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浙江省質監局獲悉,在應對國際金融風暴沖擊過程中,浙江名牌產品憑借良好的質量口碑,在內需市場表現搶眼。數據顯示,浙江省工業名牌產品去年實現銷售收入9110.5億元,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上升至22.6%。“名牌培育質量提升”成為浙江經濟“保增長、促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浙江省質監局質量處處長徐志軍告訴記者,名牌戰略對浙江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得益于2006年前開始在全省各地全面展開的“名牌培育質量提升工程”。這項工程的實施,使浙江各地把名牌工作重點由評價轉向培育,著力點放在了質量水平提升上。通過加強對全省產業發展的研究和對浙江產品質量狀況及規律的把握,浙江各級政府和質監部門更加重視引導和指導企業、產業集群積極提升質量基礎工作。
浙江省質監局局長瞿素芬總結說,名牌培育質量提升工程實施3年,給浙江質量工作帶來了4個方面的變化。
一是地方政府對質量提升與本地經濟科學發展的關系的認識更加深刻,質量推進工作實現了規范化、制度化。全省所有市縣都制定了行動計劃,59個市縣實施了質量興市(縣)戰略,8個地級市和23個市縣設立了市(縣)長質量獎,90%以上的市縣政府把標準化、名牌培育、計量水平確認、檢測技術平臺建設等質監工作,納入政府財政引導資金覆蓋的范疇。
二是名牌培育實現了由產品品牌到產業品牌的跨越。通過實施聯盟技術標準、誠信標準,推廣使用區域名牌標志等手段,大唐襪業、永康五金等產業品牌,成為中小企業開拓市場最好的通行證。
三是標準化戰略地位進一步鞏固。3年來,各級公共財政為提升標準化水平投入的獎勵、引導資金超過3億元,浙江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定數分別達到33項、1581項和1342項,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目標。
四是質檢技術支撐進一步加強。3年來,浙江投入了超過4億元的資金,用于更新升級16個國家質檢中心、66個省級檢測機構的技術裝備,有20多家檢測機構被地方政府納入當地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有效破解了產業發展瓶頸。
據悉,今年浙江省質監局進一步深化質量提升工作,開展了“萬名人員培訓、千家企業質量幫扶、百個塊狀產業質量提升”和評選市長質量獎、質量先進鄉鎮等活動,在中小企業推行質量管理基本要求,實施5S管理。目前,1800多名專家已經對全省20萬企業質量管理人員進行了培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