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直線度計算問題

查看數: 180778 | 評論數: 50 | 收藏 2
關燈 | 提示:支持鍵盤翻頁<-左 右->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發布時間: 2014-11-23 20:46

正文摘要:

根據JJF 1097-2003 平尺校準規范中的數據計算直線度時用了兩種方法,如圖線1是用最小條件法得到6.7μm,二是兩端點連線法得到8.8μm。為什么結果會不一樣呢,差2微米。我想問問題在哪 ...

回復

ydq 發表于 2014-11-24 20:09:54
本帖最后由 ydq 于 2014-11-24 20:11 編輯

針對樓主提出的“ 直線度計算問題 ”,應該講其談到的“根據JJF 1097-2003 平尺校準規范中的數據計算直線度時用了兩種方法”的文字描述,在平尺規范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大家應該仔細看一下JJF 1097-2003 。其在6.4.2 平尺工作面直線度校準實例中,清楚的談到在數據計算直線度時只是使用了“按最小條件準則數據處理”,而對于所謂的“兩端點連線法”則一個字都沒有涉及,也根本無需涉及所謂“仲裁”的事情。大家都清楚:JJG 1097-1983 平尺規程中確實涉及到了“按最小條件準則”以及“兩端點連線規定”進行的數據處理”,并對“按最小條件準則數據處理”的判斷準則:[峰(谷)-谷(峰)-峰(谷)]給出了較為詳盡的文字描述,包括描點作圖,以及平行包容線的位置確定,以及旋轉點的確立,旋轉量的計算等,應該講都描述的非常細致、清楚。但這一切在JJF 1097-2003 中都被省略了,當然如此“省略”可能會給某些初接觸該項檢測工作的量友造成某種程度的困惑,但從直線度檢測包括檢測后期的數據處理(評定),相對平面度檢測來講,還是比較簡單的事情,所以“省略”是可以被理解及接受的。盡管JJF 1097-2003 平尺規范中沒有一個字涉及到“兩端點連線法”,但2樓量友談及的“兩種方法都可以”,應該講,還是正確的,畢竟“兩端點連線規定”在直線度檢測中經常性的要被用到,該“近似”評定方法也是國家標準允許采用的,且生產過程中使用該“近似”評定方法,從生產角度考慮,該方法只會產生“誤廢”,而不會產生“誤收”,實際上是控制產品質量更嚴了。
        樓主談到的“最小條件法得到6.7μm,兩端點連線法得到8.8μm。為什么結果會不一樣呢?”的疑問,應該講還是對直線度檢測的某些基礎知識、基本定義不甚熟悉、了解所致。所謂的直線度簡單講就是:被測實際線對其理想直線的變動量。上述簡單文字描述中,所謂“實際線”應該是被測量的量,而所謂“理想直線”則是評定被測實際線的直線度的評定基準;話后面的所謂“變動量”應該就是“被測量的量”相對于其“評定基準”的“偏離程度”。該“變動量”也好,“偏離程度”也罷,實際上就是“被測實際線”的直線度,該所謂的“直線度”大小,由于“被測實際線”的位置是客觀存在的就在那里,故其“直線度”大小,應該完全與“評定基準”的位置相關,也就是“評定基準”位置與“被測實際線”是相接觸的最小平行包容,還是與“被測實際線”相離、相割以及是否符合“最小條件”準則相關。大家都清楚:所謂確定“評定基準”位置的“最小條件”,實際上就是相接觸包容“被測實際線”的一組平行包容線,且這一組平行包容線間的最大距離為最?。〝祵W中的極大值的極小值問題)。而另一類近似“評定基準”的位置則是硬性規定兩端點連線通過“被測實際線”的起點及末點(兩點一線),由此可見兩端點連線做為“評定基準”得到的直線度一般應該大于符合“最小條件”準則評定得到的直線度(非最?。?,這就是不同“評定基準”位置,評定得到的直線度是不同的,當然當“被測實際線”處于單凸或單凹時(非馬鞍形),“最小條件”與“兩端點連線”分別評定得到的直線度從數值上來講,是完全相同的,但各自的“評定基準”位置以及相關準則、規定依然是完全不同的。
       樓主提出問題的帖子中,給出了兩個折線圖,應該講,這兩個折線圖在JJF 1097-2003中都不存在,應該是來自某些參考資料吧?!首先這兩個 折線圖,均不是根據測量原始數據畫出的,其中藍線折線圖是使用“最小條件”準則評定所得“被測實際線”的直線度(最?。?,而紅線折線圖是使用“兩端點連線”評定,并將“兩端點連線”(評定基準)向下平移了3.2μm所得到“被測實際線”的直線度(非最小)。對于這兩個圖形的做法及序號問題暫且不談,起碼兩種方法的評定過程及原理都沒有交待清楚,這是非常不應該的。畢竟其無法起到數形結合直觀易懂的目的。
       本文在開頭已經講明:樓主提出的問題是對直線度檢測的某些基礎知識、基本定義不甚熟悉、了解所致??赡鼙救说慕忉寙铝诵?,請樓主及大家能夠諒解。真正做到會檢測且懂檢測。把檢測的基礎知識、原理、術語定義真正搞清楚,使之為我們的檢測工作服務。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12-14 23:17:24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4-12-14 23:18 編輯

