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3-8-17 07:59 編輯
稱體重何必扒人皮
史錦順
- 稱體重,就是測量身體的重量。重量是質(zhì)量的俗稱,人的體重就是人體各部分的質(zhì)量的總和。而人的皮膚是人體的保護層,也是人的器官,是人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站在臺秤上,臺秤平衡,示值就是人的體重。如果此人未脫衣,測量結(jié)果包括了人的衣服、鞋帽的重量,這就帶來測量的誤差。要求高的體重測量,稱重者必須脫掉外衣及鞋帽。人需要穿衣服,而人的體重不該包含衣服的重量,因此量體重要脫衣。如果穿衣服量體重,衣服的重量就構(gòu)成體重測量結(jié)果的誤差。 如果評定體重測量的不確定度,考慮未脫掉的衣服的重量,是必要的。衣服是身外之物,身上的衣服是認識體重的障礙,是誤差,是不確定度分量。 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情況是,不確定度評定,要求估計作為身體一部分的皮膚的重量,說成是皮膚對體重測量的影響。這是荒謬的。當(dāng)然,這是個比喻。也許有人覺得這個比喻過火,那我們來看看,不確定度評定是怎樣對待測量儀器的分辨力的。我們接上次(《沒法實用的實用評定》一文),以游標卡尺為例來分析。 - 檢定測量儀器,被檢儀器的示值分辨力,被看做是一項不確定度因素(這里的不確定度被理解為判定誤差時的誤差)。這是不當(dāng)?shù)?,是錯誤的。這個錯誤,幾乎充斥于所有關(guān)于測量儀器計量的不確定度的評定中。這個問題,指出有難度,說清楚,則更難。難,也得說;這是不確定度評定的集小錯成大錯的弊病之一。對一次評定是小錯;但次次錯,就不可忽視了。這是不確定度評定的一個慣例,而且每次評定都振振有詞談分辨力,似乎很對;其實,是個弊病,是一個通病。 - 形成游標卡尺測量誤差的重要因素有: 1 主尺刻度的準確性、游標刻度的準確性。簡稱刻尺誤差。 2 溫度變化使尺身產(chǎn)生的熱脹冷縮。簡稱溫度效應(yīng)。 3 機械間隙,量爪測量面的平面度、平行度以及測量面相對于尺身的垂直度,測力的影響,等等。簡稱機械效應(yīng)。 4 最小分格的細致程度。簡稱分辨力。 - 檢定在恒溫室進行,溫度效應(yīng)項可略。 關(guān)于機械效應(yīng),上文已指出,本來是游標卡尺誤差因素的主體,主要的檢查對象,但它的作用必定體現(xiàn)于測得值與標準值(量塊)的差別中,即誤差測得值中,是不必也不該另算的。 - 本文重點談分辨力問題。 游標卡尺的誤差因素,包括分辨力,即最小分格的細致程度。 模擬測量儀器的最小分格的間距稱分度值,又叫分辨力。 國標GB/T 21389-2008 對游標卡尺的分辨力的規(guī)定,就是游標一格對應(yīng)的長度,本例是1/20,即1毫米被分成20等份,每格間距0.05mm,人眼能識別此間隔的一半,因此誤差分析時,取分辨力誤差為分辨力的一半,即分辨力誤差范圍是0,025毫米。 這里必須說明,模擬儀器把最小分格叫分辨力D,而人眼能識別半個最小分格,因此分辨力誤差范圍是D/2,這是對的。(注意是最小分格叫分辨力,不是人眼能區(qū)別的間距叫分辨力,在這個意義下,才有一半之說;如果把最小分格的一半叫分辨力D,那分辨力誤差就只能是D。) - (轉(zhuǎn)下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