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這么一天,是屬于全世界計量工作者的日子;每年有這么一天,是全世界人民都不應忘記的日子。這就是5.20世界計量日。1875年的5月20日,由17個國家代表在巴黎簽訂了“米制公約”,從而為米制單位的傳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勝利,它實現了國際范圍內計量單位和物理量測量的統一,破除了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的壁壘。 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它屬于測量、源于測量,而又嚴于一般測量,它涉及整個測量領域,并按法律規定,對測量起著指導、監督、保證的作用。計量與其它測量一樣,是人們理論聯系實際,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它是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的技術基礎。計量的最終目的是為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服務。計量與測試是含義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測試是具有試驗性質的測量,也可理解為測量和試驗的綜合。它具有探索、分析、研究和試驗的特征。計量在歷史上稱之為“度量衡”。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計量已遠遠超出“度量衡”的范圍。現有長度、熱學、力學、 電磁學、無線電、時間頻率、電離輻射、光學、聲學、化學等計量專業,已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計量學。計量涉及到工農業生產、國防建設、科學試驗、國內外貿易、人民生活等各方面,是國民經濟的一項重要的技術基礎。 計量是市場經濟的重要保障 在世界各國歷史上,對計量單位統一的要求最初來源于商品的貿易需要。商品交換過程中,貨幣單位和商品的計量單位是交易的核心內容。與使用不同計量單位的地區進行商品交易是件困難的事情,如果說繁瑣的單位換算以及小數位的保留與舍棄只是令商人們頭疼的數學難題,那么不同計量單位的螺釘和螺帽足可以讓交易談判破裂。因此,計量單位的統一是市場經濟有序運行的前提,也往往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統一的重要標志。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制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還統一了斗、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犯。“商鞅量”的推行,們從事經濟、文化的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對賦稅制和俸祿制的統一產生了積極作用; 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的影響;為后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奠定的基礎。同樣,19世紀的德意志關稅同盟制定了關稅重量單位——關稅公擔,逐漸取代了各邦的重量體制,使得同盟內的貿易更為便利,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也促進了德意志聯邦的統一。 在今天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大宗的跨國貿易對計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盡最大努力,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單位制統一。1875年5月20日“米制公約”的簽署,開辟了計量新時代,以“米”為代表的公制單位逐漸成為世界各國都認可的統一的計量基本單位。“米制”是現代國際單位制的雛形,它確立了全球統一的貿易結算單位,極大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二是盡最大努力,確保量值的準確可靠。今天,世界主要國家都保存有自己的計量基準,它們的量值是否準確可靠,需要通過溯源至國際計量局的基準或通過國際間比對來實現。另一方面,各國基準也正才從原來的實物基準逐漸發展為量子基準,已徹底解決實物基準的不穩定問題。在2000年“米制公約”第 125周年紀念日期間,作為一名曾經的計量學家、現任奧巴馬政府能源部長朱棣文在演講中引述了下面這段著名的話:“準確的測量是物理學的核心,在我看來,新物理學將開始于下一個小數位。”可見,準確、準確、再準確,是計量人終身的奮斗目標。 計量是科學研究的技術保障 計量是研究測量的科學。在科學領域,計量的主要任務包括計量單位與單位值得研究、計量基準與標準的研制、物理常數與精密測量技術的研究、量值傳遞與量值溯源系統的研究、量值比對方法與測量不確定度的研究。還包括對測量原理、測量方法、測量儀器的研究,已解決有關領域準確測量的問題,開展動態、在線、自動、綜合測量技術研究,開展新的領域中量值溯源方法的研究等。 聶榮臻元帥曾說“科技要發展,計量需先行”。計量為各種科學研究提供技術保障。在自然科學的發展中,計量工作是人們正確認識自然現象、掌握自然規律、驗證科學預見不可缺少的手段。例如,美籍華人吳建雄就是通過精密測量,用實驗方法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實驗室里驗證了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和楊振寧所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恒理論。在生命現象、引力波、地球科學、材料學、信息學等研究中,都需要精密的計量測試。長長的諾貝爾獎(尤其是物理學獎)獲獎者名單便是科學與計量學之間聯姻的一份厚禮。獲獎者們見證了計量學取得的發現與成果的最早一批應用。一些計量學現象還以他們中的一些人的名字來命名,如原子鐘的冉賽條紋、電學計量中的約瑟夫森結、電阻測量中的克里青常數。毫無疑問,計量學與科學的聯姻促使精確的測量創造出嶄新的機遇。 計量是工藝和產品的質量保障 計量始終著眼于生產實踐的每一步。在現代化的生產過程中,產品質量和企業效益的提高是企業的根本。沒有精確的計量儀器和測量方法,就難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和效益的提高。這是因為從原材料、元器件進廠的檢測和分析,到整個生產加工的質量監控,直到成品檢驗,以及物料和能源的消耗情況都需要計量提供準確的數據。質量的管理與效益的提高,必須建立在計量科學技術的基礎上。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偉大的工程師Whitworth曾說:“你的測量精度決定了你的制造水平。”可見計量是質量的基礎,沒有統一的計量單位、精密的計量設備、科學的計量方法、準確的計量數據,產品質量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直到今天,我們的工業面臨的挑戰依然是提高測量精度,以制造更好的產品,促進創新。 計量是節能減排的數據保障 人口、資源、環境成為人類在新世紀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三大問題,節能減排是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今年4月7日在西安舉行的中國能源計量與節能減排論壇上,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蒲長城指出,“能源計量是節能減排的基石,為節約能源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離不開計量工作,強化能源計量管理、提升能源計量水平是促進節能減排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手段”。這是因為節能減排首先要量化能源和污染物,準確計量能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能源計量是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技術手段和基礎性工作。節能減排工作中的計量問題,牽涉到貿易結算、生產過程控制、環境保護。特別是近年來,能源和水資源呈現全球性匱乏形勢,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國家重點工程相繼啟動,全社會對節能減排中計量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研究和開發滿足各種使用條件下的節能減排計量器具和計量管理措施,以便提高計量準確度,也就成為計量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標。 計量是生產生活的安全保障 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安全防護,只要涉及人們的安全與健康,計量就無處不在。無論是確保飛機日常飛行的可靠性,汽車碰撞試驗的安全性還是放療的輻射劑量水平,哪個都離不開準確的計量數據。以道路安全為例。全世界每年死于道路安全問題的人大約有150萬。這一驚人的數字促使聯合國宣布開展為期十年(2011~2020)的道路安全行動。國際法制計量組織的國際建議和我們國家的計量檢定規程很多都與道路安全有關。它們為那些法定管理的計量器具提供了技術指南。包括胎壓表、時速表、測速雷達、呼出氣體酒精分析儀、自動汽車衡等。另一個例子少有人知。全球每年有約700萬患者定期接受放射性治療,超過3300萬患者接受核醫學診斷,接受X射線診斷的則超過3億6千萬人。此外還有1千1百萬人從事電離輻射工作需要監控個人輻射劑量。得益于計量機構的服務,這些輻射劑量得以控制在安全水平。 盡管計量如此重要,了解計量的人卻很少。你是否注意到集貿市場上的電子秤貼有強檢標志?你是否還在抱怨加油機的加油量不準?你是否想到眼鏡店的眼壓計、驗光機需要經過計量檢定?你是否知道燃氣表的使用期限不得超過6年? 計量遍及各行各業,計量就在你我身邊。讓我們記住520這個日子,這個說出我愛你的日子,這個屬于全世界計量人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