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上海市推行10兩制過程
楊東東 關增建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技術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 楊東東 關增建
一、改制背景 1959年6月25日, 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統一我國計量制度的命令》,把國際公制(即米制,簡稱公制) 確定為我國的基本計量制度,要求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命令指出,“原來以國際公制為基礎所制定的市制,在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經習慣通用,可以保留。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 因為折算麻煩, 應當一律改為十兩為一斤;這一改革的時間和步驟, 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委員會自行決定。”命令頒布后,全國掀起了統一計量制度的高潮。
在這一過程中,上海市作為全國最大的商埠和重要的工業中心,是如何統一全市計量制度的? 從計量史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以上海市對1斤10兩制的推行為例,討論上海市在推行統一計量制度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以此對上海市1959年統一全市計量制度的努力提供一個可參考的個案研究。
上海推行1斤10兩制, 是在復雜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新中國成立前的上海, 多種計量制度并存,英制、米制、市制和多種舊制并行,這造成了上海市計量系統的混亂,嚴重妨礙了商業貿易和社會生產。為此,建國初上海市曾對此做過一番整頓工作。
二、改制前上海市計量系統狀況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華東軍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接管了當時上海市的度量衡管理機構——度量衡檢定所。經過改組建立的上海市度量衡檢定所屬上海市工商局領導。1950年10月,華東軍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指示上海市工商局度量衡檢定所,“對外用萬國公制,對內沿用市制及公制,并限制英制,其他一切雜亂制度一律廢止”。根據這一指示,上海市度量衡檢定所通過同業公會,逐行逐業宣傳整頓。1951年,廢除米糧業的升斗、油醬業的吊提、土特產收購用的司馬斤、棉布業足尺加三的陋規,實行平尺平賣,建立以公尺為主、市尺為輔的制度。同年10月,公告全市禁止英制、舊雜制度量衡器具在市場上流通使用,禁止制造、修理舊雜制度量衡器具。1952年,廢除棉紡、服裝、新藥、百貨、南北貨、茶食等46個行業的舊雜制,統一采用公制和市制。這次整頓,基本改變了度量衡單位制的混亂局面,民間開始廣泛使用市制與公制,尤其是市制,在民間使用得尤為廣泛。
這時使用的市制與公制有簡單的換算關系,具體是1公升為1市升,1/2公斤為1市斤,1/3公尺為1市尺,故亦稱一二三制。雖然在基本單位的換算上市制與公制建立了簡單的比例關系, 但由于歷史原因, 市制的斤與兩之間仍然保留著16兩1斤的傳統制度。過去的計量改革,為了照顧民間習慣,保留了這一制度。在建國前最近的一次計量改革——1928 年南京國民政府的度量衡改革中, 工商部原先擬定的“一二三” 權度市用制, 以及蔡元培等委員審查認定的方案, 都把1 斤分為10 兩, 以貫徹十進制, 但南京國民政府最后審定時, 認為既然市用制屬于過渡的輔制,不如遷就民間習慣,仍用1斤為16兩。這種情況到1959年之前,一直沒有改變,而且由于建國后社會經濟的發展, 這種市制使用的范圍比過去更廣。這種情況,使得1959年的這次計量改革,任務空前艱巨。
上海市的市斤改制工作是自上而下,靠行政力量推動的。為統一計量制度,上海市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措施。首先是對計量管理機構做了調整。由上海市工商局領導的原上海市度量衡檢定所, 至1958年已經沿革為上海市工商局計量管理處。1959年1月,改為上海市計量管理處, 歸口上海市經濟計劃委員會。在國務院統一計量制度命令發布后的次月, 即1959年7月,該處歸口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業務上受上海市工業生產委員會指導。計量管理處歸屬單位的這兩次調整, 時間僅相距半年, 調整的目的就是為了統一計量制度。它進一步凸顯了計量所具有的科技屬性, 為統一計量制度提供了科技保障。
在改制工作全面啟動后,上海市人民委員會舉行了第十、十一次會議,討論如何在全市范圍內統一計量制度。會議根據上海市的情況, 決定要在半年內完成改制工作,并決定采取“先商業,后工業及其他”的步驟。商業改制方面,計劃供應商品和主要的行業,由專業公司負責,同時進行;其他的行業則分塊進行。推行10兩制期間,舊的16兩秤暫準同時使用,以保證生產和交換的正常進行。
1959年12月,上海市人民委員會發出《關于將市斤16兩改為10兩的通知》, 要求在半年內完成市斤的改制工作。改制工作由市經濟計劃委員會協調領導, 由市計量處、市商業一局、市商業二局、市機電局組成領導小組, 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各區、縣相應成立領導小組,配備干部,負責本地區的改制工作。改制按照先商業后工業及其他的順序, 在市區和郊縣同時進行。為了保證改制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加改制的人員先集中試點,再分散包干推行。計劃供應商品及主要商業,由專業公司負責,全行業同時進行。對定量供應的商品,改制前應充分做好定量、價格的換算和宣傳工作。居民自備的秤具,以自愿改制為原則。到1960年3月底, 除工業和個別特殊行業外,整個上海市的改制工作完成,比原計劃提前了兩個月。全市共改制木桿秤63031支、小臺秤8461臺、案秤2720臺、彈簧秤(包括無簧自動秤)2279臺,全市除工業和一些特殊行業外,機關、團體、學校、商業部門、食堂、醫院等單位基本上都實現了10兩制。改制后,由于計算方便,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
在不到半年時間內,上海市就完成了10兩制的推廣工作。這一方面是由于前期宣傳工作做得好,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上海市采取的方法得當。
在宣傳推廣改制工作上,上海市可以說是不遺余力。16兩制沿用已久,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民眾思想中根深蒂固。而改制涉及改變民眾的習慣問題,雖然有全國性統一法令的存在,但要使改制工作順利進行,還需要讓民眾在心理上先接受這一改變。所以在宣傳推廣改制工作上, 上海市必須做足工作。一方面,對10兩制的好處,比如計算簡單快捷、不易出錯、提高工作效率等,進行了充分宣傳。另一方面,對改制中遇到的問題,比如有群眾認為改制后,“分量少了”、“價格高了”、“起售點高了”等問題,也都進行了反復解釋。
宣傳時,改制人員采取了先內后外、條塊結合、集中宣傳與經常宣傳相結合等方法。對內宣傳是進行大會與小組的動員與討論,并且以實物對比進行教育, 讓每個營業員都懂得改制的意義, 并對消費者進行宣傳。對外宣傳則是印發標語、宣傳圖,通過報社發表評論、社論、消息等, 通過廣播電臺宣講有關改制的意義, 并在50多個電影院放映幻燈片進行宣傳。此外, 還在各區組織2000多人的宣傳隊伍,在熱鬧街道設立100多個固定及流動宣傳站,集中宣傳3天。文化局還組織了所屬劇院劇團進行經常性的演出宣傳。通過以上各種方式的宣傳, 改制工作真正被群眾接受,從而確保了改制工作的順利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