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1-6-13 06:32 編輯
誤差不可算嗎?——五論不確定度論 史錦順
“誤差是理想值”,“誤差不可算”,這都是不確定度論的命題。不確定度論貶低誤差論,目的是要占領陣地。
真值是客觀存在,誤差也是客觀存在。誤差范圍是可以計算的。 - 一 經典計量學的作法 近代三百多年來計量業的作法,從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兩千年來,我國計量行業的作法,就是以計量標準的標稱值當真值,來測量和確定測量儀器的誤差。 計量標準的誤差用上一級標準確定,并一級一級上溯至基準。 這樣做,確定的誤差范圍有誤差。得到的是誤差范圍的實驗值。誤差范圍的實驗值比誤差范圍(有人稱其為真誤差范圍)略小??偟膩碚f,這樣做,是可行的、實用的、也是正確的。這樣做的理論基礎是等量代換原理與微小誤差準則。 誠然,這樣做是有缺欠的。估小了誤差范圍,是有風險的。這是經典誤差理論不足的地方。 筆者反對不確定度論,理由是它根本錯誤。不過本人認為不確定度論能夠誕生、能夠傳播,正是誤差理論的不足為它提供了便利。假定三十年前有“誤差方程”,也許不需要像今天這樣費口舌。 - 二 誤差方程的計算法 誤差定義為測得值與被測量真值之差,既通俗又確切。這是誤差的物理意義。然而用標準的標稱值當真值,實測的誤差值是誤差的實驗值,怎樣從誤差的實驗值算出誤差值(或叫真誤差值),這要靠“誤差方程”。(第12評已有。為強調該公式的重要,也為網友閱讀方便,修訂重寫如下。) 1 誤差方程的推導 M表示測得值,Z表示真值。Z(N).表示N級標準的真值,M(N)為N級標準儀器的測得值。B(N)為N級標準的標稱值。r表示誤差元,R表誤差范圍。 (1)檢驗測量儀器誤差`,要用N級標準測量儀器或N級標準器。 A 用被檢測量儀器和N級標準測量儀器同測一量(其真值為Z),被檢測量儀器測得值為M,N級標準測量儀器測得值為M(N)。 M – Z = M – M(N) + M(N) – Z r = r(實驗) + R(N) 操作時,使差別最大;或綜合估計最大值,得誤差范圍。(下同。) R = R(實驗) + R(N) (1) B 用被檢測量儀器測量N級標準器,其標稱值B(N)、真值Z(N) M – Z(N)= M – B(N) + B(N) – Z(N) R = R(實驗) + R(N) (1) (接下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