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1-6-14 06:22 編輯
為什么不要溯源性?——六論不確定度論 史錦順- 有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BIPM、IEC、ISO等七大國際組織1984年出版了《國際通用計量學基本名詞》(第一版),通常簡稱為VIM。這個VIM是法文字頭順序,(英文字頭順序為IVM),歷史慣例,計量文件的簡稱的大寫字母按法文順序,而不按英文順序。VIM的標準本也有兩種:英文本和法文本。奇怪的是在英文版中,有一段,是用英文寫的,卻稱僅用于法文文本。再查VIM第二版也有類似的一條,也是英文版,也是用英文寫的,也標注僅用于法文文本。原文抄錄如下,供研究。 VIM第一版(1984) 6.12 traceability The property of a result of a measurement whereby it can be related to appropriate standards , generally international or national standards, through an unbroken chain of comparisons. Note: Applicable only to the French text. 溯源性 通過連續的比較鏈,使測量結果能夠與有關的計量標準(通常是國際或國家計量標準)聯系起來的特性。 注:只用于法文文本。 - VIM第二版(1993) 6.10(6.12) traceability property of the result of a measurement or the value of a standard whereby it can be related to stated
references, usually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hrough an unbroken chain of comparisons all having stated uncertainties .
Notes: 1 The concept is often expressed by the adjective traceable. 2 The unbroken chain of comparisons is called a traceability chain. 3 (Applicable only to the French text. ) 溯源性 通過連續的比較鏈,使測量結果或標準的量值能夠與有關的計量標準(通常是國際或國家計量標準)以規定的不確定度聯系起來的特性。 1 此概念可用形容詞“可追溯的”來表達。 2 連續比較鏈可稱為溯源鏈。 3 (僅用于法文文本。) - 以上是VIM的第一版和第二版的關于溯源性的寫法與標注。從這兩個版本的標注中,明白地暴露出美國人與法國人的分歧。實際上是從一個角度反映出誤差論與不確定度論的斗爭。 我們是計量工作者,誰都明白,溯源性對計量工作十分重要。溯源性說白點,就是儀器要送檢,下級標準不準,要定期去和上級標準去比較,而以上級標準為依據,判斷準不準;偏差大了要校準。這種溯源,實現了全國的量值的準確一致。一句話,溯源性體現了計量的管理方式和紀律,也是計量的特有規律。 要溯源性,計量必須講究溯源性,這是我們和法國同行的共識。 美國的計量代表(我相信,在美國也不見得是多數),卻主張不要溯源性。這種主張和美國人提出的不確定度論是一脈相承的。不確定度論著眼點是應用場合的實測數據,管什么標準不標準。也許有人說,說得太過了吧,搞計量哪有忘記標準的。那我請你看看我國推廣不確定度論的《JJF1059.1》預印本,不僅沒有溯源性,還找不到計量標準的條款。果真徹底實行不確定度論,真不知計量標準還有沒有點權威,計量人員還怎么工作。 話回VIM的版本,大概可以預料,美國人大屁股壓人,VIM的2004版(第三版預印稿)、2008版(第三版)都沒有溯源性這個條款了。 我是反對不確定度論的。不確定度論取消溯源性,違反自然規律,違反量值統一的原則,違反法制,理應堅決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