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聞專員 于 2020-4-3 09:26 編輯
量子技術與計量的融合,能夠將基本物理量值的計量準確度大幅提升,正在全面替代傳統的計量溯源方式,將給人類的工程測量活動帶來深刻的變革。掌握該項技術,不僅可以改變國際計量體系現有格局,還可有力支撐國防工業建設。
2020040301.png (266.66 KB, 下載次數: 221)
下載附件
2020-4-3 09:22 上傳
航空工業計量所就有這樣一只年輕的科研團隊,團隊80%以上都是黨員,他們對黨忠誠、為國分憂,在平凡崗位上爭當黨員先鋒,踐行著“航空報國、航空強國”使命,努力奮斗為國爭光;他們勇于創新、甘于奉獻,他們作為航空計量人,擔負著“科技要發展、計量須先行”的重任,堅持自主創新、敢為人先,時刻走在科學技術的最前沿。他們就是王宇博士與他的團隊——計量所量子科研團隊,他們是國防科技前沿的先行者,更是量子計量背后的熱血航空人。
初出茅廬顯身手
200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的王宇博士,滿腔熱血投身計量所科研事業中。他加入“天尺”科研創新團隊,緊抓“十二五”量子時代的重要機遇,招賢納士,組建量子計量課題組。量子計量技術屬于基礎性前沿技術,難度非常大,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不光需要相當高的理論仿真水平,還需精湛的設備裝置實操技術,一旦任何環節出現細小失誤,都將直接影響最終測量準確度。
2013年,那是一個令團隊難以忘記的特殊夜晚。王博士有條不紊地指揮各成員進行系統實驗,一切準備就緒后,團隊屏息凝氣,充滿期待地將目光投向相機捕獲的屏幕上。然而出師并不順利,連續幾次屏幕沒有任何反應。在大家想要放棄時,向來“佛系”的王博士又不懼繁瑣地檢查了每一個步驟,不斷臨場調整方案……不知不覺就到了凌晨3點,在王博士堅韌執著精神感染下,團隊成員各司其職無一缺席。
“有了,有了,成功了!”一聲成功的號角打破了深夜的寂靜與疲憊,電腦熒幕上閃現出一團明亮的熒光,在黑暗的實驗室屏幕上舞動,像是戴著枷鎖的舞者,欲掙脫卻總會被拉回至圓形,這團亮光意味著團隊多年耕耘結出碩果,這是計量所在量子測量領域提交的第一份作業,標志著量子計量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020040302.jpg (100.44 KB, 下載次數: 258)
下載附件
2020-4-3 09:22 上傳
無悔奉獻訴忠誠
王博士深知,這只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要想國際領域獲得一席之地任重道遠。為了能讓團隊走在量子計量前沿,更是為了那份對量子計量磁鐵般的熱愛與堅守,他經常加班加點爭分奪秒,披星戴月和出差奔波便是家常便飯,他也因此得了“鐵人”的綽號。他常年隨身攜帶保溫杯,大家都以為他愛喝茶,后來才得知里面沖的是三九胃康靈,長期忘我的工作,讓他落下了腸胃病。
時光不會辜負每一位奮斗者,王博士“鐵人”般的拼搏與熱血精神,深深感染著團隊成員們,造就了一支朝氣蓬勃、干勁十足的團隊。經過4年的反復實踐,團隊終于成功自主研制出絕對重力儀,標志著計量所掌握了該項核心測量技術,實現了在量子計量領域的突破。
2020040303.jpg (86.49 KB, 下載次數: 247)
下載附件
2020-4-3 09:22 上傳
航空工業計量所首臺原子干涉型重力儀
同臺競技暖意濃
王博士“鐵人”的背后,更是一枚名副其實的暖男。2017年11月,團隊代表計量所參加國際比對,首次向國際展示量子計量能力。為獲得高精度的重力測量數值,團隊不分晝夜連續工作近1個月,吃住都在實驗現場,連續數日顧不上與家人聯系。團隊成員胡棟剛交了女朋友,馬慧娟也才新婚不久,研究生李丁正值畢業論文攻堅期,盡管面對著家屬的不理解,他們依舊堅守現場未曾抱怨。王博士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為了給大家加油打氣,特意安排家屬來探望。原本心生怨氣的家屬團得知團隊是在做為國爭光的大事,感到自豪的同時紛紛表示對團隊的理解和支持,也讓團隊成員們徹底消除了顧慮,“電量”滿格的回到崗位。
2020040304.jpg (95.62 KB, 下載次數: 288)
下載附件
2020-4-3 09:22 上傳
在這樣一個艱苦卻暖意濃濃的環境下,團隊齊心協力,不負眾望,成功完成測量比對任務,向向世界證明了已掌握該項測量技術,展現了航空工業的計量水平。
鑄國防科技之尺,量國民經濟之天。雖然他們只是一群崗位平凡、年輕的小人物,但是他們卻有著家國情懷并為之奮斗,用量子計量先進成果同臺競技,打造中國名片,提供中國方案,展現中國力量!謹以此詩向量子計量背后的熱血航空人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