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發布時間: 2017-4-6 09:29
正文摘要:如圖,現在我有兩份校準報告,1份為0.005級電流比例標準,可代指大多數數顯儀器。另一份為0.005級電阻,可代指大多數實物量具。現在他們都經過了校準,我拿著它們對下級展開計量,那么我該如何使用這份校準報告中不 ... |
史錦順 發表于 2017-4-16 14:43 謝謝史老師指正,0.005級是0.005%=5×10-5,校準證書上給出的不確定度U=5×10-7,k=2。對3樓的帖子更改如下: 用來判定上級校準證書給出的校準結果是否可用(是否可信),因為該標準為0.005級,最大允差絕對值相當于5×10-5,而校準證書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為U=5×10-7,k=2。0.005級標準器最大允差5×10-5的1/3為1.7×10-5,U=5×10-7<<1.7×10-5,這個校準證書的校準結果可信性滿足校準項目的要求,可以用于判定該標準器的合格性(可根據校準結果判定該計量標準是否合格)。但因為U=5×10-7遠遠1.7×10-5,可判定配置該計量標準校準被檢測量設備的奢侈的,校準質量有保障,但有浪費資源之嫌。 |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7-4-16 13:24 您小數位數看錯了,這個校準報告的不確定度是太小了。。因為太小了不敢用(即規范上說,使用標稱值時用MPEV,使用校準值時用校準報告中的不確定度),故而發帖詢問的。。。 |
oldfish 發表于 2017-4-16 20:41 好的,謝謝!我也認為在考慮使用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時需要考慮穩定性。 |
本帖最后由 oldfish 于 2017-4-16 20:51 編輯 年穩定性數值就應該從0.005級得到,即50ppm,或者從儀器說明書中得到 |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7-4-16 13:24 0.005是5*10的-5,不是-6,您搞錯了。而且用該標準電阻校準其它設備的不確定度分量除了證書中的0.5ppm,還應有從校準日期到現在的該電阻的穩定性,這個值很可能比校準不確定度的0.5ppm要大,是更主要的分量 |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7-4-16 15:06 編輯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7-4-16 13:24 - 0.005級的意思是什么? - 0.5級是0.5%,是5×10-3。 同樣,0.005級是0.005%,是5×10-5。 - 錯了10倍。要重新考慮!其他數據也應校對清楚。5×10-7誤為5×10-6,又把5×10-5 誤為5×10-6,還怎么比較? - |
你給出了上下兩張校準證書。上面的證書是儀器儀表校準證書的代表,給出了電流五個受檢點和受檢點示值的校準不確定度,下面的證書是實物量具校準證書代表,給出了標稱值和偏差值(修正值)及偏差值的測量不確定度。 你的問題是:當拿著它們對下級計量標準或工作計量器具開展校準活動時(注意要回避使用“計量”這個范圍過于基礎和廣泛的術語),那么我該如何使用這份校準報告中不確定度呢?我的觀點是: 當使用儀器儀表類計量標準開展校準活動時,被檢對象的最大允差必須不大于該計量標準(例中的0.005級電流比例標準)檢定規程規定的最大允差的3倍。校準證書上給出的不確定度U=5×10-6,k=2,用來判定上級校準證書給出的校準結果是否可用(是否可信),因為該標準為0.005級,最大允差絕對值相當于5×10-6,而校準證書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為U=5×10-6,k=2,不能小于0.005級標準器最大允差5×10-6的1/3,這個校準證書的校準結果不能用于判定該標準器的合格性(即校準結果為不可信)。 當使用實物量具類計量標準開展校準活動時,你的例子沒有給出被檢對象是什么,但已知計量標準的標稱值1Ω的修正值是+37×10-6Ω,其不確定度為0.5×10-6Ω,k=3。按1/3原則反推3×0.5=1.5,通過這個證書給出的不確定度可以判定該計量標準可用于最大允差絕對值1.5×10-6Ω的被檢對象合格性判定。計量標準0.005級電阻最大允差絕對值為5×10-6Ω>1.5×10-6Ω,因此上級給出的校準證書用來判定該標準電阻的合格性是完全值得信任的,給出的偏差(修正值)+37×10-6Ω是可以當作0.005級使用的。這個修正值+37×10-6Ω給用它校準其他電阻器所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可以用上級校準證書給出的0.5×10-6Ω,k=3評估,而不是用其最大誤差5×10-6Ω評估。 |
還應該有標準電阻的穩定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即從上次校準到現在這段時間內標準電阻的變化量 |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21 06: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