  直線度誤差檢測中測量基準與評定基準的總結
  關于測量基準的問題,我們可以仔細分析一下GB/T11336對直線度誤差檢測方法的分類。標準對直線度誤差檢測分為直接測量法、間接測量法、組合測量法、量規檢驗法四大類。
  其中直接測量法包括了間隙法、指示器法、干涉法、光軸法、鋼絲法等。間隙法是用實物量具的工作邊或面為測量基準與被測實際線相比較進行讀數;指示器法是以平板工作面為測量基準與被測實際線各受檢點的高度差相比較在指示器上讀數;干涉法以平面平晶的工作面為測量基準與被測實際線相比較讀取干涉帶條紋復現的值;光軸法以儀器發出的光束為測量基準與被測實際線相比較進行讀數;鋼絲法以拉直的鋼絲為測量基準與被測實際線相比較讀取數據。它們的共性是自始至終測量基準都是同一個,且測量基準獨立于被測對象,不在被測對象的表面上。因此這種測量方法就不存在測量基準的統一問題,測得值直接進入直線度誤差評定,因此稱為“直接測量法”。
  間接測量法包括了水平儀法、自準直儀法、跨步儀法、表橋法、平晶法等,水平儀法和自準直儀法又稱為節距法。節距法各受檢點的高度讀數是以其前一個受檢點為測量基準讀取;跨步儀法各受檢點高度讀數是以其前面兩個受檢點連線為測量基準讀??;表橋法各受檢點高度讀數是以其前后兩個受檢點的連線為測量基準讀取;平晶法的讀數與表橋法完全相同。間接測量法的共性是測量基準的形成點均在被測實際線上,是由受檢點的相互關系確定的,因此測量基準在實施測量中將不斷地變化著。這種測量方法讀得的數據必須經過統一測量基準這一步才能進入第三大步直線度誤差評定,不能直接用于直線度誤差評定,因此稱為“間接測量法”。節距法統一測量基準的辦法是逐點累積各點讀數值;跨步儀法統一測量基準的辦法是公式14;表橋法和平晶法統一測量基準的辦法是公式15。
  組合測量法包括反向消差法、移位消差法、多測頭消差法等。因為組合測量法的測量基準都是用實物量具(平板等)來模擬,實物基準均帶有自身的平直度誤差,所以它們的共性是必須通過兩次測量,利用誤差分離技術,消除測量基準直線本身直線度誤差,從而提高測量精度的測量方法。
  量規檢驗法是使用直線度綜合量規判斷被測零件是否超越實效邊界的檢驗方法,這是一種定性的檢測方法,該方法特別適用于檢驗軸線直線度公差遵守最大實體要求的零件。因為是定性測量而不是定量測量,不需要讀數,因此也就不存在測量基準。
  綜上所述,直線度誤差的檢測方法就是以“測量基準”的類型和特性來分類的。直接測量法的測量基準是統一的,各受檢點的讀數參考對象都是同一個,測量基準獨立于被測對象之外;間接測量法的測量基準是變化的,測量基準由被測對象的各受檢點構成,可以說各受檢點相互為測量基準,因此數據處理過程要解決測量基準的統一問題;組合測量法的測量基準不是理論直線而是實物量具模擬直線,因此必須用兩次測量進行“消差”;量規檢驗法是定性測量,不存在測量基準。這就是“測量基準”在直線度誤差檢測中的類型、作用及對直線度檢測方法分類的影響。
  而評定基準在直線度誤差檢測中存在著三種,兩端點連線、最小二乘中線、最小包容區直線。三種評定基準在評定直線度誤差中都是唯一的,不允許同時存在兩條評定基準直線。不同的評定基準評定得到的直線度誤差是作兩條平行于評定基準直線的輔助直線包容被測實際線,這兩條平行的輔助直線距離或包容區間的寬度就是直線度誤差值,三種評定基準評定的直線度誤差結果相近但并不相同,在發生計量糾紛時,以最小包容區直線我評定基準的評定結果為仲裁依據。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12-12 23:22:18
  呵呵,某專家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被測點 i 在被測平尺上,i 點的前后兩點是 i-1 和 i+1 ,這兩點連線卻不住平尺而在表橋上,某專家的這個道理難道不可笑嗎?被測點有n個,測量基準只有一個,測得值還需要統一測量基準嗎?那么某專家是不是也動腦筋想一想公式15是干什么用的呢?
  ABC 三點的距離測量問題目的是告訴某專家測量基準是可以任選的,因此受檢點之間可以相互為測量基準,并不是知名專家所質疑的“既是被測量的量,又是測量基準,這是哪家的歪理斜說?”。至于在不在一條直線上的問題,小學生都用不著說清楚,某專家如果需要說清楚,那就加一句“在一條直線上”也罷,加了這幾個字,也還是掩蓋不了“專家”質疑的可笑性!
  看來知名“專家”真的是徒有虛名了,“指示表測頭受壓”導致“高度差變小”也想不通了,不至于像他罵別人那樣精神上有什么了吧?測量基準直線的高度設為0,高差Zi 變小了,Zi<0還不為負嗎?反之為正就不用說了吧。還是用他自己的話還給他自己吧:讓人不得不懷疑此人的智商,以及不懂裝懂、信口開河瞎講一氣的膽量,莫非真的沒有點羞恥感?
  當然,“大人物”從來都是對“小人物”不屑一顧的,某專家樓上的最后一段話也確實道出了其真實的思想,小人物記住和崇拜大人物也的確是太容易了。經過兩三年的論壇交往,的確讓我識別了長期崇拜的偶像與本人不是一路人,其水平和能力也只不過是徒有虛名,與我想像的天壤之別,“其惡劣的學風、不端的態度、不懂裝懂的瞎講一氣,以及尖酸刻薄的臭嘴,都是本人最為鄙視的東西”,今年以來本人的態度就已經從所崇拜的計量界知名人士中抹掉,從不與這個以挖苦諷刺和謾罵為榮的人直接打交道。本人乃孔孟家鄉濟寧人士,山東是禮儀之邦,我以有這樣的山東老鄉感到恥辱!但對于計量技術問題的討論,我將不受此人的影響,頂住某專家的一切打壓和謾罵,仍將一如既往,與量友們一起相互學習、相互探討、相互幫助、相互鼓勵,毫不保留地將自己數十年在計量工作中的所歷、所見、所聞、所想講出來,提供給大家參考。
ydq 發表于 2014-12-12 16:05:19
本帖最后由 ydq 于 2014-12-12 16:48 編輯

