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機電產業合作悄然升級 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機械電子商品交易會暨廈門對臺進出口商品交易會4月11日落下帷幕。本屆展會上出現的職業教育展、技術貿易對接會、品牌論壇等一系列新元素,折射出近年來兩岸機電產業合作悄然升級的步伐。
與往屆臺交會相比,本次展會出現了多項創新:兩岸高校首次共同舉辦職業教育展,并簽訂了旨在共同培養技術人才的12項合作協議;首次舉辦技術貿易對接會,不僅推動技術對接,還發布了機電企業技術難題,吸引兩岸業界共同探索破解;本屆臺交會的主論壇,更以拓展兩岸金融合作、服務兩岸中小企業為主題,集中探討企業融資難題的化解之道。
兩岸業界人士認為,從貿易到投資,從產品到人才,從加工到品牌,臺交會內涵的轉變,恰恰反映出兩岸產業合作不斷向更高的層次邁進。
自1997年首屆舉辦以來,臺交會已走過13個年頭。從最早的綜合性商品展到如今的專業性機電產品展,臺交會的定位日漸清晰,內涵不斷豐富,已發展成為目前海峽兩岸間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機電專業展之一。
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自第五屆開始參與臺交會的主辦。該同業公會副總干事羅懷家認為,本屆臺交會已越來越成為一個國際標準的展會,采購與貿易對接、技術與專利交流的全方位展會模式正在成形。
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鄭富雄說: “機電產業的轉型升級,在兩岸經貿合作中具有重要意義。”
據商務部統計,2008年兩岸貿易額已達1292.2億美元。鄭富雄指出,其中機電產品長期占兩岸經貿總額一半以上;在臺商對大陸大投資中,電機電子產業投資也占了一半。
對此,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認為,兩岸產業合作的轉型升級,既是世界產業鏈分工的客觀趨勢,也是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兩岸業界的必然選擇。
李非認為,隨著國際需求的放緩,依賴廉價勞動力和低成本的傳統外向型經濟已難以為繼。兩岸機電產業要想在國際分工中繼續保持優勢地位,就必須向更高層次轉型。而人才、技術、品牌、金融服務等領域的合作,是推動兩岸產業繼續進步的動力之源。
臺交會由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和廈門市政府共同主辦,每年4月8日-11日在廈門舉行。
第十三屆臺交會共有800家企業參展,展位規模達到1970個,創歷史新高;其中臺灣和臺資企業超過200家,展位數近500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