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一個真正好的企業,不是簡單地把東西賣出去,而是要創新技術,特別是對品質嚴格控制。”
——格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
封面.jpg (200.34 KB, 下載次數: 136)
下載附件
2016-3-22 08:52 上傳
兩會期間提出的“質量強國”火了
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式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部署“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時,明確提出要“建設質量強國”。自此,“質量強國”這個詞火了。
“質量強國”并不是新詞匯,早在2011年元月召開的“全國質檢工作會議”上,“質量強國”戰略就被首次明確提出,且在2011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圍繞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進行討論時,再次聚焦“質量強國”這一熱點話題,許多代表委員的建言,不僅令人深思,而且已然在全社會形成共識。
今年,“建設質量強國”已經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首次在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提及。
大咖們怎么看待“質量強國”?
中國制造遍布全球市場,中國品牌不斷培育壯大,但與此同時,我國質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各種類型的質量安全事件尤其是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少數企業忽視質量管理,甚至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市場提高質量的基礎性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社會的質量治理和自律能力還不強。質量問題的大量存在,影響了市場秩序、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當下形勢,中國如何打造成為質量強國?看看大咖們怎么說。
中國消費品質量安全促進會副理事長、中國檢驗檢疫學會副會長徐金記:“質量強國”戰略是大國崛起的普遍規律
實施“質量強國”戰略是大國崛起的普遍規律。許多發達國家在經濟社會進入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都把質量振興作為一種國家戰略來實施。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88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國家質量獎,每年定期組織的國際性質量大會有13個,涉及80多個國家和地區。當今世界,各國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升核心競爭力,更是靠質量;日益激烈的國際貿易競爭,打的也是質量戰。
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質量是國家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切入點之一
質量問題是全社會關注、政府高度重視的問題。一方面,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這樣的發展成就離不開質量的重要支撐;另一方面,中國產品的質量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質量的保障能力、供給水平與消費者日益增長的質量安全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質量強國、制造強國,我們的理解就是要把提升質量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乃至整個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切入點之一,通過改善質量供給,釋放消費潛力,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綜合國力。
格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創新以提升質量,標準成就品質
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但還談不上質量強國,“強”更多表現在一個是技術,一個是品質保證。一個企業要想生存下去,究竟靠什么?過去是我把東西賣了,賺到錢了,企業就發展。但一個真正好的企業,不是簡單地把東西賣出去,而是要創新技術,特別是對品質的控制。這次供給側的改革,也是希望企業在改革過程當中來轉化我們的生產方式,提高我們中高端的制造和中高端的產品。
現在的產品,尤其是家電產品的同質化非常嚴重,單純強調質量安全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品品質,才能滿足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甚至是創造需求,給消費者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同時,標準也是控制產品質量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目前格力有1萬多項企業標準,格力的企業標準高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我們主張國家有標準,國際有標準,但是企業內心來講,只有真正滿足消費者要求的標準,才是最高標準。
全國人大代表、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葛俊杰:建議將加強中國品牌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質量很多時候就是一家企業的品牌。而我國企業品牌建設中存在著企業品牌經營能力不強,品牌保護意識薄弱,品牌資源優勢未充分發揮;國家和政府對企業品牌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不夠;企業評價機制制約了企業對品牌建設的長期投入等問題。
建議將加強中國品牌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全面推進品牌建設;切實轉變品牌理念,營造有利于品牌建設的生態環境;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構建有力保障品牌安全的法治環境;研究出臺品牌建設配套政策,增強企業品牌建設動力;加強輿論引導和宣傳推廣,倡導品牌生產消費的良好氛圍。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江南控股集團總工程師黃作興:建立市場的準入制度,才能讓企業重視質量
也有企業并非不想提升質量,但由于生存環境的逼迫,只能偷工減料,企業首先是活下來,第二才是重視質量品牌。
建議賦予質監部門在流通領域抽查地產產品的權限,并且建立市場的準入制度,使企業不敢偷工減料,不敢低價中標,招投標中心建立中價中標,抵制低價中標,企業有利潤和生存空間,才能夠重視質量。
廣電計量,做一流的計量檢測技術服務專業機構
更多與質量有關的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廣電計量GRGTE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