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鍵點上發揮關鍵作用 閱讀要點
近年來,作為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組織者,陜西省質監局在農業標準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組成調研小組,深入持續開展農業標準化調研;建立年度考評機制,提高標準化工作的有效性;加大科研項目投入力度,進行農業標準化項目課題研究;積極培養農業標準化隊伍,形成農業標準實施推廣技術網絡。
目前,該省已經形成了一個結構合理、體現“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農業標準化體系,形成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綜合配套標準,并日益向規模化、規范化方面發展。
到目前為止,陜西省已經形成了一個結構合理、體現“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農業標準化體系。該體系覆蓋農、林、牧、副、魚、生態、環保等大農業范圍,形成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綜合配套標準,呈現規模化、規范化發展的顯著特點。
陜西質監局相關負責人指出,陜西農業標準體系所形成的這些特點,推進了陜西現代農業的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山川秀美標準綜合體》等46項地方標準的制定和實施,使全省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1.39萬公頃,林草覆蓋率達到45%。
全面提高了陜西種植業、養殖業的標準化生產水平,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到2008年底,29個國家級出口蘋果標準化示范區的總規模占全省蘋果種植面積的80%,以蘋果為主的果業增加值達到90億元。在養殖業方面,全省累計建成各類畜牧標準化養殖小區920個,推行標準化養豬示范點328個,涌現出了一批萬頭標準化養豬場、百頭標準化養牛場和200只以上的標準化養羊場。
農業產業化引入了工業管理和市場運作理念,提升品牌形象,助推產品打入國際市場。采用的公司+基地(標準)+農戶、協會+公司(標準)+農戶等生產經營模式,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太白縣無公害蔬菜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已成為陜西最大的高山反季節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全縣60%以上的蔬菜產品不僅銷到我國內地50多個大中城市及香港、澳門市場,還遠銷東南亞和歐洲等國外市場。同時,扶風秦川牛、紫陽富硒茶、陜西蘋果、平利絞股藍等一大批具有陜西特色的國內外知名農產品品牌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陜西農產品得以在國內、國際上提升地位,用專家的話說,“是標準化的基礎工作及其推廣起到了關鍵作用”。作為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組織者,陜西省質監局近幾年做了大量細致工作。
一是深入持續開展農業標準化調研。該局組成以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調研小組,分別在2005年、2007年將陜西省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與推廣研究等調研報告呈送省委、省政府,為省政府在農業標準化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依據。
二是建立年度考評機制。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國家級和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年度目標考核工作,統一考核標準、細化考核項目、確定考核方式,提高標準化工作服務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有效性。
三是加大科研項目投入力度,進行農業標準化項目課題研究,制定了《農業企業(生產組織)標準體系》。這一體系的出臺,對推廣標準化生產的理念,指導農業企業實施標準化管理,建立企業標準體系,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實施指南。
四是積極培養農業標準化隊伍。抓住示范區建設這個關鍵環節,組建由示范區領導、質監、農業等部門的標準化管理人員、農業技術推廣專家組成的技術工作組,形成農業標準實施推廣技術網絡。3年來培訓人數達到500多萬人次,系統內就組織了3次、400余人參與的大規模培訓。
陜西質監等部門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深入開展,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以省政府名義發布實施了具有陜西特色的《農業標準體系表》和《農業地方標準制修訂計劃》(2006年—2010年),制定了農業標準發展戰略規劃,確保了標準的指導性和先進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