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公司的計量業務域里,“計量器具合格率”(以下簡稱“合格率”)這一指標作為公司質量目標之一的緣由已無從考究。也許是前輩們基于機動設備的管理思路想出來的。“設備完好率”作為機動設備的管理的一項重要指標,是有意義的。以前我在計量專業室工作,幾乎不涉及公司層面的計量管理業務,故對“合格率”這一指標也沒有去過多地關注。經過這些年來從事計量技術管理工作,發現“合格率”這一指標作為考核指標是有問題的。除了我在11樓所說的原因外,還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器具不合格有多種原因和類別,有使用年限長導致計量性能下降的,有外觀不合格的,有缺少零配件暫時無法修復的,有異常損毀的,還有使用、保管和維護不當造成的,等等等等。器具的計量性能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就像人隨著年齡的增大疾病會增多一樣,是正常的自然規律,是不可控的。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要求器具的使用部門“合格率”一定要達到多少多少,否則要進行處罰。那樣的話,計量管理部門會被使用單位罵死。 2、目前的所謂“合格率”的定義過于簡單。我所問過的所有人,對“合格率”的理解都說很簡單,不就是“檢定合格的器具數,與送檢器具總數之比”嗎,實際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首先,何謂不合格器具?如果將主要計量技術指標超差的,以及第1條所列舉的情況都計入不合格器具數,那么所得到的這個“合格率”實際上相當于“完好率”。這不是我們計量部門所要關注和控制的指標(也無法控制),而是器具的使用部門為了加強計量器具的維護和管理,查找和分析“完好率”低的原因所需關注的。計量部門所關注的,是那些對產品質量、試驗結果有直接影響的測量設備,即失準計量器具有多少。這才是真正需要啟動追溯流程的關鍵指標——“失準率”,統計的范圍也只是針對已檢器具數,而不是已送器具數。而且已檢器具,是指那些已進行了示值檢定,可定量給出主要計量技術指標的器具,并且是一次檢定(修理后的不算)。對那些不影響測量功能和準確度的外觀不合格器具,以及無法實施示值檢定的器具(如待修的、突然異常損毀的、無法修復直接報廢的、丟失的等),都不予以統計,因為后者無法界定送檢之前是否對產品質量和試驗結果造成了影響,也就是說無法啟動追溯流程。如果要講“合格率”,那也應該叫做“實檢合格率”。如果是以月為統計單位,就應叫做“月實檢合格率”,與器具哪個月送檢沒有關系。 3、我個人對“計量器具完好率”的理解是:使用部門當前“無故障的器具總數”與“計量器具臺賬總數”之比,它與器具的檢定周期、何時送檢無關。分母隨著器具的新增和報廢數而變化,分子隨著送檢器具的檢定結果而變化。例如:某單位器具總數是100件,該月到期送檢的器具數是10件,計量部門到月底時已檢完9件,其中1件超差不合格禁用,另外1件有故障待修。那么對于使用部門來說,截止到月底,所關注的“完好率”指標就是(100-2)/100=98%(2件不合格)。而計量部門所關注的“實檢合格率”指標就是(9-1)/9=87.5%(1件失準,另1件未檢不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