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碼印刷品的質量與各方面的利益密切相關,沒有高質量的條碼符號,就無法順利地使用與推廣條碼技術。特別是商品條碼的質量直接影響國際貿易,因此早已引起國際編碼組織的高度重視。最早使用條碼技術的美國對條碼符號經常檢測。據美國統一代碼委員會1986年的研究報告指出:不合格的條碼符號中有15%是掃描器識讀的條碼字符與人眼識讀字符不相符,11%是印刷對比有誤,14%是條、空尺寸超差。國際物品編碼協會為了控制質量也經常對會員國(或地區)的條碼印刷質量的狀況進行統計與分析。1987年的一份報告中表明,大部分會員國(或地區)的條碼印刷品的出錯率控制在1%-2%,但也有個別嚴重的達到10%。 目前條碼技術普及最快的日本對條碼的質量也非常重視。他們曾對使用合格條碼原版膠片印刷條碼符號的不同印刷廠家的產品進行了檢測。有報告指出。在158件不合格品中,條空對比度不合格的有45件,位置不合格的有25件,空白區不合格的有24件,尺寸超差有10件,破損1件,其他不良占53件。 條碼技術在我國剛剛起步,很多廠家對條碼知識的了解較少。印刷操作上的經驗還很缺乏,為了保證條碼的印刷質量,我國的條碼質量監督機構對部分印刷品進行了檢測。據廠家送檢樣品檢測結果表明,印刷設備較先進,技術操作水平較高的廠家,使用銅版紙、白版紙、馬口鐵印刷的條碼質量較好,而采用塑料、鋁箔、瓦楞紙印刷的條碼質量較差。因而,這些方面的技術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