         1. 由標準中的“測出中間點相對測量基線的偏離量bi”表述可以看出:中間點(受檢點)是在被測實際線上;再由標準中的“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的連線作為測量基線”表述可以看出:中間點(受檢點)的前后兩點是在“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上,而某版主卻非要瞎講【三個點都是存在于同一個被測物上】,也就是講,在某版主看來,標準中對“表橋法”的定義是錯的,被測物與表橋為同一個物體?莫非又是一個新的【組合測量系統】嗎?在測量過程中,這三個點難道沒有中間與前后嗎?如此淺顯的道理都不懂,沒受過教育的小孩子確實連外星人都不如的!否則,其也就不會講出【測量 i+1 點必以第 i 點和第 i+1 點的連線測量基準】這樣的外星人話了,也只有外星人才會去連接前一點(i ) 與中間受檢點( i+1)這半段【連線測量基準】吧?呵呵!實在是可笑之極了!
     【i 點的讀數是相對于 i 和 i+2 兩點的連線讀得】應該屬于外星人的瞎講一氣,i 點的讀數是相對于“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連線作為測量基線”讀得才是正解,因為這是標準中的文字描述,某版主的那點水平與標準沒有可比性的!
     2. 某版主的外星人話實在可笑,【如果ABC三個受檢點,我們以A為測量基準讀得B相對于A距離10km,以B為測量基準讀得C的距離20km,我們就知道AC兩點距離30km】,這怎么可能呢?首先沒有交代三點是否在一條直線上,其次沒有交代使用的什么測量儀器,也沒有講明是否使用現在談論的“表橋法”,另外A、B兩點也可能是測量起點,而非什么測量基準的,所以,所謂的【互為讀數的測量基準】【案例】應屬“無頭案”的,至于某版主究竟是“有頭”還是“無頭”,他人也就不得而知了。 i 點做為被測實際線上的受檢點肯定有序號了(非【編號】),但做為表橋兩固定支點的兩點連線(測量基線)也有序號的說辭,顯然就是公眾場合下編瞎話了,否則,就請某版主將表橋兩固定支點有序號的標準中的文字內容粘貼過來給大家見識一下,順便某版主也【出來溜溜】。畢竟嚴格的技術話題不可瞎講一氣的,它絕不像某版主那樣,可以有多個“自稱”的(包括擰種、下里巴人、帕金森....)。某版主之所以榮銜“最底層痞子”的稱號,不也就是源自其眾多極不光彩的“自稱”嗎?!某版主受益匪淺??!呵呵!大家給你恭喜了。
     3. 某版主對【標準給出的作圖步驟b)款】認為【解釋得何等明白】,也就是表白其非常清楚了,但其所給出的【略作解釋】,又讓人忍俊不止,大家看一下某版主的【略作解釋】吧:【以前后兩點連線為0,指示表測頭受壓時,bi 為正值,被測點相對于其前后兩點連線的高差變小,實際高差為負,所以“向下繪制”,反之向上繪制”】,【指示表測頭受壓時,bi 為正值】是對的,暫且拋開【其前后兩點連線】以及【高差】文字錯誤及不規范不談,怎么就會出現【高差變小,實際高差為負】呢?這里談不上偏離量變大或變小,只能是偏離量為正或為負,當測得值【bi 為正值】時,那偏離量肯定應該為正吧(指示表測頭與兩固定支點在同一條測量基線上),既然偏離量為正,說明受檢點i在表橋兩固定支點連線的上方,連接Zi-1與 bi頂點交i+1點的縱坐標線于Zi+1點,所以此時“向下繪制”的應該是什么?肯定是顯而易見的。如此明顯的提醒應該是足夠了,某版主就自己動腦子想去吧。綜上所述,某版主瞎講的【bi 為正值.........高差變小,實際高差為負,所以“向下繪制”】,讓人不得不懷疑此人的智商,以及不懂裝懂、信口開河瞎講一氣的膽量,莫非真的沒有點羞恥感?
     最后附帶說一點,本人與某版主從不相識,【喊了多年的老師】以及什么【崇拜】、【老鄉】等說辭,純屬編瞎話的蠱惑人心,本人與其根本不是一路人,其惡劣的學風、不端的態度、不懂裝懂的瞎講一氣,以及尖酸刻薄的臭嘴,都是本人最為鄙視的東西,從現在開始,本人將不再與某版主在計量技術問題的討論上發生任何交集!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12-12 11:59:42
  1.關于中間點和前后兩點這三個點到底存在于哪個物體上的問題
  “外星人”當然不明白地球人的語言,連小孩子都明白中間點及其前后兩個點是在同一個參照系統中說的。本來三個點都是存在于同一個被測物上,相互位置一旦確立將永不更改。外星人不理解,非要把中間點放在被測物上,前后兩點放在測量工具上,“每段的中間受檢點在被測實際線上,前后兩個點是指的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兩個不同的物體一旦分離,何來中間與前后?某專家總算是干了平直度檢測二三十年,還是講出了“當測量被測實際線的 i+1 點時,表橋兩固定支點分別落在被測實際線的 i 點和 i+2 點上”這點道理,知道 i 和 i+2 點在“被測實際線”上,只不過是表橋兩個支點分別“落在”被測實際線的 i 點和 i+2 點上了, i 和 i+2 這兩個點并不在表橋上,顯然 i 點的讀數是相對于 i 和 i+2 兩點的連線讀得,但某專家非要說是相對于表橋兩個支點讀得,這恐怕也只能用“外星人語言”才能解釋清楚了。
  2.關于若干個受檢點能否在測量中互為讀數的測量基準
  某計量專家發出了質疑:既是被測量的量,又是測量基準,這是哪家的歪理斜說?如果ABC三個受檢點,我們以A為測量基準讀得B相對于A距離10km,以B為測量基準讀得C的距離20km,我們就知道AC兩點距離30km;如果以A為測量基準讀得B相對于A距離10km,讀得C相對于A的距離30km,就可以得到BC兩點距離20km,這就是受檢點互為測量基準的案例,當然如果在ABC三點之外另找一個測量基準也未嘗不可。就連某專家自己也清楚,“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是沒有序號的”,編了序號的就是受檢點,某專家稍微認真看一下標準就會發現 i 點的前后兩點是有編號的,編號為 i-1 和 i+1 , i-1 和 i+1 點是表橋上的支點還是被測表面上的受檢點還用得著解釋嗎?大罵別人“最底層痞子”、“可橫可豎的臭嘴”的用語是不是也該收回到“專家”自己身上了呢?不過要把“最底層”改一個字“高”。
  3.關于“向下繪制,向上繪制”
  “各點示值 bi,是相對前后兩點連線(測量基線)的偏離量,當bi,為正值時,在 Zi 點向下繪制,為負值時,在Zi 點向上繪制”,對于標準的這句話,我們的著名平直度檢測專家居然不明白,甚至說出“前后兩個受檢點連線,毫無意義”這種外行話,還要大罵他人“編瞎話”、“無恥”,實在令人震驚!“專家”罵人的話咱們就別計較了,畢竟罵人只是某專家一個人的專利,我不得不斗膽對專家的質疑略作解釋。
  被測表面上連續三個受檢點 i-1、i、i+1,點 i 的示值 bi,是相對其前后兩個受檢點 i-1 和 i+1 的連線的偏離量。指示表測頭和表橋兩個支點是測量系統的“傳感元件”,必須分別與被測點及其前后兩個受檢點相接觸,以感應出被測點相對于測量基準直線的“高差”信息,并傳遞給“數據放大處理”元件和顯示元件,以前后兩點連線為0,指示表測頭受壓時,bi 為正值,被測點相對于其前后兩點連線的高差變小,實際高差為負,所以“向下繪制”,反之向上繪制”。
  順帶說一點,也算是再次對某專家的勸阻。某專家“惡劣學風導致其設置的文字陷阱也確實讓人鄙視”,想當初我對其人盲目崇拜了一二十年,公開和私下喊了多年的老師卻只不過是個只會諷刺挖苦和謾罵的“最高層痞子”,見不得一點點與己不同的學術觀點,只要誰指出其絲毫問題所在就破口大罵“精神病”、“帕金森”、“痞子”、“無恥”等,無所不用其極,其惡劣作風躍然紙上,甚至不惜在面向全國和全球公開的計量論壇媒體上大放厥詞,并不顧許多量友們的誠心勸導,依然我行我素,似乎不罵就不是某“專家”,越來越被量友們嗤之以鼻。我歷來不反對“個別交流”,甚至贊成量友們利用各種手段進行交流、溝通和探討,推動我們共同的計量事業和計量科技創新、進步和發展,但我相信憑某專家的所作所為,與其“個別交流”者會越來越少。
ydq 發表于 2014-12-12 08:52:39
           嘗試破譯并批駁樓上“外星人語言的”帖子:
         【“中間點”是指三個連續的受檢點位置處在中間的點嗎?】
      所謂的中間點就是被測實際線上的一個點,它處于表橋兩固定支點的連線(測量基線)中間,也就是某版主17樓所講的【類似于橋板的工具兩個支撐點對稱中心打個孔】的正下方;
     【這個受檢點以及前后兩個點在被測表面上還是在表橋上嗎?】
      每段的中間受檢點在被測實際線上,前后兩個點是指的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
     【標準給出的作圖步驟b)款給你做了詳盡的解釋,“各點示值 bi,是相對前后兩點連線(測量基線)的偏離量,當bi,為正值時,在 Zi 點向下繪制,為負值時,在Zi 點向上繪制”,解釋得何等明白】
      既然講【解釋得何等明白】,那某版主就在帖子中說教吧,如果其能把這“向下繪制和向上繪制”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不是指的描點?給大家說教清楚,還算其沒有白狂妄一時。本人已將個人意見對論壇中的某量友講清楚了。希望某版主不要僅是在這里瞎吹一氣!
     【刻意采取省略這個解釋,采取鴕鳥政策視而不見】
      不存在【刻意省略】,也不存在什么【鴕鳥政策】,GB/T11336是公開發行的技術文件,每個人都可以找來全文閱讀,通過對標準的學習,大家都會搞清楚何謂“測量基準”的。
     【當測量i+1或i-1點時,它們的前后兩點是不是也都在表橋上?】
      當測量被測實際線的i+1點時,表橋兩固定支點分別落在被測實際線的i 點和i+2點上,當測量被測實際線的i-1點時,表橋兩固定支點分別落在被測實際線的i-2點和i 點上。
     【表橋法指示表讀出的是被測表面某個受檢點 i 的“高度”】
      指示表讀出的是被測實際線i 點相對于以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的連線作為測量基線的“偏離量”。這樣就把【參照哪個測量基準】的事情說清楚了。而某版主說的是半截話;
     【標準說的非常清楚是參照該受檢點的前后兩點連線讀出的】
      某版主明顯在編瞎話,如有膽量,可將標準的原話粘貼過來。標準講的“前后兩點連線(測量基線)”(簡稱)是指的“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的連線”。編瞎話屬于墮落的表現!
     【這條由(i-1)和(i+1)兩點的連線就是定義中所說的“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的連線”】
      某版主又在編瞎話了,“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是沒有序號的;
     【把某受檢點相對于其前后兩個受檢點連線的高度讀數】
      前后兩個受檢點連線,毫無意義,這兩個受檢點是被測量的量,其連線不可能成為獲得測量值的參考線,獲得測量值的參考線只存在于測量儀器(包括其輔助工具)中;
     【令人“笑掉大牙”】
      某版主笑掉幾顆牙了, 應該“無齒”了吧“但愿不要”無恥“就好;
     【測量第i+1點的高度讀數,因為 i 在被檢表面上,i+1 在表橋上】
      某版主顯然又將“差”說“話”了,第i+1點是受檢點,怎么會跑到表橋上去呢?i 、i+1、i+2點都是被測實際線的點,再重復一遍:“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是沒有序號的;
     【笑掉大牙后“有齒”還是“無恥”,我們就管不著了?!?br />       某版主自己就是個“無齒”或“無恥”的最底層痞子,管好其自己那張可橫可豎的臭嘴吧!
     【測量 i+1 點必以第 i 點和第 i+1 點的連線測量基準】
      某版主顯然又將“差”說“話”了,測量 i+1點 ,那第 i 點和第 i+1 點的連線又是個什么東西?為什么要將前一點與中間點給以連線呢?這只是個半段??!半段也是測量基準?一個連序號都搞得一塌糊涂的人也有臉來論壇寫帖子?
     【前后兩點的連線就是第 i 和 i+2 點的連線,而并不是表橋兩個支點的連線】
      某版主又在瞎講一氣,【不是表橋兩個支點的連線】的說法,明顯違背了標準中“表橋法”的定義,標準中的定義是“以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的連線作為測量基線,測出中間點相對測量基線的偏離量,……”;
     【受檢點 i 的測量基準是被測表面上第 i-1 和 i+1 點的連線】
      既是被測量的量,又是測量基準,這是哪家的歪理斜說?某版主就不要繼續首創“三新”理論了,違背標準的定義,自己另搞一套,某版主沒那個水平的,再說也不是什么值得榮耀的事,就不要丟人現眼了!
      
