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計量技術機構也需要轉型升級,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以打造精品為目標,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對于河北省計量院的未來,院長劉辰魁有著清晰的思路。
市場引領 拓展空間
“昨天路上堵車,以為肯定趕不上了!沒想到他們還在辦公。一打聽才知道服務時間延長到晚上8點了,這對我們來說真是個好消息!”石家莊大成冀臺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常靖說。
進入新常態以來,河北省計量院主動轉變經營理念,以市場需求為發展風向標,強調“一切圍著客戶轉”,深挖業務拓展潛力,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雙贏。
針對客戶送取儀器不方便問題,該院在工業聚集區設立院外客服點,目前已在石家莊東開發區設立儀器收發點,在鹿泉實驗基地設立客服點,在廊坊設立客服中心,為企業取送檢儀器提供便利。今年,該院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延伸服務鏈條,將客服工作時間延展為8時~20時,相應調整了送取儀器班車運行時間。目前河北省范圍內的服務站點網絡已初具雛形,未來,“企業就近送檢”將成常態。
“石家莊地鐵公司計劃2017年通車,此前將有大量計量器具需要檢測,我們主動安排了專業人員就開展檢測服務與企業對接,合作洽談進行得很順利。”該院市場部負責人介紹。在該院今年重點工作計劃中“推進市場營銷”被擺在突出位置,年內計劃走訪對接30個大中型企業,嘗試多種合作模式拓展市場。
通過摸索實踐,“以市場為導向”逐步顯示出強大的杠桿作用,一系列新的經濟收入增長點被挖掘出來——與格力電器(石家莊)公司、神威藥業、長城汽車股份公司等19家大型企業簽訂了客戶服務協議;為400余家企業組織安排了團隊外檢;完成了張家口恒科公司、中檢世標(北京)公司、天津柯潤锝公司委托、合作開展的大宗檢測業務,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
科技創新 積蓄能量
“要在日新月異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堅持科技創新。”這是該院上下達成的共識,形成了檢測為科研出題、科研帶動檢測發展和人員素質提升的良性互動局面。
“科研工作已納入目標考核,在實驗室百分制考核中,科研創新占比20分。”科研管理部負責人介紹,該院建立了科研管理體系,實施專項課題制管理和課題組長負責制;爭取外部經費815萬元,每年自列經費300萬元以上保障科研工作有立項、有在研、有結題。先后開展課題38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0項,90溫標非一致性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被授予“河北省科技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研為所用,使科研成果成為生產力,形成社會經濟效益,是創新發展的最終目標。”該院實施科技成果獎勵政策,“立項前調研論證、研制中定期督辦、結題后跟蹤驗證”,確認科研成果轉化和實際應用效果。對有市場前景的科研成果積極投入資金推廣,精密測溫儀等實現了批量生產,高精度鉑電阻測溫儀等成果轉化收入60余萬元,工業控制儀表轉讓費收入57萬元……科研創新每年創造價值2000萬元以上。
科研也成為了培養人才、提高創新能力的有效載體——設立河北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選派技術骨干到國外研修,參與國家計量科研項目……形成了一支覆蓋各專業學科、具備前瞻性研究能力的292人的科研團隊,其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名,河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名,碩士研究生導師8名,全國專業計量技術委員會委員12名。“科技興院、人才強院”已成為跨越發展的兩大利器。
追求卓越 打造精品
2月底,河北省計量院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簡稱能源計量中心)參加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工作會議。能夠被確定為碳核查省級第三方機構,與其交出的幾份漂亮答卷不無關系。
在2005、2010年度工業生產過程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中,利用組織機構代碼獲取該省行業活動水平數據,得到了國家發改委肯定,《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試行)》成為指導該省碳排放工作的基礎性規范;在重點用能單位能源數據采集中完成采集、審查351家,開展“工業生產過程碳排放計量研究”等課題研究,服務綠色發展;研發鍋爐能源計量數據平臺,開展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一連串優異成績使其從該省眾多檢驗檢測機構中脫穎而出。
在總投資2.6億元的國家熱工流量儀表質檢中心(河北)建設上,該院堅持高標準高起點高配置,新建DN400氣體流量標準裝置、0.1級2000L鐘罩式氣體流量標準裝置等河北省最高計量標準,檢驗能力國內領先;三坐標測量機、50米二維基線自動測量系統等設備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利用新建標準的全國優勢申報建立9個國家型式評價實驗室,打造熱工流量儀表領域領跑全國、行業一流的綜合性質檢機構。
在“高精尖”硬件基礎上,河北省計量院瞄準戰略轉型,在服務新興產業上大做文章——申請建立河北省光伏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河北省環保儀器儀表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等重點實驗室,緊密跟蹤新能源等產業計量技術新需求。
“‘一招鮮吃遍天’,同質化競爭只能越走路越窄,要想突出重圍必須另辟蹊徑。事實證明,‘市場先導、創新發展、打造精品’的思路是正確的。”面對已取得的不俗成績,劉辰魁更加堅定了信心。(王紅梅 李文貴 本報記者 王 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