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1-6-10 07:21 編輯
真值不存在嗎?——二論不確定度論 史錦順 - 不確定度論剛出世的時候,為了使自己能立足,先對經(jīng)典測量學的誤差理論出狠招:砍老根。你誤差論的基點,是物理量有唯一真值;我現(xiàn)在指出唯一真值根本不存在,一鎬刨得你樹倒樓塌。 請看《國際通用計量學基本名詞》,即VIN 第一版(1984)1.18
True value (of a quantity) The value which characterizes a quantity perfectly defined ,in the conditions which exist when that quantity is considered.
Note
The true value of a quantity is an ideal concept and, in general ,cannot be known exactly. indeed, quantum effects may preclude the
existence of a unique true value.
(量的)真值 表征某量在所處的條件下完整地確定的量值。 注
量的真值是理想的概念。一般不可能準確知道,實際上,量子效應排除唯一真值的存在。
【史論】上文的譯者,是我國計量界的幾位資深專家,對照原文。翻譯準確無誤。我們重點分析最后一句“量子效應排除唯一真值的存在”。這是一句很重的話,如果此話成立,則是對誤差理論的致命打擊。
人們知道,現(xiàn)代物理學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理論是相對論和量子物理。量子物理又稱量子力學,又稱量子理論或量子論。不確定度論引用量子理論來攻擊誤差論,真狠。 引用量子理論,似乎有根有據(jù);其實,這是謊言,或者說是對量子理論的胡亂解釋。網(wǎng)上找到兩段精彩的文章(網(wǎng)友們在谷歌上打個題目就可找到)。一段是我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院士寫的,另一段引自美國哥倫比亞大百科全書。請看二文。 “測不準關系”正釋(何祚庥) (原)編者按:量子力學乃現(xiàn)代物理學兩大臺柱之一,其數(shù)學結論在經(jīng)過無數(shù)的嚴密實驗檢驗后表明是正確的,并得到了公認。我們熟悉的許多高技術產(chǎn)品如電子計算機、人造衛(wèi)星、核武器,均離不開它。但是量子力學的不少術語和數(shù)學結論的物理意義卻是極難理解和接受的,其中“測不準關系”問題又是核心,提出相對論并對量子論的早期發(fā)展作出過重大貢獻的現(xiàn)代物理學之父愛因斯坦,直到逝世也沒有從觀念上接受它;而當今許多從事物理研究的人則在理解上也往往出現(xiàn)錯誤。在此,特請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何柞庥先生對“測不準關系”作一正釋。
“測不準關系”是量子力學的基本內容之—,是微觀粒子“波粒二象性”這一特點所導致的必然結果。由于微觀粒子具有波動和粒子兩重性,所以它并不同時具有確定的坐標和動量;這些量分布在某些平均值的附近,對平均值有一“漲落”。量子力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首先注意到,坐標漲落與動量漲落的乘積等于一個確定的數(shù)(普朗克常數(shù))。
海森堡曾給出兩種不同的推導。一種推導是直接來自粒子所具有的“波粒二象性”;另一種推導來自量子力學的數(shù)學公式及其幾率解釋。這兩種推導所涉及的,只是粒子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而和測量與否無關,更和儀器的具體性能無關。例如按測不準關系,電子將不會固定在氫原子核或質子上,因為這時如果座標漲落為零,那么相應的動量漲落便是無窮大!量子力學之所以能解決盧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的困難,就是因為這一測不準關系禁止電子停止在原子核或質子上。氫原子的存在至少有100(億)年的歷史,而人類的出現(xiàn)才300萬年,至于科學儀器,則只有400年。這就是說,氫原子所具有的上述特性,是與人無關的,更與儀器無關。 對于測不準關系有許多誤解,最通常的誤解便是認為它是測量過程對微觀粒子產(chǎn)生干擾而導致的結果。需要指出的是,測量的確在許多情況下會干擾粒子的原來狀態(tài),但并不是必然干擾粒子的原來狀態(tài),這要看測量什么物理量,用什么方法去測量。 測量引起干擾的典型一例,是海森堡所討論過的γ射線顯微鏡的理想實驗。在這一實驗中,對電子的位置的精確測量,將引起動量的不確定性,而對動量的精確測量就引起位置的不確定性。但是海森堡這一分析只能說明測量不能超越測不準關系,測量將能發(fā)現(xiàn)有測不準關系。至于測不準關系產(chǎn)生的原因,卻不能歸于測量行為。γ射線顯微鏡會發(fā)現(xiàn)電子必然滿足測不準關系,原因就在于光子也滿足測不準關系。所以,使用γ射線對電子的位置進行測量,不能期望這一測量能超越測不準關系。
有人認為測量所引起的干擾,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對測量的精度的限制。這是極大的誤解!海森堡就曾明確指出:“測不準關系所討論的,是在量子理論中同時測量幾個不同量的精確度問題。這一關系對單獨測定位置或速度的精確性并無限制。所以,認為“干擾”限制了某一物理量的測量精度的無限提高,是錯誤的。
也許有人要問:測不準關系禁止人們同時并高精度地測出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這會不會阻礙人們實現(xiàn)對微觀粒子的認識的“完備性”?其實對于量子力學體系來說,只要高精確度地知道粒子在空間的分布,那么通過傅立葉變換就能唯一且高精確度地知道它的動量空間的分布;反之亦然。這就是說,只要知道或者空間分布,或者動量分布,那么此認識已經(jīng)是完備的指述了。 “測不準關系”的英文名詞是Uncertainty Principle,直譯是“不確定原理”。這里毫無測量引起測不準的意思。由于歷史上的誤會,在我國卻被譯為“測不準關系”,有些人望文生義而產(chǎn)生了誤解。順便指出,在德文、俄文的名稱中也不具有“測不準”的含義。(接樓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