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舉辦的日內瓦ITU-T SG5會議上,由中國專家主導編寫的防雷標準ITU-T K.112《無線基站防雷接地全面解決方案》、ITU-T K.110《無線基站專用變壓器的防雷》、ITU-T k.111《通信鐵塔周圍建筑物的雷電防護》獲得通過。加上今年已發(fā)布的ITU-T K.105《無線基站專用太陽能供電系統(tǒng)的防雷》,目前已有4項由中國專家主編的防雷標準在ITU-T發(fā)布,同時還有3項防雷標準在ITU-T K成功立項,這標志著中國已經(jīng)主導ITU-T防雷標準。 “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都是將國際標準直接轉化為國內標準,而今天,中國通信行業(yè)已經(jīng)開始主導國際防雷標準,這是非常巨大的轉變,代表著中國通信業(yè)在全球的崛起。”中國聯(lián)通中國通信防雷領軍人劉吉克教授日前在接受《人民郵電》報采訪時拋出了這一觀點。事實確實如此,目前中國專家團隊已主持編寫了多項國際防雷標準,實現(xiàn)了中國通信行業(yè)標準轉變?yōu)閲H標準的重大突破。 ITU-T SG5是國際電信聯(lián)盟第5研究組(Study Group 5,T5組),是研究電信設備和網(wǎng)絡的電磁兼容問題的專門研究組,研究領域包括通信系統(tǒng)的電磁兼容和人身安全的預防措施。T5組在研究電信系統(tǒng)的電磁兼容方面是最有經(jīng)驗的標準化組織,特別是在過電壓(過電流)保護方面所做的工作具有絕對權威性。中國防雷專家之所以能夠在ITU-T防雷標準制定中貢獻智慧,實現(xiàn)系列突破,主要得益于以劉吉克教授為代表的中國防雷專家團隊30余年的努力,在一個又一個理論突破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支撐下,將中國的科研成果展示并輸出給全世界,極大地推進了國內外防雷技術水平的提升。 在劉吉克教授領銜的防雷專家團隊中,來自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熊膺是ITU Q5(課題5)報告人。從最初每次參加ITU-T會議積極提交提案,到成為副報告人,再到課題報告人,熊膺用12年的時間實現(xiàn)了蛻變和成長,實現(xiàn)了中國專家首次在世界防雷領域擔任報告人的突破。 2003年,熊膺第一次參加ITU-T SG5組的WP1工作組會議,提交修訂ITU-T 《接地與連接手冊》的提案,重點內容是增加機房內的DC-C和DC-I混合接地模式。2005年,熊膺根據(jù)劉吉克教授的研究成果,擬定了對ITU-T K.56《無線基站的防雷》的重要修改建議。經(jīng)過2006年、2008年的反復提案,該建議最終被寫入了2008年ITU SG5大會報告。大會文件指出,“來自中國的建議將作為修改ITU-T K.56的重要依據(jù)”,這被認為是中國防雷技術開始引起世界矚目的重要里程碑。 2009年,在專家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熊膺爭取到WP1組Q6(課題6,通信系統(tǒng)的接地)課題助理報告人的職位。2010年,熊膺提出的ITU-T K.97《分布式基站的雷電防護》新標準項目立項的建議獲得通過,熊膺擔任主編。2010年,熊膺成功接任課題6報告人的職位。2013年,Q5(通信系統(tǒng)的防雷)和Q6(通信系統(tǒng)的接地)合并,熊膺又成功接任合并后新課題Q5(通信系統(tǒng)的防雷和接地)的課題報告人。 到目前為止,由中國代表團主導編寫的國際防雷標準有:ITU-T K.105《無線基站專用太陽能供電系統(tǒng)的防雷》、ITU-T K.110《無線基站專用變壓器的防雷》、ITU-T K.111《通信鐵塔周圍建筑物的雷電防護》、ITU-T K.112《無線基站防雷接地全面解決方案》、ITU-T K.lem《小型無線基站的防雷與接地》、ITU-T K.acrb 《無線基站防雷與接地符合性評估》、ITU-T K.idc《數(shù)據(jù)中心和高壓變電站共站情況下的危險影響和電磁干擾的防護措施》、ITU-T K.vss《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防雷與接地》、ITU-T K.pap《在不良接地環(huán)境下的小型通信裝置的防護》,并且完成了ITU-T K.27《電信大樓的連接與接地》標準的修訂和重新發(fā)布。在防雷器件領域,ITU-T K. 77《通信設備用壓敏電阻器的特性和應用》是首個由中國專家主導編寫的國際防雷器件標準。 在劉吉克教授及其團隊主要成員熊膺的帶領下,中國代表們由最初參與ITU-T SG5組會議的標準修訂討論,到目前主持多個國際標準的編寫,實現(xiàn)了中國通信行業(yè)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的演變,實現(xiàn)了我國在ITU-T國際防雷領域標準編寫話語權上的重大突破。未來,伴隨著我國通信行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相信中國將在越來越多國際標準上擁有主導權,讓“中國好聲音”唱響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