  說明:     
      某版主46樓的帖子,胡扯瞎繞不講,且文字表述怪怪的,完全不按正常人的說話方式,應該就是“外星人”的語言,帖子中除觀點錯誤多多外,詞語錯誤也不在少數,當然其惡劣學風導致其設置的文字“陷阱”也確實讓人鄙視。無奈下,只有采用破譯及批駁的方式發帖,應該講,對于某版主這樣的痞子確實沒什么道理可講的!如其他量友對這些檢測基礎知識有興趣,我們可以個別交流。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12-12 01:07:04
  定義不是某專家抄在那里了嗎?還要我重復嗎?難道不是“以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的連線作為測量基線,測出中間點相對測量基線的偏離量,……”嗎?請問平直度檢測“專家”,你知道“中間點”是指三個連續的受檢點位置處在中間的點嗎?知道這個受檢點以及前后兩個點在被測表面上還是在表橋上嗎?如果某專家不知道這個定義中“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到底是在表橋上還是在被測表面上,標準給出的作圖步驟b)款給你做了詳盡的解釋,“各點示值 bi,是相對前后兩點連線(測量基線)的偏離量,當bi,為正值時,在 Zi 點向下繪制,為負值時,在Zi 點向上繪制”,解釋得何等明白,某專家就是刻意采取省略這個解釋,采取鴕鳥政策視而不見,在那里摳“兩個固定支點”字眼,那就繼續摳吧,不知道某專家如何解釋當測量i+1或i-1點時,它們的前后兩點是不是也都在表橋上?
  各點示值 bi 當然是在儀器(應該是指示表)讀出,任何測量結果沒有不在測量設備上讀出的。但表橋法指示表讀出的是被測表面某個受檢點 i 的“高度”,這個高度讀數也必須說明是參照哪個測量基準讀出的。標準說的非常清楚是參照該受檢點的前后兩點連線讀出的,這條由(i-1)和(i+1)兩點的連線就是定義中所說的“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的連線”,只有專家級人物才會把它變成表橋上的固定兩個支點。把某受檢點相對于其前后兩個受檢點連線的高度讀數曲解成相對于表橋固定兩個支點連線的讀數難道還不令人“笑掉大牙”嗎?如果按其理解,測量第i+1點的高度讀數,因為 i 在被檢表面上,i+1 在表橋上,我們的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就可以用被測表面的 i 點與一個不知道在哪里的 i+2點相連作為測量基準讀取表橋的一個支點高度了,呵呵,至于某專家笑掉大牙后“有齒”還是“無恥”,我們就管不著了。
  呵呵,很有意思,我們的知名專家連測量工作的不斷“推進”也無法理解了。我們在進行直線度檢測時總是要按順序一個一個受檢點逐一進行,這就叫不斷推進。每檢完一個受檢點,就必須依次檢下一個受檢點,檢完了 i 點,就應該檢 i+1點。如果按某專家的可笑解讀,i 點的前后兩點在表橋上,那么 i+1 點的前后兩點還在表橋上嗎?是不是 i+2點和所有的受檢點都在表橋上。此時的 i 是不是也跑到表橋上了?
  某專家終于明白了“表橋在測量中不斷移動”,可是卻仍然沒明白這個移動是受檢點的不斷后移產生,表現形式只不過是測量系統的“傳感元件”必須隨著被測點的變換而更換位置,測量 i+1 點必以第 i 點和第 i+1 點的連線我測量基準,作為“傳感元件”的表橋兩個支點要將信息傳遞到指示表中加以放大和顯示,這兩個支點就必須分別與受檢點第 i 和 i+2 點相接觸,前后兩點的連線就是第 i 和 i+2 點的連線,而并不是表橋兩個支點的連線。表橋兩個支點的連線在表橋上,完成測量采樣后表橋刀槍入庫,兩個支點的連線也就遠離受檢點。
  受檢點 i 的測量基準是被測表面上第 i-1 和 i+1 點的連線,完成數據采集表橋拿走了,所有的受檢點仍然都在被測表面上,所以完成了第一步布點采樣后,才能進一步進行后面的統一測量基準和直線度誤差評定兩大步。
ydq 發表于 2014-12-11 22:19:20
         某版主沒有膽量就標準中5.4.4對“表橋法”的定義來談測量基準的事情,反而跑到后面的“作圖步驟”去“繞圈”,那里除沒有“稻草”可撈外,“繞圈”的無聊做法反映出的是某版主惡劣的文風及不端態度?!白鲌D步驟”對前面定義是什么【關于表橋法的解釋】這樣的話,讓人如何來理解,難道在同一個標準中,標準要瞬時對標準作出解釋?某版主大概忘記了其所談及的【標準不是課堂講解,標準需要的是簡單明了,標準應該盡量追求“一字千金”】這樣的話了吧?
     “作圖步驟”中的b)“各點示值 bi 是相對前后兩點連線(測量基線)的偏離量”,此話明確講明了以下幾點:1.各點示值 bi 是儀器的讀數值;2. 儀器讀數肯定是依據前面談及的“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的連線(測量基線)”讀出;3.兩點連線(測量基線)應該就是兩固定支點的連線(測量基線)的簡稱。
      至于某版主【笑掉大牙】的無聊說辭,本人不屑于評論,動不動的就【笑掉大牙】,應該就是“無齒”了,但愿某版主的“無齒”不是“無恥”就好!
      標準條文說的確實夠清楚了:以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的連線作為測量基線,表橋在測量中不斷移動(【受檢點在測量中不斷推進】應該是非人話,莫非受檢點在測量過程中受推力而動起來了?),兩固定支點的連線(兩點連線)作為的測量基線固定不變,測量基準也就始終為同一個。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12-11 21:03:16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4-12-11 21:10 編輯

  “各點示值 bi 是相對前后兩點連線(測量基線)的偏離量”是對5.4.4關于表橋法的解釋。 “各點” i 指的該不是表橋上的某個點吧,其“前后兩點”(i-!)和(i+1)居然跑到了表橋上竟出自平直度檢測的“專家”之口,難道還不讓人笑掉大牙嗎?點 i 及其前后兩點(i-!)和(i+1),均為被測表面上的受檢點,當檢測(i+1)受檢點的示值b(i+1)時,就應該相對于(i)和(i+2)兩個受檢點的連線來讀取數據,以此類推。的的確確大家都是看明白了的,只有某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才會如樓上那樣將所有的受檢點讀數理解為都是相對于表橋上的“兩固定支點”連線那么可笑!
  不知道作為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的某位是真的不懂呢,還是像他自己所說“蓄意所為,反映的是其惡劣的學風及不端的操行”,本人的確“不想再去多講或再去評論什么”,大家也已經看得清清楚楚。標準條文說的也夠清楚了,各受檢點示值是“相對于前后兩點連線的偏離量”,受檢點在測量中不斷推進,前后兩點也就不斷改變,前后兩點的連線也就不斷改變,測量基準也就無法使用同一個。某專家可以繼續回避我指出的兩個款項,可以繼續回避公式15是統一測量基準的計算公式這個事實,但他絕對改變不了國家標準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只有具有“奇葩特質”的專家級人物才會解釋為各受檢點示值是相對于表橋兩個固定支撐點連線的偏離量。還是用其自己的話告誡某專家吧:錯誤的東西,毫無理由的重復無數次,也依舊是錯誤的東西,“反復重復”只能使大家更加認識清楚罷了,除此之外,不會有任何效果或作用。
ydq 發表于 2014-12-11 18:54:19
         某版主真能胡攪蠻纏,哪來的什么【節約文字】、【偷工減料】和【刻意回避】這些無聊的扯繞???GB/T11336是公開發行的東西,每個人都可以找來全文閱讀,通過對標準的學習,大家都會搞清楚何謂“測量基準”的,所以,某版主可以“擰種”,也可以胡攪蠻纏,但想攪混水是不可能得逞的!如此行為,只能使其“痞子文風”更加暴露無遺!
      再次將GB/T11336-2004中5.4.4的“表橋法”文字描述粘貼如下:
      
