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聞專員 于 2015-1-30 11:26 編輯
50年是一首歌,波瀾壯闊慷慨激昂;50年是一杯酒,度盡寒暑濃厚醇香。北京航天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走過的這50年,是一部與時俱進的發展史,是一部催人奮進的光榮史。幾代計量人群策群力、同心同德,踐行“科學公正、準確可靠、嚴謹精細、圖強創新”的企業精神,在航天事業不斷進取的華美樂章中,譜寫出一曲曲動人的計量之歌。
牢記使命 以國為重 日月逾邁思進取
計量測試是一門前沿性、基礎性的技術科學。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曾說過:“沒有計量,就沒有科學。”同樣,在航天事業開創之初,聶榮臻元帥就提出,計量工作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他強調,科技要發展,計量須先行。在這份期盼中,該所于1964年8月13日“呱呱墜地”。 創業之初,該所以型號工程計量保障為己任,適時建立了急需的各類計量標準,及時解決了當時的計量測試問題,為型號成功作出了貢獻。伴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計量測試任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幾代計量人秉承勇于創新的品質和百折不撓的傳統,為該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半個世紀以來,該所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分散到統一的發展歷程,作為國家國防科工局長、熱、力計量一級技術機構,電學、無線電、時間頻率計量二級技術機構,其服務領域貫穿于航天產品的研制、設計、試驗、生產、交付和使用的全壽命周期。該所長期承擔我國重點型號產品、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神舟飛船、衛星等型號計量檢測任務,以及國防科技工業重要國防產品計量保障、精密測試工作,并一直從事型號產品發射瞄校和眾多型號靶場飛行試驗的計量保障任務,擔負著為國防尖端技術和航天各有關系統提供準確、可靠測量數據的重任,為航天裝備的建設與發展,為航天事業取得“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測工程三大里程碑輝煌成就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該所已經具備了比較完善的計量專業體系,覆蓋了長、熱、力、電計量領域,隨著業務規模的不斷壯大;在傳統計量專業的基礎上,新增了化學、聲學等計量專業,還具備了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國家甲級評價能力。目前,該所是國家運載火箭產業計量測試中心、集團公司節能減排與環保技術服務中心、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環境影響評價中心。 隨著有志之士的加盟,以及先進計量儀器的引進,該所在確保量傳準確可靠的基礎上,開始走上計量服務與產品并重的發展道路;先后研制出針對準精度測試設備、慣性器件測試設備等多種型號專用校準測試設備為代表的型號測試產品,為確保型號任務試驗成功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強創新 奉獻社會 歲月不居再登攀
按照“短期抓市場、長期抓創新、持續抓管理”的發展思路,該所在堅持履行使命、服務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同時,注重走軍民融合發展道路,努力將航天計量的尖端技術推向民用產業,為百姓生活提供先進的計量保障。 多年來,該所大力拓展計量測試市場,伴隨著以“一站式”計量校準服務模式為代表的發展理念的不斷完善升級,逐步形成涉及能源、交通等眾多行業,覆蓋京津冀并延伸至環渤海、長三角和川渝經濟區的業務服務區域;除北京本部外,相繼在天津、昆山、重慶建立實驗室;先后與奔馳汽車等2000余家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并成為空中客車等多個國際公司授牌指定計量校準實驗室。 與此同時,該所憑借計量優勢技術研制成功的特種系列傳感器,成為航天工程公司煤化工項目的重要配套產品;研制成功的綜合應急救援系列產品成功應用于北京國家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基地、汶川地震災后援建項目——都江堰防災減災應急救援訓練基地等,并通過不斷換代升級,服務于云南、內蒙古自治區等全國17個省市的70余支消防部隊。 50年來,該所先后被授予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全國企業文化融洽單位、省部級模范職工之家等榮譽稱號;先后有1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3人被評為部級有突出貢獻老專家,2人被評選為省部級勞動模范。 該所現有有效授權發明專利100項、國防發明專利18項。自1978年以來,該所先后獲得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08項,其中國家級科技進步獎9項,多個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 該所設有的“計量測試技術與儀器”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先后培養碩士研究生35名;主辦的《宇航計測技術》期刊面向全國發行,被列為國家首批中文核心期刊,屬國家級優秀期刊之一。 如今,該所積極探索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2013年,國家科技部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成功立項,實現了集團公司在該渠道申報項目“零”的突破;成功承辦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首屆“計量測試與航天發展”論壇,并堅持承辦集團公司科技委計量測試專業組學術年會,搭建計量學術交流平臺。 該所緊緊抓住技術創新這個“牛鼻子”,頒布技術創新管理辦法,設立青年創新基金,堅持評選年度技術創新獎,努力營造創新氛圍,并使多個項目和多名個人受益獲獎;在大力選拔任用年輕骨干走上中層干部管理崗位的同時,頒布實施技術干部管理辦法,員工成長渠道不斷拓寬;對標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依托京外實驗室平臺對班組長進行京外輪訓,啟動職業經理人培養計劃,為轉型發展儲備人才。 大江東去,歲月流金。該所50年的發展史,是一部矢志不移、艱辛探索的奮斗史,是一部披肝瀝膽、戰天斗地的創業史,是一部勵精圖治、開拓進取的發展史。站在二次創業、市場化轉型的關鍵節點上,該所將對標一流,放眼長遠,繼續與時代脈搏共振,與航天發展同行,為航天強國建設、為實現國防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而努力奮斗!(中國航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