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1-6-4 06:44 編輯
邏輯問題——十四評不確定度論 史錦順
邏輯是人類思維的規律、規則。世界各民族的人,語言不同,但思維的規律是相同的。
任何一門學說,一種理論,甚至一個看法,都必須在邏輯上通得過,也就是說,必須符合邏輯。平常說話還要有邏輯性,作為一門學說,一種理論,更要講究邏輯。 讀GUM,學不確定度理論,總覺得怪怪的,東一榔頭,西一斧子,理不出個頭緒來。 一位網友說:“我用4年能念完大學,學不確定度5年了,硬是學不懂”。 有網友說:“你說你有理,他說他有理,一人評一個樣,真亂套”。 一位網友反映,他們單位一臺精密測量儀器剛送檢回來,評審組讓評定該儀器的測量不確定度。技術員用計量院給出的不確定度,評審員說:“不行,計量院給出的是計量院的檢定設備的不確定度。”筆者看到此條,覺得計量院給出的結果如果不屬于被檢儀器,還送檢干什么。剛要回帖,一查評定樣板,果然一些例子明明測了被測量,卻說是測量系統的不確定度。難怪評審員有此說。根源是不確定度論表達混沌,醫病不分。病人找醫生看病,結果是有病。誰的病呢?回答是醫生有病。這算什么邏輯? 不確定度論有多處邏輯問題,人們才覺得它怪,才難學懂。其中最重要的,如概念與定義的邏輯問題,分類與劃分的邏輯問題,A類評定、B類評定中的邏輯問題,儀器指標確定的邏輯問題,2至6評已說過,不再重復。下邊再談幾點。 準確度是測量計量學的重要概念。不確定度論說:可以定量地說準確度等級,不許定量地說準確度。天哪,這算什么邏輯。有定量的準確度,才能依據其量值劃分出準確度等級。沒有準確度的定量量值,沒法劃分出定量的準確度等級。前文已說過,把明明是定量的準確度,說成是定性的(即不能定量的),是實質內容的錯誤,而把建立在準確度基礎上的準確度等級說成是定量的,內容是對的,卻出現了邏輯錯誤。準確度與準確度等級只是表達上的詳略程度不同,沒有可不可定量的本質區別,肯定這個否定那個,不符合邏輯。 不確定度論多處講,不確定度與誤差本質不同,不能混淆。但大多數用不確定度的人還是把不確定度與誤差等同地看,因為除了測量誤差外,人們實在難以理解不確定度講的“不可信程度”到底是什么。也難怪人們如此理解,不確定度論的樣板,如GUM的例子以及評定樣板的例子,都是把儀器說明書上的誤差范圍拿來作為不確定度的一部分,和其他因素加在一起,構成不確定度。小學學算術就知道,只有同種同類的量才能相加。你把誤差往不確定度里加,不就是承認它們性質相同嗎,你說的做的邏輯相悖。 不確定度論否定真值,先說真值不存在,后來不說不存在,改說真值不可知。 不確定度論一面否定真值,卻又說“真值的‘真’字是多余的,可稱實際值,而回避真值的真”。可這樣一稱實際值,又和真值論混同在一起了。因為,真值一詞,是為將客觀值與測得值區別開而稱說的。真值就是客觀值,就是準確值,也就是實際值。你承認有客觀存在的實際值,不就是承認了準確值、承認了真值嗎?從正常的邏輯看問題,同一事物,只要名稱表達意思準確就可以了,一個“真”字要不要沒什么關系。把真值一律換成實際值,不影響誤差理論的任何部分。而不確定度論呢,承認實際值而否定真值,犯了又一個邏輯錯誤。 加上前幾評,筆者已指出不確定度論的邏輯錯誤八處,難怪人們覺得它難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