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溫度測量 粗略地說,溫度是指冷熱的程度。冷熱的概念自古已有,在溫度計出現以前,人們常憑自己的感官的感覺,例如用手觸摸物體來判別物體是冷、是熱,冷熱的程度如何。這種以體溫為基礎的觸摸感覺法,只能判斷一定范圍內的溫差,而不是特定的溫度概念,古人以寒、冷、涼、溫、熱、燙等術語所表示的溫差范圍,會隨人而異,有極大的主觀性。 觀察自然現象知寒暖 即使如此,古人還是找到了一些較為客觀地判別冷熱程度的辦法。戰國時人們已經知道通過觀察水的結冰與否來推知氣溫下降的程度。例如,《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就記載道:“見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這種做法被后世人們所認可,漢代的《淮南子·兵略訓》就有幾乎同樣的記載:“見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暑”。這是因為,通過觀察瓶中水結冰或冰融化,確實可以大致知道氣溫的寒暖變化。 古人對自然規律缺乏了解,認為反常氣令是上天對帝王卿相失德的“告誡”。所以,要把氣令記錄下來,寫到官修的史籍中去以占驗吉兇。同時,對一些特定日期例如冬至時的氣候狀況,古人也比較注意記錄。至遲從十一世紀起,官方就已經習慣記錄冬至后九個九天當中每日的天氣,這叫做“數九寒天”。在明清時代,人們常把這些日子的天氣每天記錄在一種圖上。有關這方面的記錄在清代匯編的《古今圖書集成》中有四卷之多。現在,我們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氣候的溫度變化情況。 以人體體溫為標準測溫 雖然以體溫判別周圍物體的冷熱程度,會因人而異。然而體溫又是古代最恒定的“溫度計”。因為正常人的體溫基本相同。古代人就充分地認識了這種特殊的“溫度計”,并在制奶酪、豆豉、養蠶、茶葉的加工工藝中應用。 北魏賈思勰曾指出,牧民作奶酪,使酪的溫度“小暖于人體,為合適宜”;他又指出,作豆豉,“大率常令溫如腋下為佳”,“以手刺(豆豉)堆中候,看如腋下暖”。 宋代陳旉在論及洗蠶種的水溫時說:“調溫水浴之,水不可冷,亦不可熱,但如人體斯可矣。”元代王禎在論及養蠶的最佳室溫時指出,養蠶人“需著單衣,以為體測:自覺身寒,則蠶必寒,使添熟火;自覺身熱,蠶亦必熱,約量去火”。 宋代蔡襄曾說過,茶葉“收藏之家,以蒻葉封裹,入焙中兩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體溫,溫則御濕潤,若火多則茶焦不可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