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每日郵報》、英國《泰晤士報》、日本《讀賣新聞》5月20日綜合消息,由挪威奧斯陸大學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喬恩·胡魯姆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宣布,他們在德國發現一個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早期靈長類動物化石。分析結果表明,該新物種可能生活于4700萬年前,或是人類、猿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共同祖先,甚至可能是人類進化歷史中“缺失的一環”。
這塊化石發現于德國西部的麥賽爾(Messel)化石遺址,為了紀念首倡進化論的達爾文,科學家將這種史前動物命名為“達爾尼烏斯”。
這種動物有四條腿和一條長尾巴,體型如同一只小貓,體重約650至900克,高約20厘米,雌性,年齡不到1歲。出土時化石保存得非常完好,只缺失了一小部分腿部化石和5%的骨骼。更重要的是,在其消化管道內存有未消化完的植物的莖和果實。
研究人員稱,這只動物應處于進化出靈長類的“真靈長類”動物的早期進化階段,因此也是人與類人猿等高級靈長類動物的共同祖先,但并不屬于人類直系進化系譜上的遠古物種。
4700萬年前,正值靈長目動物分成兩個重要的分支,一支形成現今的人類、猿和猴;另一支形成現今的狐猴、叢猴和懶猴。
“達爾尼烏斯”的身體結構顯示出,她是這兩個分支的過渡:她的許多方面同狐猴比較類似,但缺乏現代狐猴的兩個關鍵特征:在第二個腳趾上有一對爪子以及下頜處有一排梳狀的牙齒———而這些特征正是人類的明顯特征。所以,科學家認為,她連接了兩個分支,填補了人類進化史上“缺失的一環”。
但也有科學家對此持謹慎態度,《自然》雜志資深編輯亨利·吉認為,將“艾達”看作“缺失的一環”具有誤導性。美國卡內基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克莉絲·貝爾德博士也持否定意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