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底,隨著液質聯用儀、氣相色譜儀、原子熒光光度計等一批高科技食品檢驗儀器在河北張家口市質監系統技術機構的安裝使用,該市形成了以市局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為中心,以周邊懷來、宣化、蔚縣、張北4縣質監局食品檢驗機構各有側重為輔助的食品安全檢驗新格局。至此,張家口市質監局投入770萬元提升食品安全檢驗能力的第一步目標圓滿實現。 張家口市地處京、晉、蒙交界處,是北京的西大門,是溝通中原與北疆、連接中西部資源產區與東部經濟帶的重要紐帶。該市現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800余家,地方特色濃郁,其中奶業已成為全市特別是壩上各縣、區的立縣和立區產業,到2008年底,16個乳品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以上。蔚縣生產的雜糧和杏扁,年產量2000萬公斤,年產值6億元,是開口杏核等休閑食品生產的集中區域,小雜糧產品出口東南亞和我國港澳地區。葡萄酒和葡萄飲品業是懷涿盆地的優勢產業,莜麥、玉米是張家口市的主導糧食品種,萬全縣已成為雜糧加工生產基地。獨具特色的食品行業迅猛發展,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食品檢驗技術機構是做好食品安全監管的技術支撐,也是質監工作服務政府、服務社會、服務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由于地域經濟欠發達等歷史原因,張家口市質監局大多數縣級技術機構事業發展資金投入不足、設備落后,所開展的食品檢驗項目僅局限于常規的理化指標,且檢測精度和技術含量不高,“檢不了、檢不準、檢不出、檢得慢”的問題突出。技術機構發展滯后已成為制約食品安全監管的瓶頸。為此,該局在制定2009年工作規劃中,深刻汲取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教訓,把實驗室建設列為《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等六大體系建設之首,努力構建食品安全監管的技術支撐體系。
為確保食品質量安全,提升服務經濟發展的有效性,張家口市質監局結合實際,確定了建設以市食品安全檢驗檢測中心為龍頭,懷來、宣化、張北、蔚縣4個縣級食品安全檢驗檢測中心為重點和其他縣級技術機構為輔助的食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其中市食品安全檢驗檢測中心除具備食品常規檢測能力外,還具備致病菌、農殘藥殘、已發現的違禁物質等食品安全指標的檢測能力,能承擔省、市級監督抽查和產品質量風險監測與評估。4個縣級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站重點圍繞本轄區特色產品提升檢驗能力,既能滿足日常監管需要,又能夠滿足臨近縣、區的產品檢驗需求。其他縣級技術機構的檢驗能力能夠滿足日常監管和行政執法需要。
張家口市質監局把食品實驗室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該局為市食品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安排檢測用房500余平方米,投入資金320萬元,建成了高標準、高質量的微生物檢測室及準備室、色譜室、常規理化分析室、標準溶液室、無機光譜室、食品檢驗室等。所有實驗室全部采用通透式結構,布局美觀、流程合理,檢驗業務不僅覆蓋張家口市,而且能吸引山西、內蒙古等周邊地區。懷來、宣化、張北、蔚縣4個縣級食品安全檢驗檢測中心投入資金450萬元,改造后的食品檢驗能力在全省縣級質量監督檢驗機構中居領先地位。
按照《張家口市質監局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張家口市食品檢驗中心將進一步完善實驗室條件和設施,并以此為依托,今年內爭取建成河北省乳制品檢測站,通過國家級實驗室認證。在隊伍建設上,將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途徑,聘請專業人員做為科研帶頭人,著力打造素質高、能力強、業務精、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檢驗檢測隊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