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NNP取代GDP倒逼產業升級
英國“新經濟基金會”的最新報告稱,西方把廢氣排放轉嫁到了中國。報告舉例說,“每一件在中國生產出口到英國的物品,其廢氣排放量比在英國生產要多1/3。”報告由此主張,氣候變化的討論焦點應從商品生產國轉移到商品消費國。
盡管“新經濟基金會”的主張很不錯,但要落到實處也很不容易。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作為制造大國,中國還是要立足于自己的產業政策。就目前的現實情況而言,一個簡單而有效的辦法是,在考核官員政績時,用一種叫“國民生產凈值(NNP)”的指標,取代現在的通行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這種NNP實際上就是刨除了GDP中環境破壞和資源消耗所造成的損失后的經濟總量,它顯然能更好地衡量我們的經濟增長和福利改善的真實情況。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用GDP作為衡量社會福利指標的最大片面性,就是忽視了經濟增長的環境成本。實際上,在計算GDP的過程中,不僅沒有扣除經濟增長的環境代價,而且在以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方式中,還將本來是“成本”范疇的環境損失,在環境資源經過生產過程后,間接地變成了經濟增長中的增量部分“產出”了。這意味著,對環境的利用越多,破壞越大,GDP指標反而會越高。
用NNP取代GDP,一個可能的“副作用”是會迫使中國企業投入更多的資源,來減少廢氣、廢水和有毒垃圾的排放,使“中國制造”的成本上升,影響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副作用”卻會倒逼中國加快產業升級的步伐,最終走上靠技術和品牌來參與國際競爭的道路。(常夢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