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30日組織的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A、B星在軌交付儀式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將衛星正式交付給民政部和環境保護部投入使用。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A、B星,是我國繼氣象、海洋、國土資源衛星之后又一個全新的民用衛星。衛星投入使用后,將實現災害的快速監測和預報,對我國防災減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A、B星,2008年9月6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首發,發射入軌后,形成了小衛星星座的雛形,可實現任意地點每兩天獲取一次30米的多光譜圖像,9月8日成功獲取第一幅圖像,10月13日小衛星A/B衛星星座成功建立。經過5個多月的在軌測試和應用評價,2009年2月19日通過了在軌測試評審。衛星入軌以來,不僅支撐了環保和減災多個業務系統的日常運行,還進行了森林草原防火監測、全球作物估產的日常業務化運行的嘗試,提升了相關部門和行業的遙感應用業務化水平,達到了預期目標。利用小衛星星座系統,能滿足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業務的需求,實現大范圍、全天候、全天時動態環境與災害監測,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穩定發展。
交付儀式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局局長陳求發指出,即將掛牌的聯合國天基減災系統北京辦事處,將向全球提供衛星減災數據,A、B星將發揮重要作用。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A、B星將成為繼美國陸地衛星、法國斯伯特衛星之后,又一顆具有廣泛影響的陸地觀測衛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