          5.4.4的“表橋法”文字描述的第一句話就將何謂測量基準交代清楚了,那就是以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的連線作為測量基線,至于后面的條款“b) 各點示值 bi 是相對前后兩點連線(測量基線)的偏離量,這其中的“兩點連線”完全就是前面定義中“兩固定支點的連線”的簡稱,而絕不是某版主瞎講的【兩個受檢點連線】!畢竟標準中 5.4.4的內容從未涉及【受檢點連線】的詞語,GB/T11336標準的編寫人員(或一個團隊)應該是有相當水平的技術人員,其在 5.4.4的開頭交代了是“以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的連線”,后面的條款b)也絕不會自相矛盾的寫作【兩個受檢點連線】,某版主胡攪蠻纏的將標準中的簡稱“兩點連線”曲解為【兩個受檢點連線】,應該是蓄意所為,反映的是其惡劣的學風及不端的操行。這個事情本人不想再去多講或再去評論什么,相信大家會看清楚的。
      某版主談及【受檢點的讀數】【不是以表橋的兩個支撐點連線為參考線讀得】,這顯然與標準中“以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的連線作為測量基線”的規定背道而馳的!所以,某版主可以違背標準的規定,但不可以拿那些奇葩的、自創的、無依據的,也是完全錯誤的所謂“三新”理論來誤導論壇中的量友們,拋開其胡攪蠻纏、惡劣學風先不談,這樣做起碼是虧心的,也是不道德的!盡管道德對某版主這樣操行的人毫無約束力。
      某版主所講的【表(指示器)測頭到這個連線的距離也必將是固定不變的定值】,上述話語應該是無法讓人看懂的,是水平距離呢?還是豎直距離呢?何謂【固定不變的定值】呢?這【定值】與“測量基準又有什么牽扯呢?提請某版主及大家注意到標準在測量步驟2)的規定:將專用表橋放在研磨平尺上,使指示器示值對零;由于某版主經常性的整出些奇談怪論的話語,估計其自己也不知道說了些啥,所以,別人也只能猜測著來談意見了,這應該是某版主除“擰種”特質外的又一“奇葩”特質吧?!
      某版主帖子最后反復重復的東西,本人已經不屑于去再評論了,只想告誡某版主,錯誤的東西,毫無理由的重復無數次,也依舊是錯誤的東西,“反復重復”只能使大家更加認識清楚罷了,除此之外,不會有任何效果或作用。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12-11 01:37:48
  呵呵,別節約文字啊,引用這兩條就全面引用啊,沒有必要偷工減料,還有步驟呢,特別是作圖步驟呢,還有公式15呢,樓上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看明白了嗎?
  既然樓上真的搞清楚了“測量基準是:測量過程中,測量儀器獲得測量值的參考線”,那么就應該知道其故意回避的一個條款“b) 各點示值 bi 是相對前后兩點連線(測量基線)的偏離量,當bi 為正值時,在 Zi 點向下繪制,為負值時,在Zi 點向上繪制”的真實含義,也就不會說出“測量基準……只與測量時所使用的測量儀器(包括輔助工具、附件等)相關”這樣絕對的話。當人們以太陽為測量基準測量地球運動軌跡時,太陽難道也是“測量時所使用的測量儀器(包括輔助工具、附件等)”嗎?
  表橋法的測量基準就是由諸多受檢點自身形成的幾何要素,每個受檢點的讀數是以與其相鄰的前后兩個受檢點連線為“參考線”讀得的,而不是以表橋的兩個支撐點連線為參考線讀得。如果以表橋的兩個支撐點連線為參考線,這兩個支撐點是固定的,無法改變的,表(指示器)測頭到這個連線的距離也必將是固定不變的定值。因此這兩個支撐點連同測頭實際上就是測量系統的“傳感元件”,“感應”的是中間點與前后兩點連線的高度差變化,傳遞給指示器放大,并通過讀數系統顯示出高度差數據。前后兩個受檢點確定的連線才是儀器讀數的參考對象,而這個連線隨著表橋的移動不斷地變化著,所以這種測量方法的測量基準是變化的,在進入直線度誤差評定這一步之前必須“統一測量基準”,公式15正是在仿照節距法統一測量基準的方法基礎上加以改進和推導得到的表橋法統一測量基準后各受檢點的讀數值。樓上還刻意回避引用標準的5.4.5條的4) 款,這個條款說“求出各點的坐標值 Z(方法見 5.4.4表橋測量中的相應方法)”,這正是說明了平晶法在“統一測量基準”時使用的計算公式與表橋法是同一個公式15。
  搞了幾十年平直度檢測的某知名專家居然說出“在被測實際線(被測量的量)中尋找測量基準,這樣的錯誤不能不說是非常低級的”,而節距法、表橋法、平晶法、跨步儀法等直線度檢測方法的測量基準恰恰都是不斷變化的,都是“在被測實際線(被測量的量)中尋找測量基準”,某專家竟然否定這個科學的和客觀的真實情況,難道對于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來說,犯這樣的錯誤還不夠“低級”到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嗎?
ydq 發表于 2014-12-10 16:11:52
          某版主那張臭嘴在25樓是不是屬于【罵街形式】的帖子,由大家給以評議。
      1.  對某版主神乎其神的【穿入】說,沒人屑于評論,所謂的【連線穿入】、【平移靠近】等出神入化的描寫,不就是博人眼球“首創”且雷人的無稽之談嗎?!或許正是這些刺激、雷人的描述才是所謂有技術含量的“三新”理論的體現吧?某版主在無法解釋兩端點連線評定中憑空而降的【包容】、【包容區的寬度】、【兩根直線的距離】等概念后,現又扯入了公差帶的概念。告知一下,公差帶的概念是對產品被測實際要素的設計要求,盡管也是加工、檢驗的根據,但其與兩端點連線評定直線度誤差(值)扯不到一起,兩端點連線評定方法,做為評定基準(理想直線)的是一條線,相對最小包容區域評定方法是【近似】方法,這沒有【包容】、【包容區的寬度】、【兩根直線的距離】的概念在里面,某版主千萬不要再繼續加碼,將“最小”的概念也扯進來,那樣出現的笑話就更大了!大家就將所謂的【穿入】說,當做“穿腸入肚”理解得了,就當文風不正是某版主的特質或嗜好吧。
     2. 某版主所談及的【使用平面平晶檢測較長被測面直線度誤差與使用表橋法檢測被測表面的直線度誤差】兩種方法,前者為光波技術干涉測量原理,后者為指示表機械傳動(或電子顯示)測量原理,這怎么能說【測量原理完全一模一樣,沒有任何差別】呢?某版主顯然又將“差”說“話”了吧?告誡某版主:對這些基礎檢測理論知識,還是先搞清楚些再談論的好,信口開河的瞎講一氣會丟人獻丑的!使用平面平晶的光波技術干涉的分段法測量,某版主再次給出【測量基準也是不斷變化的】的荒唐結論,并瞎講一氣的說什么以被測實際線(被測量的量)【前后兩個相鄰受檢點的連線為讀數參考(測量基準)】,不需再去批駁了,大家就按照某版主的說教:【放下身段】,【認真學習一下GB/T11336的5.4.5條】,共同提高。下面就將該標準內容粘貼如下:
      
         標準中5.4.5條的內容很簡單,其文字表述非常清楚的描述了測量基準就是模擬理想平面的平面平晶“某一軸向截面邊緣的兩點連線”,該測量基準是模擬理想平面的標準器平面平晶固有的,而絕不是某版主所編瞎話的被測實際線(被測量的量)【前后兩個相鄰受檢點的連線為讀數參考(測量基準)】。標準中5.4.5條的內容非常簡單,描述的也非常到位、準確和通俗,完全不需他人再去做過多的解讀。如果,某版主依舊認為大家語言文字理解、認知水平有限,【看不明白】的話,就請缺乏自知之明的某版主繼續【做進一步講解】,但請其一定不要胡扯瞎繞。非常“遺憾”,我們國家的規程、標準法規性技術文件編寫任務下達者,總是找來一些【認識局限性】的同志來編寫,而沒有慧眼識珠發現本論壇的某版主學識過人、能扯善繞、口若懸河、且有多項首創的“三新”檢測理論在身,又有著【四十余年的計量工作經歷】,這也太埋沒人才了!某版主就認命吧?。。?br />      標準中5.4.5條的內容盡管很簡單,但其對爭論了近兩年的測量基準到底是什么,給出了很明確的思路,那就是:測量基準是:測量過程中,測量儀器獲得測量值的參考線,也就是測量基準只存在于使用測量儀器的測量過程中,且只與測量時所使用的測量儀器(包括輔助工具、附件等)相關,而與測量過程結束后,以及與被測實際線(被測量的量)毫無關系;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所謂被測實際線(被測量的量)【前后兩個相鄰受檢點的連線為讀數參考(測量基準)】的說辭,除不靠譜外,也是完全錯誤不值一駁的。對于這樣檢測基礎理論的錯誤,除認知、水平、個人特質等原因外,選擇測量基準“變”與“不變”的參照物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某版主在問題開始討論至今,一直在被測實際線(被測量的量)中尋找測量基準,這樣的錯誤不能不說是非常低級的。
     對于“表橋法”的測量基準問題,某版主認為還是【相鄰的前后兩個“受檢點”連線】,并對測量基準為“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的連線”的正確理解,認為是【可笑想法實在是令人詫異】,不多說什么,大家就按某版主【誠意地建議】,【好好學習學習GB/T11336】中的5.4.4條內容,一切也就都清楚了,下面將GB/T11336的5.4.4條的技術內容粘貼如下,供對此感興趣的量友們自己去思考認知: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12-9 23:12:14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4-12-9 23:14 編輯

