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H1N1 2009 中國戰術
突如其來的疫情考驗著中國的防控能力。5月8日,內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包雪陽入境前,一場防控疫情的天羅地網已經鋪開。與6年前防控SARS的“草木皆兵”不同,“輸入性”讓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重點集中在各個入境口岸,國家質檢總局及其所屬口岸檢驗檢疫機構成為“國門前哨”。與此同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確診病例、監測疫情,扮演“主力”角色。而甲型H1N1流感定點收治單位北京地壇醫院,自2003年SARS后再次成為媒體長槍短炮對準的焦點。公民凸顯出的社會責任感,更為公共衛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援。
病毒阻擊第一線
5月27日下午3點,首都機場T3航站樓被雪白的口罩點綴,一道道“關卡”將甲型H1N1流感緊緊扼住。本刊記者隨北京市副市長程紅、北京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齊京安一道,走近“空中國門”的內核,親身體驗了旅客入境全過程。
“流感疫情就像一滴墨汁,一旦滴入水中,得花多少力量才能挽回?”程紅一句話點透“國門”防控的重要性,“一座城市,一個國家有了疫情,經濟就會受到大影響,尤其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如果疫情擴散,后果將不堪設想。”
自從3月底甲型H1N1流感肆虐墨西哥,它來到中國只是時間問題。
5月8日23時56分,伴隨著降落的轟鳴聲,飛機落地、開艙,美國西北航空公司NW029航班停靠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2航站樓,返鄉的密蘇里大學博士包某某兩次紅外檢測體溫低于37攝氏度后入境。被他帶回中國的,除了隨身的行李,歸鄉似箭的心,還有潛伏體內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5月11日晨,發病的包某某被確診為我國內地首例輸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
“請大家以后叫我包雪陽”,在后來的一篇博客中,包某某的身份謎團被揭開。
甲型H1N1流感,這種名稱奇怪的變異病毒,至今沒有確定的科學結論。已知數據顯示,甲型H1N1流感患者從感染病毒到發病通常需要2至7天,發病后傳染能力將持續5至7天。正是這2-7天的潛伏期,讓包雪陽在不知情的狀態下將病毒從遙遠的大洋彼岸帶回中國。
此前,一場防控疫情的天羅地網已經鋪開,甲型H1N1流感再次改變了中國的節奏。只不過,與6年前防控SARS的“草木皆兵”不同,“輸入性”讓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重點集中在了各個入境口岸,國家質檢總局及其所屬口岸檢驗檢疫機構成為“國門前哨”。與之同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確診病例、監測疫情,扮演“主力”角色。而甲型H1N1流感定點收治單位北京地壇醫院,自2003年SARS后再次成為媒體長槍短炮對準的焦點。
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口岸的入境人員數量約占全國的八成,對于這些大城市而言,全球化出行讓傳染病的威脅大大加重,這使新型傳染病的防控工作變得更加困難和復雜。雪上加霜的是,甲型H1N1流感的傳染力已經得到證明,疫情還在不斷蔓延。截至北京時間5月29日14時,世界衛生組織確認全球53個國家和地區共有15510例甲型H1N1流感確診病例,其中包括死亡病例99例。在中國內地,輸入性甲型H1N1流感確診病例的數字為19例。
首都機場派發的《預防甲型H1N1流感常識》上,赫然寫著——“目前認為,所有人群對甲型H1N1流感無免疫力”。
