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2-11-15 07:17 編輯
接 2# 史錦順 文 (三)VIM的誤差定義,答非所問 測量與計量的基本問題是處理測得值與被測量的關系。 測量計量理論必須回答測得值與被測量真值的差別。 誤差理論定義誤差是測得值與真值的差距,是就問題回答問題。 不確定度論另起爐灶,VIM第3版給誤差下的“測得的量值減參考量值”這個定義,文不對題,答非所問。 測量的目的是知道被測量的真值。由于測量儀器不完善,只能得到近似真值的測得值。人們要知道測得值與真值差多少,即知道測量的誤差,這樣誤差就必須定義為測得值與真值的差距,才能回答人們的疑問。VIM定義誤差是測得值減參考值,參考值能代替被測量的真值嗎?能代替的話,是怎樣代替的?在有這些疑問的情況下,給出的誤差,即測得值減參考值那個量,還是不知道測得值與真值差多少。如此這般,就沒有回答人們的問題。因此,這個定義是答非所問。 - (四)誤差范圍路線圖 不確定度一出世,就攻擊誤差理論說:你“定義誤差是測得值減被測量的真值,真值不知,求不了誤差”。還煞有介事地說:“真值當然不知,知道了還測量干什么?” 不確定度的這類說辭,欺騙過許多人。至今,一些人相信不確定度論,就是源于對誤差理論的這點疑問。 其實,這是個測量佯謬。佯謬的意思是:所指錯誤,是假錯誤,本來沒錯。 這里,說明誤差范圍誕生、公證、應用的路線圖。以解除一些人的懷疑。 - 測量不是思維活動,不是憑空進行的。測量是實踐活動,測量必須有測量工具,測量的工具就是測量儀器。 測量儀器的三步曲是:制造、計量、應用;與此相應,測量儀器的誤差也有三部曲:生產時的賦值、計量時的公證、測量時的應用。 測量儀器在制造時被確定了誤差范圍;在計量時被公證了誤差范圍;在測量的場合,按誤差范圍被選擇、被應用。誤差范圍是測量儀器的固有屬性,沒有 沒有誤差范圍的測量儀器,人們在測量之前,在選擇測量儀器時就知道了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如果不知道誤差范圍,人們就不會選用它。 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指標是全量程(或指定量值段)內任何測量點的誤差絕對值的最大值,用測量儀器測量,測得值的誤差的絕對值,小于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指標值。 以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指標值做為測得值的誤差范圍值,在測量的附加誤差可略的條件下,是一種保險作法,是冗余代換。 人們在得到測得值的時候,已經知道了測得值的誤差范圍。 - 綜上所述,用測量儀器進行測量,必然知道測量的誤差范圍。并不需要去進行“測得值減真值”的操作。由是,測量佯謬破解了。不確定度論對誤差理論的攻擊,是誣陷。而把誤差定義從人們熟知的“測得值減真值”改為“測得值減參考值”,是個錯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