  37樓純屬罵街形式的帖子,本人拒絕回復。
  38樓的兩個技術問題,我可以作以下回答:
  1兩端點連線是不是“穿入”被測表面,看看平尺校準規范JJF1097的6.4.2條給出的實例,看看GB/T11336的6.3條的圖51,也就自當真相大白于天下,我想用不著我做更多的解釋。評定基準兩端點連線為一條線,具有唯一性,是直線,當然是唯一一條“評定基準直線”。給定平面內的直線度公差帶是包容被測實際線的兩條平行直線,給定平面內的直線度誤差是包容被測實際線的兩條平行直線的距離,或這兩條直線的“包容區域”寬度。兩條平行于評定基準直線(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包容區域寬度,難道不是“以被測實際線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最大偏差與最小偏差的差值”嗎?
  2使用平面平晶檢測較長被測面直線度誤差與使用表橋法檢測被測表面的直線度誤差,除了使用的測量設備分別為機械式和光學式不同外,測量原理完全一模一樣,沒有任何差別,它們的測量基準都是不斷變化的,都是以前后兩個相鄰受檢點的連線為讀數參考(測量基準)讀出中間一個受檢點相對于前后兩點連線的高度差,因此也必須完成測量基準的統一后,才能夠進一步做直線度誤差的評定。如果某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的確不理解我說的話,還是放下“專家”身段請認真學習一下GB/T11336的5.4.4和5.4.5條吧,標準說得非常簡單明了,如果某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連這個專門講直線度誤差檢測的國家標準都看不明白的話,本人可以做進一步講解。
  39樓某專家提到的表橋法我已經在上一條2中說清楚了。但作為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來說卻提出了“使用表橋法,指示器讀數的參考基線為‘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的連線’,……測量基準是‘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的連線’,那么這個‘固定支點的連線’在測量過程中,只要沒有發生人為的破壞,……‘連線’肯定不會【不斷變化】’可笑想法實在是令人詫異。明明是中間受檢點相對于與其相鄰的前后兩個“受檢點”連線,不知道我們的“專家”怎么會理解成“表橋”的兩個“固定支點”的連線的,自己在那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還要諷刺挖苦別人,還是自己應該“清醒清醒”吧,呵呵!因此我不得不再次誠心誠意地建議我們的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好好學習學習GB/T11336吧。
ydq 發表于 2014-12-9 11:32:28
本帖最后由 ydq 于 2014-12-9 11:55 編輯

           表橋法檢測直線度誤差時,測量基準是不斷變化的嗎?
           某版主在17樓談到了使用“表橋法”檢測直線度誤差時,得出【測量基準是不斷變化 】的結論,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對“表橋法”的文字表述,就不去重復了,除測量序號的表述不甚嚴密外,就按與GB/T11336-2004的“表橋法”定義基本一致來看待,標準中的定義如下:以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的連線作為測量基線 ,測出中間點相對測量基線的偏離量b,通過數據處理求出直線度誤差值,見圖36 。由此定義可見,使用“表橋法”,指示器讀數的參考基線為“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的連線” ,此文字表述清楚的表明了,測量基準是“表橋相間兩固定支點的連線”,那么這個“固定支點的連線”在測量過程中,只要沒有發生人為的“破壞”,就只可能移動“表橋”的位置,而“連線”肯定不會【不斷變化】,而是自始至終保持“固定不變”的!某版主之所以錯誤得出【測量基準是不斷變化 】的結論,就是其機械且無知的認為被測實際線是高低不平的,因而隨著測量點的變化,【測量基準是不斷變化】的;而根本沒有認識到,所謂的測量基準按照定義應該是“在測量過程中,獲得測量值的參考線”,所以,該“參考線”僅與獲得測量值的測量儀器相關,是相對于測量儀器來講的,也可以說就是測量儀器讀數的“參考線”,而與被測實際線的狀況并沒有關系。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平直度檢測中,不管是使用“節距法”還是所謂的“表橋法”、“平晶分段法”,所謂的【測量基準是不斷變化 】的說辭都是完全錯誤的,都是不考慮定義及實際情況,僅看表象所下的錯誤結論。這就如同我們講“火車開動了”,這是依據固定不變的周圍建筑物、高山、車站等參照物來講的,如果是依據對面開動的火車來講我們坐的“火車開動了”,那很可能我們坐的火車原地未動的。
      非常簡單的道理,使某版主在近兩年的問題討論中,始終處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裝睡”狀態,應該清醒了!
ydq 發表于 2014-12-9 07:57:58
         讓我們來看一下,某版主在平直度檢測技術的基礎理論知識方面是如何混亂及錯誤的:
     1.【兩端點連線都要有部分線段穿入被測對象實體,但其方向已經確定。只要用兩根平行于它的直線從被測實際線兩側向實際線平移,并與被測實際線相接觸,就對被測實際線實現了“包容”。這兩根直線的距離,即包容區的寬度就是以兩端點連線為評定基準評定的直線度誤差】。
      上述藍色字體為某版主在15樓的原話。首先對神乎其神的【穿入】說,我們不屑于去評論,實際上所謂兩端點連線就是一根連接被測實際線首、末點的事先規定的連線位置,并以該連線做為評定被測實際線直線度誤差(值)的評定基準(理想直線)。該連線對單凸或單凹的被測實際線是相接觸的,對不規則的馬鞍形被測實際線是相割的,由于兩端點連線為一條線,所以不存在某版主所瞎講的【包容】,既然不存在【包容】的概念在里面,當然也就不存在某版主瞎講的【包容區的寬度】,則其最后一句:【包容區的寬度就是以兩端點連線為評定基準評定的直線度誤差】就純屬信口開河的瞎講一氣了。這里錯誤的實質是,某版主將兩端點連線(兩點一線)錯誤的認為是兩條線,并賦予其莫須有的【包容】概念在里面,這與其后面改口所談及的兩端點連線是【唯一一條】線,完全是大相徑庭的!
      
     2. 【使用平面平晶檢測較長被測面直線度誤差.........,其測量基準也是不斷變化的
       上述藍色字體為某版主在17樓的原話,【平面平晶檢測較長被測面直線度誤差】是采用的光波技術干涉的分段法,也就是使用小標準平面檢測大截面,該方法中的測量基準毫無疑問應該是模擬理想平面的實物基準平面平晶,平面平晶肯定是比較穩定且準確度比較高的,如果此標準器是【不斷變化】的,哪還有法使用嗎?所以,分段法的實質是采用實物基準平面平晶模擬理想平面,測出被測實際線每段相對于該段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最后通過近似計算計算得出整個被測實際線相對于首、末兩端點連線的直線度。某版主概念糊涂,導致的信口開河、瞎講一氣,必然會出現做為測量基準的平面平晶【是不斷變化的】,后面的數據處理(評定)還要進行【統一測量基準”的工作】的可笑之談。
      
      再次告誡某版主: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千萬不要再鬧笑話了!
      