這是一場注定無法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戰爭,6年前的SARS疫情,深深刺激了人們緊張的神經,也練就了甲型H1N1流感“備戰”的從容有序。
目擊質檢總局“千里眼”:一場立體“防御戰”
5月26日,位于馬甸橋的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內一片繁忙,接待本刊記者的國家質檢總局辦公廳人員數度落座起身,談話被急促的電話聲多次打斷,“流感”成為記者聽到頻率最高的兩個字。“現在電話太多了,大多是關于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可以說是連軸轉。”
甲型H1N1流感進入中國,就像一顆石子落入平靜的湖面,水波迅速輻射擴散。而國家質檢總局,正處在焦點之上。
記者來到國家質檢總局三樓的監控室,憑借中國電信全球眼,國家質檢總局實現了網絡視頻的實時監控。監控室的大屏幕上,遠在數千里之外的深圳羅湖口岸通關情況盡在眼底,每個過關人頭頂都會顯示溫度數據,大多數為正常顯示的藍色數據。突然,一位女性通關旅客頭頂數據變成紅色的38度1,口岸檢驗檢疫人員第一時間圍了過去,旅客在幾秒鐘內被迅速“包圍”……
流感防控已經達到一觸即發的敏感階段,及時發現防控甲型H1N1流感,成為檢驗檢疫部門的首要任務,也將國家質檢總局推上了風口浪尖。
一組數據讓國家質檢總局頗感沉重——所屬口岸檢驗檢疫機構每天查驗的入境人員40-50萬人,航班500余架次,船舶700余艘,其它交通工具3萬余輛(列)。最令人棘手的是,這些人員和交通工具多數來自有疫情的國家和地區,而且集中從北京、上海、廣東等重點口岸入境,形成“點覆面”的格局。
質檢總局辦公廳人員向記者坦言,“檢驗檢疫,壓力很大”。對每一位入境人員進行嚴格的體溫檢測和醫學巡查,對發燒或有急性呼吸道癥狀者及時轉交地方衛生部門進行醫學觀察,每日對收取的40-50萬份入境健康申明卡逐一核實信息——一線檢驗檢疫人員面對看似零碎卻極其重要的工作,關系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成敗,任何一絲麻痹大意,后果都將不堪設想。
口岸檢驗檢疫工作吃緊,業務精干的“后備軍”源源不斷地輸往一線,5月18日,針對重點口岸人手不足的問題,國家質檢總局抽調的80名檢驗檢疫人員奔赴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入境口岸。
5月28日,端午節,國家質檢總局領導班子“多點出擊”——國家質檢總局局長王勇率各司負責人,赴上海虹橋機場和浦東國際機場口岸,支樹平副局長來到首都機場口岸,蒲長城副局長出現在西安口岸,魏傳忠副局長專程趕赴青島口岸,原定接受本刊記者專訪的劉平均副局長,則踏上了珠海、深圳的路途,紀檢組長王煒到天津口岸慰問。
他們目的地各有不同,但任務卻高度一致——“給一線疫情防控工作打氣”。
記者從國家質檢總局了解到,總局已經建立起嚴控疫情傳入和傳播的“兩道防線”,即多部門、各地方密切合作的聯防聯控機制。第一道防線,在口岸上加強體溫檢測和醫學巡查;第二道防線,加強國內發熱門診的監測、報告和對相關病例的追溯。“將疫情廣泛傳播的風險降到最低”,成為死守這兩道防線的目標。
國家質檢總局自上而下嚴控甲型H1N1流感力度,可見一斑。
體驗首都機場入境全程:嚴把國門“第一關”
作為“國門”,曾經SARS重災區的北京,從甲型H1N1流感疫情尚未輸入便嚴陣以待。北京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所屬首都機場檢驗檢疫局,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關”。
進入首都機場T3航站樓之前,一行人的口鼻前都加了一道厚厚的屏障——口罩。初夏的炎熱已讓口罩成為“累贅”,但步入T3航站樓,發現這里儼然“口罩世界”,幾乎所有的檢驗檢疫人員都“罩不離口”。
走近入境通道,一塊醒目的《機場提示》藍色標志牌闖入視野,“世界衛生組織4月25日宣布,在美國和墨西哥爆發的人感染豬流感疫情已構成‘具有國際影響的公共衛生緊急事態’……請您填寫《健康申明卡》后按順序通過檢驗檢疫。”
