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3-4-1 07:29 編輯
回復 7# 規矩灣錦苑
【規矩灣錦苑】 1測量(認知量值)和計量(認知測量儀器的性能)都屬于廣義概念的“測量”。一個是用工作用測量設備測量被測對象,另一個是用計量標準測量工作用測量設備,計量標準是“計量”的測量設備,被檢測量設備是計量的被測對象,本質上測量和計量并無差別。因此測量(認知量值)的數學模型和計量(認知測量儀器的性能)的數學模型都是測量模型。要說兩者的區別,測量時的被測對象本身并不顯示其量值的大小,從測量設備上直接讀取測量結果即可;而計量時被測測量設備要顯示讀數,作為測量設備使用的計量標準也要顯示讀數,兩個讀數的差即為被檢測量設備示值誤差的測量結果。 【史辯】 語言文字是表達思想的,歸根到底是反映客觀事物的。不同的工作,叫不同的名稱,可使思路清楚、表達明確,是應該的。必須區分的兩種工作,測量與計量,人們早已習慣、明確了的事,先生卻反感這種區分,這就很容易形成含混。在我們正討論的數學模型中,就必須區分測量的數學模型與計量的數學模型,不區分叫法,必然混淆。我將進一步剖析的不確定度評定的錯誤,就來自這種不分場合的“建模”。 你的后半段,已表明區別的必要,何必說前一段?如果我否定測量與計量的共性,你這樣說是正能量;而在討論測量與計量的區別時,說這種話,就是負能量。 - 【規矩灣錦苑】 2 測量模型并不是“誤差的模型”,測量模型是“測量中涉及的所有已知量之間的數學關系”,表達的是被測量測量結果(稱為輸出量)與所有直接測量的量(稱為輸入量)之間的數學關系。對于測量,最簡單的測量模型為測量結果Y就是測量設備上的讀數X0,即Y=X0。對于計量,最簡單的測量模型是被檢測量設備的讀數Xi與計量標準的讀數X0之差就是被檢測量設備該受檢點的示值誤差Δ,即Δ=Xi-X0。 【史辯】 你的后半段,已表明計量的模型是Δ=Xi-X0,難道這不正是誤差的模型嗎?你寫出了計量的模型是一個誤差表達式,卻說不是誤差模型,奇怪。 你說:測量模型是“測量中涉及的所有已知量之間的數學關系”,表達的是被測量測量結果(稱為輸出量)與所有直接測量的量(稱為輸入量)之間的數學關系,這是不當的論述,這只限于間接測量的關系式,不是直接測量的結構關系式。測得值函數,是測得值對各構成因素的函數,不可能所有因素都直接測量,而其中有些只能做理論推算或合理的估計,而在總指標測量時認定其合理性。 這里最重要的問題是:測得值函數確實在測量儀器的研制中十分重要,而在計量中,在測量儀器的應用中,測得值作為整體出現,不能再單列測得值對各誤差因素的關系,否則必然造成重復或邏輯上對矛盾。例如,分析“數字式頻率計檢定裝置”的檢定能力,如果像當前壓力表檢定裝置建模那樣分析,計及數字頻率計對溫度、使用時間、分辨力的依賴關系,則永遠也不會有合格的檢定裝置,因為溫度(晶振溫度效應)、使用時間(晶振的老化率)、分辨力(特別是當毫秒級采樣時)等,是構成頻率計誤差指標的主體,再要求這些小于被檢頻率計誤差范圍的1/3,那就等于是要求一量比該量自己小1/3,這是不可逾越的邏輯矛盾,也是不確定度理論之“建模”的致命傷。這是不確定度評定,違背處理問題的孤立原則、混淆手段與對象關系的必然結果。 - (轉下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