      附:兩端點連線評定方法的定義:
         連接被測實際線的首、末點連線為評定基準(理想直線),以被測實際線上各點對兩端點連線的最大偏差與最小偏差的差值做為直線度誤差(值)。
ydq 發表于 2014-12-8 21:08:09

【直線度誤差的評定基準是直線,而不是其它什么東西】是某版主的“死鴨子嘴”所吐,【直線度誤差的評定基準不是直線,而是曲線、圓或其它什么東西】也是某版主的“死鴨子嘴”所吐,某版主的“死鴨子嘴”確是了得,但就是“吐”不出“象牙”來!大家看清楚些,或許某一天,某版主還真會吐出類似“象牙”的東西來,可那也就不是某版主的“死鴨子嘴”,而是其...........。
      大家都看到了,【標準不可能說評定基準直線一詞】是出自某版主的“死鴨子嘴”,那【評定基準直線】與【包容區直線】這些所謂“三新”理論術語,明顯也都是某版主的“首創”,那到底是涉及這兩個“三新”理論術語的人在搞【混淆】呢?還是從未涉及這兩個術語的人在搞【混淆】呢?結論也就不需多說了,某版主肯定是【否定都否定不了】的!僅就這一點來說,某版主確實與痞子無異的!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12-8 20:38:17
  只要看看前面的帖子,就可以知道本人的歷來觀點都是直線度誤差的評定基準是直線,而不是其它什么東西,因此可稱為評定基準直線,否定評定基準直線的的正是某平直度檢測專家,因此【直線度誤差的評定基準不是直線,而是曲線、圓或其它什么東西】的說法鄭重某專家的下懷。將玩弄“之一”和“唯一”的文字游戲試圖混淆【包容區直線】與【評定基準直線】,從而最終否定評定基準直線的唯一性,也是某平直度檢測專家慣用做法,明明承認了三種評定基準直線中的兩種是唯一的,卻“死鴨子嘴硬回避這兩種評定基準的唯一性,再玩弄”之一“和”唯一“文字游戲否定第三種評定基準的唯一性,從而達到否定直線度誤差三種評定直線的唯一性。我只不過點出了某專家論點和論據的本質,某專家試圖倒打一耙的伎倆是沒用的。不僅僅是直線度誤差的評定基準,幾乎所有的形位誤差的評定基準都是唯一的,這一點知名的所謂平直度檢測專家無論怎么樣否定都否定不了。
ydq 發表于 2014-12-8 14:45:36

某版主所言【直線度誤差的評定基準不是直線,而是曲線、圓或其它什么東西】,這應該又是其“首創”的所謂“三新”理論吧!大家不屑于搭理也就是了。
       【包容區直線】與【評定基準直線】的所謂“三新”理論術語,也都是某版主的“首創”,現今竟然反誣是他人在二者之間【偷換】,某版主已經不單純是胡攪蠻纏,純粹就是個痞子了!
       【鴨子死了嘴硬】是吐自某版主那張“死鴨子嘴”,而【出于技術討論的回帖禮儀】也是吐自這張“死鴨子嘴”,某版主變態的雙重人格暴露無遺!對于這樣的痞子,最好的應對就是鄙視以及不屑于搭理!
       某版主表面謊稱【以GB/T11336的說法為準】,轉眼就攻擊標準【因為當時的人們認識局限性造成的】,所以,某版主對規程、標準的選擇性褒貶,其實質無非就是以某版主的【說法為準】,一個最底層的無知之人的狂妄、無自知之明表演大家會看的很清楚的。
       某版主在討論中的這【唯一】那【唯一】,實際上就是“自稱”【唯一】,此“自稱”是沒有“之一”的獨一份,論壇中種種怪相,均源自這沒有“之一”的獨一份的!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12-7 21:27:11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4-12-7 21:42 編輯

  當然只有專家級人物才能認為直線度誤差的評定基準不是直線,而是曲線、圓或其它什么東西。搞幾何量計量的人都知道直線度誤差評定基準必為直線,因此可以稱為評定基準直線,淺顯的道理本人就不多費口舌了,某專家可以繼續回避直線度誤差評定基準的直線問題,想讓它是什么形狀它就是什么形狀。
  用【包容區直線】偷換“評定基準直線”乃是某平直度檢測知名專家的一大“發明”,現在居然要問別人“何為【包容區直線】?”,沒辦法,即便被某個以謾罵為榮的人罵為“P”,出于技術討論的回帖禮儀,我也就不得不以其人之語回答其人了。某專家用三個問號發出了強烈質疑,“評定基準的一組平行包容線不【認為就是評定基準】,還能認為是什么???”自己的這句話已經明確告訴世人“包容線”是平行的兩條直線,即直線度誤差的實際線的包容直線是兩條相互平行的直線,并且還以強烈質疑的口吻告訴人們,包容直線就是評定基準直線,所以該專家始終堅持評定基準直線有兩條,而不是一條。這段話一方面說清楚了包容直線的數量和特性,另一方又錯誤地將包容直線偷換成評定基準直線,把兩條包容直線錯誤地判定為就都是評定基準直線。因為堅持評定基準直線的非唯一性,因此才會諷刺挖苦【評定基準直線的唯一性】是“外星人說辭”。就讓他繼續玩弄“之一”、“唯一”的游戲堅持評定基準直線兩條或N條吧,我們不必理睬這個兩個還是一個評定基準直線的問題了,我們還是以GB/T11336的說法為準,直線度誤差評定的三種基準直線,兩端點連線是唯一的,最小二乘中線是唯一的,最小包容區域直線也只能是選擇一條,只能做唯一性選擇,不能把兩條直線都當作評定基準。以兩端點連線和最小二乘法中線為評定基準直線的兩條包容直線,沒有一條與評定基準直線重合,而以最小包容區直線為評定基準直線的兩條包容直線有一條與評定基準直線重合罷了,但我們絕不能因為其中一條包容直線與評定基準直線的重合就否定評定基準直線的唯一性。
  還是原來的承諾,如果某知名的專家下一個帖子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和技術發問,本人堅持不與理睬,某謾罵專家自己設計的諷刺挖苦和罵人“一人轉”,恕本人拒絕參與。
ydq 發表于 2014-12-7 13:47:21
         某位主演的“一人轉”中,顯然又將“臺詞”的“差”說“話”了。能告訴大家何為【包容區直線】嗎?大家都清楚,一條直線相對于被測實際線是不可能有一個【包容區】的,那如同“直線是內角和為180°的三角形”的歪理是同樣的,屬于有“自稱”的人才能講出的外星人話語。畢竟在直線度檢測中,只有一組平行包容線才可能有“最小包容區域”。而“一組平行包容線”的表述,肯定意味著是兩條直線,是 1+1=2 。至于【評定基準直線】的說辭,沒人屑于再去評論,畢竟某位早已在23樓就不得不承認【標準不可能說“評定基準直線”一詞】,這也就意味著:【評定基準直線】屬胡編亂造的首創“三新”理論術語,這樣的術語如同【幾何解題的“輔助線”】、【內部向外平移】、【連線穿入】等同樣,從來就不靠譜!
     【評定基準直線的唯一性】的外星人說辭,同樣讓人費解,畢竟大家都清楚,所謂的【唯一性】是針對評定基準的位置及評定結果來講的,在最小區域評定方法中,針對評定基準(理想直線)的數量來講的話,只能是“之一”。至于【共同】的瞎話,某位已經默認是出自其那張“死鴨子嘴”了,大家就既往不咎了。某位把“之一”,使用【偷換概念的把戲】改為【唯一】,明顯就是否認均可以做為理想直線的上、下兩條平行包容線(或區域 上、下兩條“邊界”線)為2條了,某位能否明確告知大家,是把上包容線否掉呢?還是把下包容線否掉呢?如果都不能否掉,那就只有將【唯一一條直線】的瞎說一氣否掉!
      反正免單,某位的“一人轉”繼續。其表白的【恕不奉陪】就如同其過去所講的【最后一貼】,同樣都是個P!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12-4 23:54:54
  本人完全支持30樓的建議。
  我的觀點已經說得夠清楚了,形位誤差(包括直線度誤差)的的評定基準只能是一個,不能是兩個、N個。某專家也已認可了直線度誤差三種評定基準的兩種只能是一個,但堅持在“之一”與“唯一”中摳字眼,這不,樓上又把1+1≠1的真理,用來玩弄“之一”與“唯一”的字眼,堅持在“包容區直線”和“評定基準直線”中玩弄偷換概念的把戲,以反對最后一種直線度誤差評定基準直線的唯一性,堅持評定基準直線有兩條或N條,就自己慢慢摳,慢慢玩吧,的的確確本人不想奉陪了,量友們也不想繼續奉陪,浪費精力看這些重重復復的沒有價值的帖子了。因此,本人聲明,如果某專家沒有什么新的技術內容,本人就此打住,不再回復某專家的這一個內容的帖子。
  在此也奉勸某個知名的平直度檢測專家不要認為只有自己才是“專家里手”,其他人,包括30樓在內的全部量友就都“水平有限”,要相信量友們不是阿斗,大家都有識別能力和判斷能力。如果某專家真心“完全接受”30樓的建議,就不會攻擊別人“水平有限”,并發表樓上的帖子了。說白了不就是想繼續摳字眼,玩弄偷換概念的把戲,否定評定基準的唯一性嗎?既然堅持玩自己首創的“一人轉”,就在接下來的N個樓層一個人繼續玩吧,恕不奉陪了。
ydq 發表于 2014-12-4 17:28:08
本帖最后由 ydq 于 2014-12-4 17:31 編輯