“口罩擋不住微笑,擋不住服務”,齊京安微笑著說,“監控很重要,服務也要暖人心”。記者發現,即便承擔著巨大壓力,微笑依然是首都機場檢疫檢驗人員最常見的表情,成為流感肆虐時溫馨一景。
入境檢疫通道前,兩臺紅外體溫檢測儀十分惹眼,檢驗檢疫人員正忙碌著核對《健康申明卡》信息。
趁這個間隙,記者將目光投向了紅外線測溫顯示器,它與家用電腦顯示器差不多,入境旅客正常往前走,并不需要特別停留,紅外測溫設備可以多點實時動態測溫,顯示屏上綠色的光點上下左右跳動。如果有人體溫超過37℃,機器就會報警并自動保存報警畫面。旅客額頭溫度超過37℃,檢驗檢疫人員會先將其帶到一邊的負壓隔離室進行體溫復測,進一步做流行病排查。
負壓隔離室在入境檢疫通道旁邊,記者看到里面有幾名旅客在接受排查,室內的氣氛明顯緊張許多。據檢驗檢疫人員介紹,負壓隔離室的氣壓比外邊環境的氣壓要低35帕。借助氣壓控制氣流方向,即使開著門,其內部的病菌也不會污染到屋外的空氣。
記者計算了一下,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對入境航班全部實施登機測溫排查,之后在入境檢疫通道再經過兩次紅外測溫,這意味著入境人員需經過3次體溫檢測,加上《健康申明卡》的審核,入境環節比以往增加不少,但成敗往往就在這些細節中。
從局機關抽調至首都機場口岸支援的蘇海龍便真正領會了“魔鬼就在細節中”的含義,因為一個沒有放過的小細節,使他成功“截獲”了一名患者,阻止了一場病毒傳播。
5月21日19時,疲憊了一天的蘇海龍還沒來得及吃晚飯,又迎來了從紐約到達北京的國航CA982航班。旅客隊伍快速地向前移動,核對一張《健康申明卡》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兩秒鐘,然而就是這關鍵的一瞬間,蘇海龍發現一名60多歲入境人員申報有咳嗽癥狀。他隨即對該名旅客采取防護措施,將其直接引導至檢驗檢疫負壓隔離室進行體溫復測,經檢查,該旅客體溫為37.5°C,初步判定有甲型H1N1流感嫌疑。5月22日,北京市衛生局通報該美籍華人李某被確診為甲型H1N1流感病例。蘇海龍的“火眼金睛”一時名聲大振,同他一起戰斗在一線的檢驗檢疫人員備受鼓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39臺固定式紅外測溫儀、8臺移動式紅外測溫儀、190個手持式紅外測溫儀和近100個耳蝸式紅外測溫儀,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在首都機場口岸和西站口岸可謂配備精良。而一線檢驗檢疫人員的隊伍則更為龐大,有近300人的力量被及時充實到北京口岸防控一線。此外,為防控疫情,北京首都國際機場E區的520至527八個廊橋,已被辟為來自甲型H1N1流感流行國家和地區航班的專用廊橋。
首都醫科大學抽調來支援首都機場防控一線的學員范杰坦言:“工作很緊張”。一切圍繞“嚴防死守”展開,從逐項核對《健康申明卡》的填報內容、觀察旅客體溫篩查的監測結果、宣傳甲型H1N1流感的預防及就醫小知識,還要對旅客進行察言觀色,嚴密注意流涕、發熱、咳嗽、打噴嚏等癥狀,工作量的確很大;而隨時可能傳染的高風險也讓人覺得有點緊張,她笑了笑,“不過,還是能夠堅持下去的”。
雖然入境時間有所延長,但旅客情緒還算穩定,人們對于這種非常時期的排查大都持支持態度。一位回國的陳姓男乘客對記者表示:“經歷了2003年非典的記憶,我們明白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性,接受體溫檢測是盡公民義務,我們樂意配合。”美國人托馬斯微笑著向記者豎起了大拇指:“中國人的態度很認真,值得學習。”
檢驗檢疫工作滴水不漏,人性化服務更是隨處可見。
在入境檢疫通道,記者從微笑著的檢驗檢疫人員那里拿到三份小手冊。這些淡藍色的卡通小冊子使用中英文雙語,對預防甲型H1N1流感常識、衛生提示、就診建議以及聯系電話等都進行了溫馨提示。記者身旁,所有入境乘客都被發放了這些手冊。一位外國小男孩的眼睛一直盯著手冊上的卡通人物,或許對他來說,卡通插圖比一切都重要。
機場內,一只毛色漂亮的檢疫犬趴到一位外國旅客的行李車上用力地嗅著,訓導員告訴記者,它能準確地聞出來其中有沒有豬肉及豬肉制品。
