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仇日紅 通訊員肖 琦)由于米、油、燃氣等日常生活物資價格持續上漲,一些不法商家以缺斤少兩的方式欺騙消費者。今年以來,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收到的計量舞弊行為的投訴逐漸增多。在昨日舉行的民生計量工作說明會上,該局局長張國強介紹,今年上半年進行定量包裝商品的抽查次數已超過去年全年。
上半年已抽查商品611批次
隨著CPI上漲,市民承受的物價壓力漸增,市質監局12365熱線接到的投訴也呈上升勢頭。今年以來,執法人員加大了對相關不法行為的查處力度,上半年已開展了4次專項整治行動,共抽查定量包裝商品611批次,已超過去年全年抽查總數(601批次),其中液化石油氣、大米、水泥等重點產品的抽查批次占到總數的77%。
群眾仍然欠缺自我保護意識
5月1日起,該局組織人員對全市集貿市場的計量器具、醫療衛生單位的計量器具、眼鏡店驗光配鏡用計量器具進行摸底調查;探索建立計量免費咨詢服務日制度,把定期開展計量免費咨詢服務活動作為一項長期的便民利民工作來開展,在全社會營造誠實守信、公平公正的和諧計量環境。
張國強表示,涉及民生的計量器具點多面廣,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齊抓共管。但部分群眾欠缺自我保護意識,也滋生了計量違規行為的發生。比如在液化氣充裝行業,正規的充裝站及直銷門市極少存在欠量行為,但“地下經銷點”充裝鋼瓶的安全性、液化氣計量往往沒有保證。
利潤越高問題秤越多
該局質計所主任鐘遠平告訴記者,市區僅有三成市場配備公平秤,其中僅有兩三臺是完好的,且一般都放置在辦公室內,普通市民很難接觸到。目前,市區內問題秤多集中在海鮮、燒臘、水果、調味料等商鋪,主要因為這些行業利潤較高,而一些工業區所在地商鋪的秤也頻出問題。豬肉、蔬菜等的商販用問題秤的幾率比較低。來源:東江時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