       某人的“水平”確實超高,,其所談及的什么【真實寫照】、【真實含義】以及【遮羞布】這段文字表述,盡管連續看了若干遍,但在本人眼里依舊是“外星人”語言“卍※№♂⊙︿⊙(°ο°)~@ ⊿⊙”,愣是看不懂,聯想到某位經常性的講出【近似】、【略大于】、【外部平移】、【內部向外平移】、【連線穿入】、【平移靠近】、【幾何解題的“輔助線”】等出神入化的“首創”“先進理念”,“包括直線是內角和為180°的三角形”等等,這些東西確實挺“震撼”的,論壇中的量友們確實都被“驚呆了”。希望某位既然是吃人飯,還是說正常人的話好,既然前面實事求是的談到了愣是看不懂,本人也就不想再去說三道四了,請繼續“一人轉”!
       某位【唯一一條直線】的所謂“三新”理論,明顯就是 1+1=1 ,這只能說明,在本論壇中,只有某人的“自稱”是真正的【唯一】,絕不會有第二個!否則,某位勿扯不繞的告知大家,在GB/T11336圖4中,被測實際線的一組平行包容線,哪條才是【唯一一條】的理想直線?請看清楚,上、下兩條包容線都曾標有LMZ(理想直線LMz)。告知一下,【唯一】是指評定基準的位置以及評定結果【唯一】,不是指評定基準(理想直線)的數量【唯一】,數量上只能是“之一”,所以算式1+1=2 的。
      某位終于不得不默認了【兩條直線共同為評定基準】的話“吐出”自其自己23樓那張“死鴨子嘴”,畢竟談論問題時,沒人使用過這【共同】二字,本人使用的是“均可”與“都曾”,某位無“洞”可鉆,老大不小的人了,喜好“鉆洞”,這與眾不同的低級嗜好還是戒掉的好。
      某位能給大家解讀一下這【平行于評定基準線的兩條“輔助直線”】是什么“技術含義”嗎?從字面上看怎么象 平行線∥平行線∥......∥平行線呢?本人水平有限,某位最好整點不超過小學4~5年級的東西來談,總是整那些過于“深奧”“奇特”“深不可測”、“云山霧罩”的東西來瞎扯,本人和大家確實只有“被驚呆”的份了。某位應該也是吃人間煙火吧?,為什么老是不接地氣呢???
      30樓的量友估計也是“水平有限”,出于“愣是看不懂”以及某位頻爆粗語的緣故提出“到此為止”的建議,本人表示完全接受。如果某位不能接受,就請繼續“一人轉”好了!
敲敲打打 發表于 2014-12-4 13:27:04
討論就到此為止吧,謝謝大家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12-4 10:54:29
  難道【兩條直線共同為評定基準】不是“評定基準的一組平行包容線不【認為就是評定基準】,還能認為是什么??”的真實寫照?我只不過單刀直入點明了評定基準是“一組平行包容線”的真實含義,撕破了無法遮羞的遮羞布罷了。作為直線度誤差的評定基準直線只能是唯一一條,不能有第二條,這是科學的,也客觀事實。一般來說實際線的兩條包容線并不是評定基準直線,而是平行于評定基準線的兩條“輔助直線”(當然專家級人物可以不承認它們是輔助直線,可以繼續“一人轉”)。有時評定基準直線與兩條包容直線中的某一條恰巧重合,這條直線就同時具有了評定基準直線和輔助直線的雙重功能,但另一條包容直線仍然只是“輔助直線”而不能是評定基準直線。作為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的某人發出“評定基準的一組平行包容線不【認為就是評定基準】,還能認為是什么??”的質問,難道還不令人感到吃驚嗎?
  不管怎么說,某專家還是承認了三種評定基準其中的兩種具有“唯一性”,只不過在第三種評定基準中繼續玩弄“包容區直線”和“評定基準直線”相互混淆偷換的把戲,非要將“兩條平行包容線”以可以選擇一條作為評定基準直線為由,通過“之一”的字眼指鹿為馬變成【兩條直線共同為評定基準】,并發出“評定基準的一組平行包容線不【認為就是評定基準】,還能認為是什么???”的質問,并連發三個問號。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可以繼續玩弄“之一”和“唯一”的字眼以否定平直度誤差評定基準的唯一性,本人的確不想陪著繼續玩這種偷換概念的游戲,我相信大家也不愿意陪著玩偷換概念的游戲。
ydq 發表于 2014-12-4 09:54:01

給某位敢于擔當【回過頭去看看】的建議贊一個,其終于用【白紙黑字】證實【兩條直線共同為評定基準】就是從其“死鴨子嘴”里首先“吐出來的”。大家可以去23樓看一下,帖子第三行就【白紙黑字在那里擺著】上述這11個字,對于某位“死鴨子嘴”里首先“吐”出的話語,其應該是被“人贓俱獲”無法抵賴了。
      對混淆“之一”和“唯一”的詞義提出質疑,怎么就成了【摳字眼】呢?前者“之一”是針對上、下兩條包容線均可做評定基準(理想直線)的“之一”,后者【唯一】是針對評定基準(理想直線)位置的【唯一】,如今某位非要將均可做評定基準的上、下兩條包容線(或區域上、下兩條“邊界”說成【唯一一條直線】,這就是2=1了,這般“閑情逸趣”不是無聊就是徒勞吧?!
      我們再來看某位【三種評定基準無一不是“唯一一條直線”】的所謂“三新”理論,這明顯就是以點帶面的胡言亂語吧!兩端點連線和最小二乘線做為評定基準(理想直線),明顯就是【一條直線】。而最小區域線做為評定基準(理想直線),可就是構成最小包容區域,且均可以做為理想直線的上、下兩條平行包容線了(或區域上、下兩條“邊界”線),這還是【唯一一條直線】嗎?即使按某位的說辭:評定基準(理想直線)有【這條】,還有【另一條】,那么請某位掰著手指頭數一下:【這條】+【另一條】=?條,某位的計算能力即使再差,總不能 1+1=1 吧?
       某位在帖子中談論問題,從來極不講究,明知【三種評定基準無一不是“唯一一條直線”的說辭雖然不是標準的原文】,卻非要講是【引用】,所謂【原文的真實含義】不就是某位不靠譜的瞎講一氣嗎!如此的自我【引用】與“自娛自樂”、“自言自語”又有什么不同?!
       某位【類似于幾何解題中所作的“輔助直線”】的胡言亂語,大家即不屑于聽,也不屑于去批駁了,其【推翻】【陳舊落后觀點】、【推翻】【N條直線】、【推翻】【三角形】的“怪異”行為,與我們大家毫不相干,請其繼續“自娛自樂”!呵呵,大家免單看“一人轉”了。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20 15: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e234hcom| 我们离婚了第二季韩国综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网|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juy639黑人教练君岛美绪| 真实处破疼哭视频免费看| 幻女free性zozozoxxxxx| 印度爱经hd在线观看| 上海大一18cm男生宿舍飞机| 美女和男生一起差差差| 成人亚洲欧美激情在线电影| 午夜福利视频合集1000|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一区|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 天堂av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黄色在线看| 2022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剧情| 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片区一区二区三区| 黑人极品videos精品欧美裸| 日本天堂免费观看| 四虎884tt紧急大通知|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特级xxxxx欧美|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 西西人体欧美大胆在线|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97sese电影| 最新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视频|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不卡软件| 国产超碰人人模人人爽人人添|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网站| 韩国福利一区二区美女视频| 性生活大片免费看|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6这里只有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