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3-8-3 12:03 編輯
測量計量學的三個領域及不確定度論的混淆 史錦順 - 一種學說,明確自己適應的領域,是個前提性的問題。 測量計量學對應的是如下三個領域:測量儀器與計量標準的研究制造(以下簡稱研制);計量;測量。 (一)研制 測量儀器(含計量標準)的研制,是測量計量學的最基本應用領域。測量靠測量儀器;計量靠計量標準。測量儀器與計量標準是測量計量的物質基礎。也是測量計量水平的基本標志。 測量儀器的研制和一般儀器與設備的研制,主要的特點是準確度指標的確定。 測量儀器的指標,按測量學知識(誤差論),由以下步驟得出。 1 指標要求 按社會需求提出。通用儀器要納入序列。 2 精度設計 (1) 發明或選取方案。考慮要點:機內標準,比較方法,量程,分辨率,精密性,準確性。 (2) 建立測量模型(建模),進行誤差分析
A 建立測量方程;B 對測得值函數進行微分或小量計算,得到偏差表達式。C 提出分項指標要求 (3)提出對加工制作的具體要求 3 儀器制作:加工零件、組裝、調試; 4 指標測量 (1) 分項指標測量; (2)總指標測量;(3)環境等使用條件考驗 5 指標給出 計算極限誤差,考慮各種極端應用情況,留有余地并湊整給出指標。載入儀器說明書。此指標稱誤差范圍或準確度。 6 計量檢定 (1)本廠要逐一計量 (2)抽樣送上級計量部門計量 (3)上級計量部門的計量是抽樣檢查,對大量產品,取幾臺檢定是產品數量的抽樣;對受檢儀器的檢定在項目、條件上又是抽樣。檢定不可能復現儀器的全部使用條件。不能以上級計量部門的實測數據當做儀器指標。 給出的指標,不是實測誤差值,也不是誤差范圍的實驗值,而是在滿足儀器的使用條件下,在一定概率(通常取99%)下的最大可能值,即真誤差范圍(以被測量的真值為參考的誤差范圍,它等于誤差范圍實驗值加所用標準的真誤差范圍。或將誤差范圍實驗值除以(1-q),q是量傳系數)。測量儀器的指標值要留有余地。有信譽的廠家,指標余量都較大。 注意。測得值越準越好,誤差范圍越小越好;而誤差范圍指標比實際誤差范圍值,大得越多,信譽越高。 (二)計量 測量儀器必須定期計量(通稱檢定),計量法規定,不經計量的儀器不準出售與使用(示教儀器除外)。 計量是檢驗測量儀器的準確度是否符合指標要求,即是否合格。計量是一種社會公證行為,準確是基礎,公正是原則。計量不是一般的服務,不能把滿足顧客需求作為原則。計量有其執法的一面。法院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沒有“法院為審判對象服務”的說法。 計量者必須有技術執法的權力、服務社會的公正品格、精通本行業務的技術水平。 計量依靠計量標準。沒有夠格的計量標準,就沒資格開展計量業務。 (三)測量 測量者要根據測量任務的準確度要求,選用準確度夠格的測量儀器。要看說明書,正確使用測量儀器。 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指標,就是測得值的誤差范圍。 要明確所進行的測量是常量測量還是變量測量。 1 常量測量的測量結果就是測得值加減誤差范圍。 2 變量測量,要選用誤差范圍遠小于被測量變化范圍的測量儀器。測量次數N要大于10(頻率測量取N=100)。用貝塞爾公式計算σ,取3σ為被測量的變化范圍。也可取σ來表征,但要注明是RMS。注意,變量測量的分散性的表征量是單值的σ,不管N等于多少,不可除以根號N。 (接下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