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譜儀檢定中的影響因素及解決方法
液相色譜法簡介
在經典液相色譜的基礎上,引入了氣相色譜的理論與技術,在70年代初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法(HPLC)。根據液相色譜理論,隨著載液(流動相)流速的提高,板高則增大,所以柱效會降低。隨著技術的提高,人們制成了細小(<10μm)而高效的填充物,從而使柱效大大提高。但是隨著填充物粒度的減小,柱壓降顯著增大,為了得到合理的載液流速,使用了高壓輸液泵,使流速達到(1~10)mL/min。從而使分析一個多組分樣品只需幾分鐘到幾十分鐘時間。隨著高效固定相、高壓泵和高靈敏度檢測器以及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70年代以來逐步實現了液相色譜分析的高效、高速、高靈敏和自動化操作。高效液相色譜法適于分離、分析沸點高、熱穩定性差、分子量大的許多有機物和一些無機物,而這些物質占化合物總數的(75~80)%,因此它已廣泛應用。
本文根據JJG 705-2002液相色譜儀檢定規程,對檢定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液相色譜檢定條件的選擇
進行液相色譜檢定時,按照一定的程序,有目的地選擇分析方法,才可能得到好的分析結果。
1.柱子的選擇
在液相色譜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色譜柱的選擇。現在大部分液相色譜分析都是使用反相色譜柱,其中以C18和C8柱最為流行。在大多數情況下,使用這兩種柱子都能獲得理想的分離效果。柱子性能穩定,重現性也好,分離后峰的形狀也不錯。
2.柱子大小的選擇
液相色譜分析時柱子選擇的另一個因素就是柱子大小、填充顆粒的直徑(dp)的選擇。最常用顆粒直徑為5μm。顆粒的dp小意味著可以獲得較高的理論塔板數,但所需的柱壓增大,而且色譜柱易堵塞。 實驗室中經常使用的是(150mm×4.6mm,dp為5μm)和( 250mm×4.6mm,dp為5μm)的色譜柱。在一般情況下流速可設定為1ml/min。
3.有機溶劑的選擇
獲得成功分離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流動相有機溶劑的選擇,每一種溶劑都有其獨特的優點。考慮到理想溶劑的特點,如粘度低、紫外吸收弱、與樣品不相互作用,而且使用方便,所以甲醇、乙腈作為有機溶劑較為常見。
對于紫外檢測器和二極管檢測器,檢測波長設定為254nm,利用甲醇作為流動相,在柱壓較低的條件下,流速可控制在(1~2)ml/min之間。
4.其它的因素
還應考慮到其它的一些因素,比如溫度。溫度變化1℃,保留時間將變化(1~3)%,溫度的變化還影響色譜柱的選擇性。在分析時柱溫一般比室溫高一點,因為此時溫度易控制,而且在低壓下有利于降低溶劑的粘度,從而降低柱壓。檢定過程中,溫度變化不超過3℃。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