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檢疫流程“倒三角”
“從今天起,我的辦公室就在機場。”4月26日,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防控甲型H1N1流感應急領導小組會議上,齊京安一句話擲地有聲。
此前一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關于防止甲型HINI流感疫情傳入我國的緊急公告》,首都大門 “把關人”的重任,就這樣突然地壓在了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齊京安的肩上。
見到齊京安時,他已經在首都機場連續奮戰了整整一個月,身兼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揮部入境監測組副組長,他名字中的“京安”恰好與“北京平安”契合。面對高強度的“非常”工作,齊京安已經習以為常,他對記者笑言道:“一直在現場,沒有節假日,每天都會來。”
問及北京口岸檢驗檢疫的核心問題,他掰著手指頭三句話作答:“第一要做到能發現,對有臨床癥狀的人,我們做到能發現;第二要做到能處置,監測到有臨床癥狀的人,我們知道如何處置;第三要做到嚴密監管,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控機制。”
“凡是能想到的檢驗檢疫措施,我們都做到了”,齊京安對記者說,“我們的流程分兩道,第一道是審單子,審查旅客《健康申明卡》內容填寫的真實性,同時進行流行病調查;第二道是測溫,連續兩道測溫都合格,入境人員交完單子就可以去辦邊檢手續。”
流感肆虐而來,首都機場檢驗檢疫形成了一個“倒三角”的良性流程,最強的力量放到核對入境人員的《健康申明卡》這第一道關上,一旦有情況發生,能據此進行追蹤。對于《健康申明卡》來說,信息必須準確無誤,否則疫情流傳將無法挽回。“申明卡在飛機落地之前就要發放填寫,我們發現有些人不準確填寫,比如說不填護照號、地址也不填、聯系電話不填等等,這樣即使發現問題以后也無法追蹤到他。現在入境時增加申明卡的核對流程,保證了信息的準確有效,這非常關鍵。”
齊京安向記者展示了5月18日國家質檢總局正式啟用的新版《健康申明卡》。新卡不僅增加了旅客座位號、詳實聯系地址、聯系電話、繼續旅行方式和航班(車、船次)號等項目,而且將旅客行程追蹤時限全部改為7天,入境人員申報的癥狀由8種增加為11種。
《健康申明卡》制度施行以來,小語種國家的旅客成了交流的難點,填寫速度又直接導致了旅客等待時間過長。記者在機場看到,《健康申明卡》翻譯成英、法、俄、德、韓、西班牙等6國語言,并制作成大大的牌子立在通道旁;此外,一些小語種的志愿者,也在為旅客進行《健康申明卡》填寫的電話幫助和服務。
“流程不斷地優化以后,慢慢就形成了一套比較固定的、大家能夠掌握的標準。雖然疫情還沒有結束,但是我們已經開始摸索流程規律性和規范性,我們邊干邊總結,把它們形成文字。”齊京安已經將目標鎖定長遠,“我們想這次逐步積累經驗,如果到了下一波流感秋季大流行,我們就會拿出一個現成的完全具備實戰性的實用規范,那個時候就會做到遇事不慌了。”
采訪結束之際,記者見到了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旅檢處汪濤,作為一名女處長,提到患病的父母,她紅紅的眼眶中淚水幾欲奪眶。就在防控阻擊戰打響前兩個月,汪濤的父親被查出患了癌癥;一個月后,母親的癌細胞也發生了轉移。面對巨大的悲痛,汪濤默默承受,在國與家的抉擇中,她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前者。每天穿梭在偌大的T3航站樓里,人員部署、信息上報、突發應對,事事都要她操心。從4月27日到現在,汪濤回家的次數一直停留在個位數,每次停留不到半天就又匆匆趕回了單位。
如果把阻擊流感疫情比喻成一場戰爭,保衛國門的勇敢戰士則值得記住。“檢驗檢疫工作的酸甜苦辣大家都嘗了,我們很感動,我覺得我們的隊伍在關鍵的時候能夠上來”,齊京安目光閃爍,無限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