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3-9-1 08:07 編輯
回復 1# 都成
都成先生的帖子《發起一個“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論壇》,發表一年多了。我今天才回應,遲到一年。其實,這一年來,我重點在評論“不確定度評定”。當然,我與先生的觀點不同,但你出你的書,我寫我的評論,并未交鋒。學術討論,有辯論才好,那樣才能針對問題,使人印象深。這一年來,拙文發表60篇,其中一半是與測量不確定度評定有關的。今見,先生在我貼后發言,勾起我與先生論一番的想法。先生所言“不一定分出高低對錯,但可以你把問題弄得基本合理、簡單、實用。”基本精神我同意,主要是說:學術討論,絕不能爭個人的高低;但一定要明確:一定要講對錯;否則你好我好,就失去學術討論的意義。主觀上一定要爭;客觀上也不一定爭得明白;那就求同存異,大家再慢慢研究。
先說一個觀點,那就是要有強烈的責任心。特別是寫手冊類的書,是工具書,是給人直接用的,因而要十分慎重。文章、書籍、手冊,責任一步進一步。文章有各種觀點,讀者自己要鑒別。文責自負,寫文章要對讀者負責;但讀者也該以鑒別的眼光看待文章。寫入書籍的內容,就應該是公認的、正確的內容。事實上也難以達到,但著作人主觀上,應這樣要求。寫手冊,是被直接應用的,因此,應該要求沒錯兒。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著名物理學家,也是著名數學家的王竹溪教授,寫了一本書叫《十位對數表》(這位先生還編過一本辭典),前言中寫到:當今,世界上有兩種十位對數表,一種太煩,使用不便;一種較簡,適于應用,卻不能用,因為此書數據有些錯誤,數學手冊有錯就不能用,因為用者無法判別計算結果是對是錯。而本書沒有錯誤。用者可以放心地用。看到這段文字時,我很奇怪,一本數學用表,且是十位,王先生居然敢說“本書沒有錯誤”。1978年,一次計量會議上,我去看望他,并提起這件事,他馬上敏感地問:你發現那個數據錯了?我說:沒發現,只是先生話說得太滿,那么一本數據,怎敢說“沒錯兒”?王先生笑著說:我還以為你發現了什么,讓我虛驚了一下。他接著嚴肅地說:寫工具書必須沒錯兒。不然就別寫。我最煩的是“錯誤難免”這類的話。王先生早已仙逝。他的認真精神,發人深省。 先生的書,最近弄到一本。不過是《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的簡化方法與應用實例》2007年,電力出版社。倘先生認可,我將就此書發表一些意見。如先生不認可這個版本,或先生已無興趣討論,就此打住。想聽聽先生的意見。因為一爭論起來,就必然是一場辯論,顯然,我們各自站在當今不確定度論與誤差理論的論戰中的不同營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