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ymex
恒流電子負載與恒流源的關系
恒流源這個名詞比較通用一些,首先是恒流,其實是源。源就是電源、源泉的意思,意味著可以提供正能量。 恒流負載,盡管也有恒流二字,但為負載,是消耗功率的,不提供正能量。 恒流負載一般為交流供電,但也可以簡單的看成是一個二端器件。 與恒流源(Current Source)相對應有個狹義的名詞叫恒流沉(Current Sink),這一般是指三端恒流器,負載要接在電源和輸出之間。 相對也有個狹義的恒流源,也是三端接法,負載是接在輸出和地之間,由于共地因此比較好用。
為什么要DIY 1500W、600A高精度恒流負載
很簡單的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有需求,另一個是買不到。 即便這個指標的電子負載能能買到,也是天價了。 恒流其實是我最常用的電子負載功能,主要是測試各種電源、電池,還可以與電源組成恒流源。只做恒流功能,用途單一,比較好做。當然,也不排除以后擴展功能。 大電流精密恒流源的用途比較多,因為很多設備和試驗涉及高精度磁場,比如核磁共振、粒子加速器、離子約束裝置,因此就有大量的高精度恒流需求。 但指標為什么定在1500W、600A呢?這主要是我正在DIY高精度600A測試器,會與這個匹配,而600A測試器選600A的原因是因為IT 600-S的量程是600A。600A的電源一般有3V,去掉引線接頭等也可能有2.5V,這樣就要求電子負載可以承載600A×2.5V=1500W的功率。 600A是最大電流,使用中完全可以設置更小的電流。比如200A、100A甚至更小,這樣就比較靈活而通用。由于功率較大,因此電流小就可以施加更高的電壓,適用范圍會更寬一些,比如以1C放電率測試100Ah、12V的電瓶。
與商品電子負載比,DIY的這個要高精度,但又要方便和低成本,因此要簡化。簡化后那些指標收到了影響?可能很多,比如功能、方便性、可靠性,這些我都不在乎,最在乎的是1500W、600A、高精度。
首先,參考Agilent N3306A電子負載
N3300A-spec.gif (23.5 KB, 下載次數: 454)
下載附件
2014-12-29 10:36 上傳
安捷倫是著名儀器公司就不用說了,盡管安捷倫已經不存在了,但這個名字早已被大家熟知,還會存在很長時間。其N3306A是N3300電子負載系列里功率最大(600W),電流最大(120A)的模塊,因此具備很強的參考價值,尤其是安捷倫公開其資料,包括電路圖,所以給DIY提供了很多方便。
該電子負載在此處的重要參考部分是輸出部分,由16組相同的功率單元并聯而成,每個單元的電路如下:
N3306A-PowerB-p.gif (68.04 KB, 下載次數: 523)
下載附件
2014-12-29 10:37 上傳
其中Q2和Q24是二選1,不是二個不同的管子直接并聯,R199和R200也是不同時焊接的跳線。
R70是檢流電阻,U22是差分式的檢流電壓放大器,會在并聯虛地短路的I_SUM端子上形成合計電流信號,這個信號與單元編程電壓輸入Cell_Prog進行對比,有差異的話通過U7放大再驅動MOS管,達到讓輸出電流與編程電壓相匹配。
以上是一個內部反饋控制環,為了達到比如恒流恒壓等功能,需要有第二個控制環,比如恒流功能,需要有一個代表設定/編程電流的CC-PROG信號,與實際電流I_Set信號進行對比,有差異就去控制Cell_Prog,就可以達到恒流輸出的目的。恒流控制單元電路圖如下:
CC_Control.gif (40.86 KB, 下載次數: 508)
下載附件
2014-12-29 10:37 上傳
N3300A的照片局部(photo courtesy of Enjoydiy)
N3300A-p.jpg (71.47 KB, 下載次數: 511)
下載附件
2014-12-29 10:37 上傳
用MS仿真一下功率單元,并試圖改變Cell_Prog等參數,感覺電路設計的很合理:
Power-simu.gif (19.61 KB, 下載次數: 523)
下載附件
2014-12-29 10:37 上傳
最重要的一點,這種單元的設計可以方便并聯而互不影響,電流天生就具有并聯能力,輸入端電壓輸入信號并聯也沒有任何問題。這個電路盡管看起來復雜一些,但那句話是怎么說來的,領土雖大但沒有一寸是多余的,元件雖多但沒有一個是白吃飯的。
當然,由于這個電路設計的比較早(10年以上,用戶手冊是2004年的),當時功率MOS元件性能一般,加上Agilent出名的大余量設計,還有靈活多功能要求也增加了復雜性,因此用在我這里的時候做了一些改動,電路如下:
Modi.gif (23.91 KB, 下載次數: 543)
下載附件
2014-12-29 10:37 上傳
其中,左下角增加的U1及相關元件是臨時進行CC控制,可以模擬出完整的恒流負載特性;右邊紅色的部分是大電流通路。
改動的內容如下:
1、去掉2.5V偏壓和二個90k電阻。偏置可以以后集中處理,不在單元電路里體現;
2、U22改成噪聲只有原來1/10的ADA4528(仿真軟件MS11里沒有,用類似的先替代),Agilent當時設計時還沒有這么低噪聲的自穩零運放(追加:事實上,MS12里已經有這個運放了,足見此運放比較新);
3、檢流電阻改成1mR的,這樣可以通過大電流而功耗不增。盡管檢流電阻上的電壓變低了,但由于采用低噪聲運放,整體噪聲反而會減少;
4、輸出管子換成580W大功率的IRFPS3810,當時Agilent設計時還沒有這么大功率的,只用了150W的管子;
5、U22的放大倍數增大一些,以便適應減少的采樣電阻電壓,同時使得輸出滿度電壓減少到1V,這樣可以與IT 600-S的輸出兼容;
6、U7從從反向輸入放大改成同相輸入放大,這樣單元編程電壓(Cell_Prog)的極性就從負電壓變成正的;
7、U7改成單電源供電,這樣去掉負電源,簡化電路。U7本身就是可以3V起供電的單電源運放,可以驅動較大的電容負載。
這已經可以看出600A恒流負載的雛形了,每個單元輸出60A,10個這樣的單元并聯,就是600A。
并聯的時候需要每個單元的4根外接線并接到一起:Cell_Prog、相應的地、正負接線。左下角的恒流控制部分是公用的、只有一個。本來I-Set是需要接反向放大運放的負輸入即虛地,這樣才能起到電流相加功能,不過現在U1不是用作加法器,而是讓R140等電阻自己做平均后再與I_Set對比,效果是一樣的。
parallel.gif (13.37 KB, 下載次數: 496)
下載附件
2014-12-29 10:37 上傳
上圖只畫了3個單元的并聯,所有正輸出接到一起然后再接到真正的輸出正接線柱,負接線柱類似;所有的I_Sum即不同單元的R141接到一起形成平均電路(平均電路與合計電路其實就差個比例系數),用運放U1對比設定信號,最后的誤差信號供給所有的Cell_Prog,這樣形成第二個閉環控制。
圖上還有另外一個新增的部分,就是所有的負引線到達n_Bingding_Post之前,要通過電流傳感器IT 600-S的原邊,這樣在副邊就得到一個高精度的、滿度1V的代表輸出電流的電壓信號,可以用來替代原來的各單元的平均電流I_Sum,由此得到高精度恒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