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1-1-6 18:19 編輯
接 1# 文
第二部分 史錦順的評論
【史評】不確定度論由“真值不可知”這個觀念出發,否定經典測量學的基本概念:真值、誤差和準確度,拋棄誤差分析的基本方法,另立一套不確定度評定方法與規則。本人對不確定度論持批評態度,認為它概念含糊、邏輯混亂、公式錯誤、表達混沌。網上發幾篇文章后,有幾位網友表示贊成,但多數人不以為然,總覺得老史思想怪異,人家八個國際組織決議推廣,國家計量領導部門在宣傳貫徹,你不該說三道四。各位看官,老史自認為是個堅守信念的人,見錯就要說。指錯是盡責,而改錯就是進步。這里鄭重聲明:本人的批評所針對的是科技界的莠草不確定度論,而不是具體的哪位專家。 例子“用電子計數器HP5314A測量標稱值為1MHz的信號頻率,實測結果為 1.000534MHz”,告訴我們如下情況:A測量儀器進口的屬世界較高水平的計數式頻率計;B 測量對象 標稱值為1MHz的信號源;D測量結果為1.000534MHz;E 這是實測,不是編的。 1 測量結果為1.000535MHz——天哪,出這樣數據,還評什么不確定度?一見這個數據,就該知道,不是信源壞了就是頻率計壞了。如果信號源是LC振蕩器,不會有如此肯定的一個數據,況且如果是若干數據的平均值,按不確定度理論該首先進行A類評定,又有標稱值1MHz,可見應是一臺晶體頻標,至低是臺晶振。出10的-4次方的頻率偏差,第一時間判斷應是儀器出了故障(被測晶振或頻率計內標晶振的恒溫槽故障),該去修理,還談什么評定。不確定度論不分前提,見數據拉過來就評,這是其先天的不足。(換臺頻率計,或換臺晶振,一比較便知那臺壞了。以下討論假定已證實頻率計正常。) 2 “分辨力10Hz”,這就怪了,數據明明最低位是1Hz,怎么說分辨力10Hz?頻率計上確有取樣時間0.1秒檔,置于此檔,分辨力當然是10Hz,但此時的數據該是只有十位上的數,而沒有個位上的數。數據給出的個位數5哪來的?如果你辯稱那是10個數平均來的,但10個數的平均值的分辨力誤差該怎樣算?并未體現。況且現成的1秒取樣(分辨力1Hz)為什么不用?總之,數據如果是真的,取樣時間即分辨力是虛構的。 3 計數式儀表的正負1誤差,誤差范圍是-1到+1,半寬度是1。本題目分辨力-10Hz到+10Hz,半寬度是10Hz,不該再除以2. 4 時基即晶振老化率的影響估計嚴重錯誤,錯到什么程度?差兩萬倍!你不信,咱們算一算。一小時60分鐘,一天1440分,一個月43200分,6個月259200分,同你那幾分鐘(就算10分鐘)相比,可不,差兩萬多倍。頻率計的檢定周期為一年,我這里說6個月,才一半。 老化率即頻率漂移率,每月1乘10的負7次方,一年下來,頻差即為1.2乘10的負6次方,。正是這個頻率偏差造成頻率計測量頻率的主誤差。上述不確定度評估中竟把這主誤差忽略,是根本性的錯誤。也許有人說這是評定者的個人問題,我不這樣看,是不確定度論模糊了人們的視線。這是否定真值、否定誤差的結果。 5 看問題,做事,都應該分辨主次,要抓主要矛盾。數字式頻率計(即上邊的計數器),準確性的最主要問題是時基即晶振的準確度,也就是頻率漂移即老化率問題。上述評定中,老化率被忽略,而主角成了分辨力,5.9中占到5.8,真是主次顛倒。 6 不確定度的評定必須用到分布規律,以便取k值。似乎很高深,但使用中怎樣確定分布規律,還不是假設一通,照抄一通。科學講究實際,假設、照抄算什么? 7 溫度變化引入偏差這一項,在通用測量儀器誤差分析中有普遍意義。由于對溫度的敏感性,精密長度計量,要求在恒溫條件下進行。如果恒溫控制指標是正負0.5攝氏度,那實際溫度可能是在1攝氏度范圍內均勻分布的。而對0到40攝氏度這個范圍來說,實際的溫度(室溫)可能近似于三角分布。假設溫度分布是不確定度評定的要求,對誤差論或統計論來說,只論誤差范圍或變化范圍,不計分布,省事而可靠(概率100%)。 8 研究基準的人,研制標準與測量儀器的人,考慮誤差分布規律,有時是必要的。而廣大計量人員,特別是一般人所進行的測量,講什么分布規律,多此一舉。假定分布,目的是得到作為除數的因子,求擴展不確定度又要乘個因子,轉一圈,差不多。似乎已對偏差的均方合成自圓其說,其實,對系統偏差來說,取分布、均方合成都是說不通的。不確定度論的基本出發點是系統誤差已修正,這個基本前提對測量儀器來說是不存在的。系統誤差是一般測量儀器的主要矛盾。不確定度論大廈建在忽視系統誤差的沙灘上,不垮才怪。 9 問曰:你批了人家8條,你來評定一下,看你有什么本事。(下邊接著評論,劃不上線) 史答:老史的本事是大風不迷眼,下邊以一個正常使用者的身份來估算一下這臺儀器的準確性。 看說明書,得知儀器分項指標同上。查驗檢定標記,未過期。 (1)檢定時校準頻差范圍:1×10E-7(原評漏項) (2)老化率引入頻差范圍:月老化率乘12,得1.2×10E-6 (3)溫度引入頻差范圍1×10E-6 (4)電源電壓引入頻差范圍1×10E-8 (5)頻率計分辨力,即正負1誤差,測1MHz,1秒采樣,1×10E-6;
10秒采樣1×10E-7(例中用0.1秒采樣,是不當使用;10秒采樣是常用采樣,下面計算用它) (6)1/2/是系統誤差范圍,二者之和為總系統誤差范圍1.3×10E-6 (7)3/4/5/各項是隨機性誤差范圍,取均方合成,即三者各自的平方相加,再開方,得總隨機誤差范圍1.0×10E-6 結論:此頻率計測量1MHz左右的頻率時,測量準確度即總誤差范圍為 6/7/二項之和 2.3×10E-6 用準確度的一語,使概念十分清楚明確:用此頻率計測量1MHz標準頻率,示值與標準值之差不大于2.3Hz 10 老史稱贊此例評定的總體構思,即只評頻率計的測量不確定度,而不評被測對象的測量不確定度,即根本不理所謂的不確定度A類評定。這是違反不確定度的規則的,但這樣做是對的,這就避免了測量工具的性能與被測量變化二者的混淆。且看GUM上測量溫度的例子,溫度計的誤差與溫箱溫度變化攪在一起,真是混沌。慶賀本樣板評定跳出兩類評定的洋框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