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1-5-16 07:30 編輯
劃分與分類——三評不確定度論
史錦順 分類是根 據對象的本質屬性進行的劃分。如誤差分為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這是分類,因為這是按誤差的性質(必然還是隨機)來劃分的。劃分得好。 不確定度論的兩類評定,夠不上分類,因為它沒有“本質屬性”的根據。夸它點說是劃分,而它又是蹩腳的劃分。 我們先讀讀邏輯學。“劃分是通過把一個概念所反映的對象分為若干個小類,來揭示這個概念的外延的邏輯方法”。“劃分的規則:1 劃分后的子項外延之和必須和母項的外延相等;2 每次劃分必須按同一標準;3 劃分的各子項應當互不相容”。
不確定度論的兩類劃分,A類B類,是根據什么劃分的呢?根據數據的獲得方法,是測得的還是書上查來的。這是計量技術這門實驗科學不該用的劃分法。
劃分本來是明確概念的一種方法,概念本質上明確,才能有正確的劃分方法;不確定度論自身概念含混,也出不了好的劃分。A類B類劃分的問題是: 1 定義含混,無力明確外延。母項是不確定度,子項(B類評定)包括確定的系統誤差。講的是測得值對實際值的偏離問題,卻主要是表達被測量的變化(A類評定)。 2 A類按“是否是實際測量”分,B類的測量儀器誤差也要測量,卻是B類,劃分標準不統一。 3 子類間有相容。B類之儀器誤差的隨機誤差體現在A類的測得值變化中,這部分重計了。 以上我們從普通邏輯的角度觀察了不確定度在所采用的劃分上的問題;更本質的問題是不確定度論缺少了一個最重要的劃分:被測量本身的變化與測量儀器的誤差。這是兩個本質不同的方面,不確定度論給混淆了。
問:說人家不對,你怎樣分類?
史答:請看根據事物本質屬性的分類方法。請品評比較。 計量與測量,對象是量。量分兩種:常量與變量。于是測量也就有兩類:常量測量與變量測量。物理量的變化量遠小于測量儀器誤差范圍的情況是基礎測量即常量測量,又稱經典測量,其理論被稱作誤差論。測量儀器誤差范圍遠小于物理量變化量的情況是變量測量,又稱統計測量,要用統計理論。例如,當今頻率界的頻率穩定度測量(用阿侖方差)就是統計測量。 進行測量,必須清楚是兩類測量中的哪一類,不得混沌地表達。因為兩類測量該用的σ,相差根號N倍! 當今,時頻測量計量界,無論測量與計量,分清這兩類,人們已形成習慣。或者選擇誤差滿足要求即誤差可忽略的頻率計,去測量信號源的頻率值及其變化量,測得結果的表征量是被測信源的;或者選誤差范圍可略的頻率標準,被待考核的頻率計測量,以考查頻率計的指標,產生的偏差與變化量都算頻率計的。如果有人用10的-6次方的頻率計去測量10的-6次方級的晶振,那將被認為是不懂測量,因為這樣給出的表征量,無法確定該歸屬哪一方。 再看看不確定度論,表征量是被測量的,還是測量儀器的,說不清。不明確測量目的,不根據需要選擇符合要求的測量儀器,拉過來就測,測了就評,也不管評的結果干什么用。這是不確定度論的一大弊病,叫表達混沌。錯誤的根源是該劃分的沒劃分:被測量的變化和測量儀器的誤差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不可混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