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前先分清 計量單位,是“斤”還是“兩”
2016031601.jpg (29.28 KB, 下載次數: 155)
下載附件
2016-3-16 07:59 上傳
內地游客在港藥店頻頻遭遇購物陷阱。
越來越多的游客從香港返回時,購物袋里不僅裝著化妝品、嬰幼兒物品,還有藥品。有香港中環的藥店老板算過一筆賬,一天10余萬元的銷售額,有一半來自內地游客。
香港藥店一度以物美價廉贏得市場。不過,最近有讀者反映,在藥店遭遇陷阱,計量單位的模糊讓讀者損失頗大。記者發現,計量單位的模糊在海鮮店、電子產品中出現較多,廣大讀者需要注意。
說好680元港幣繳費超2萬元
去年圣誕節,長沙市雨花區的劉妍一家是在香港度過的。即將離開時,她按照母親的要求,在香港一家藥店選購了防蚊水、跌打藥等常備品。藥店店員隨即向劉妍丈夫推薦了保肝的中藥。
劉妍問價格,店員只說是680元港幣。劉妍聽著價格不貴也就沒有多在意,眼見店員將中藥磨成粉,去繳費時,卻驚訝地發現,該中藥價格竟然超過2萬元港幣。
店員解釋,該藥是680元一錢,并且藥已經磨成粉,“不要也得要”。劉妍與店員發生激烈的爭執,無奈急著去機場登機,“窩著一肚子氣回了長沙”。
劉妍告訴三湘都市報記者,回到長沙后,她相繼通過香港消費者協會等維權,但無奈溝通不暢。氣不過的她,在今年1月再次直奔香港,找到該藥店“討要公道”,經過一小時的“糾結與爭吵”,店家為了店內生意,退回了大部分款項。
本報記者梳理發現,在香港藥店,店員故意模糊計量單位,并以藥物磨成粉為由不予退貨的現象比比皆是。
藥房買藥先問清計量單位
隨著類似事件的不斷發生,在香港買藥要注意的事項已經被寫進各種攻略。其中特別提醒,香港一般都是以一斤為16兩換算。在小藥房買參茸海味的時候千萬得問清楚計量單位。“別看拇指粗那么大的干貝(瑤柱)一兩才十幾塊,到了付款的時候卻發現貴了太多。特別是花膠、花旗參等需要切片的,店家熱情地替你切好,等你發現價格不對的時候,已經晚了。”
長沙的中藥賣場情況怎樣?記者也進行了走訪。在湘雅路的三間藥房,記者發現中藥大多以十克為單位計算。記者詢問數位顧客,他們表示并未發生香港出現的情況。
“這可能與內地計量單位大家本來就熟知有關,很少有漏洞可鉆。” 陳姓藥劑師告訴記者,她在香港短期學習過,并提醒本報讀者,除了留意計量單位之外,在香港要選擇注冊藥房,“選擇購物的藥店門外一定要有紅十字標志,表示這是政府注冊的藥房,如果沒有或者十字標志被遮住,建議直接略過。”此外,該藥劑師還提醒讀者香港藥店密布,不妨貨比三家,最好選定一家自己經常購買的藥房購買。■記者 王銘俊
鏈接
商家故意隱瞞信息,侵犯了知情權
關于計量單位的模糊化正成為消費一大陷阱。
有網友反映,在海鮮店吃飯,菜單上的計量單位以50克為計,商家故意將此信息做縮小化處理。此外,更多的現象存在于“吋”與“寸”的區別等。
媒體有過調查,不少蛋糕店的展示柜或價目表上標注的蛋糕是以寸為單位,實際卻按英寸做蛋糕。而在電子商品上,電器行業以“英寸”來表示產品規格,是約定俗成的說法,主要是跟隨國際上行業通用的叫法。所以不少商家經常不注意“寸”與“吋”的差別,在價格標簽上往往會將“吋”標為“寸”,從而引起消費者的誤解。
業內人士提醒,作為商家應該主動向消費者解釋所售產品的品種、規格等信息,如果商家故意隱瞞相關信息,則侵犯了消費者知情權。根據《產品質量法》規定,生產廠家應該保證實際銷售的產品與其產品說明書、宣傳廣告等相符合。如果電器屏幕的實測值與廠家所標示的不同,可以撥打12315消費者維權熱線進行投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