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錦順的答復1】 - 承蒙管理員的重視,拙作《新概念測量計量學》(上卷通用原理)已移入板塊前的顯要位置,崔先生對拙作的質疑也列于顯要位置,于是促使筆者寫出如下的答復。 1 崔先生商榷文之一,體現出先生對區分量值觀念的反感。在崔先生的眼里,似乎常量就是常量,變量就是變量。這是一種固定化的觀念,對認識與研究,很有害。 例如,Y=KX+B,是個直線方程,在一般的問題中,X是自變量,Y是因變量,K是常數(斜率),B是常數(截距)。如果有人說K與B是變量,那可能被認為是錯誤。但在一種情況下,那就是在一組數據的線性擬合中(一組數據大致在一直線上,選一直線使各數據點與線距離的平方之和為最小)K與B是變量,因為我們在選線(就是選K和B);你說K與B,是常量還是變量?單看一條直線,K、B是常量,但在數據擬合中,是選一條符合特定條件的線,就是選K與B,因而K、B是變量。我想先生應該會用最小二乘法求擬合公式,那里正是把平常的常量,視為變量,讓它運動起來,于是才能對K微分,對B微分;如果僵化的認定K、B是常量,就得不出任何擬合公式了。 拙作提出區分量值法則(即區分測得值、實際值、標稱值、認定值),從而揭示計值公式與物理公式的區別,在認定差別的條件下,再聯立起來構成測量方程。測量方程中,量值一對一對的出現,于是很易判別哪個是常量,哪個是變量。微分是誤差分析的基本手段,微分要對變量進行。因此區分在測量條件下,哪個是常量哪個是變量十分重要。 用10臺儀器同時測量一個量X,各臺測得值分別為X1、X2、……X10,顯然,被測量X是常量,而測得值X(M)是變量。這就是說,在測量問題中,我們是研究對同一量測量時,各測量儀器測得值的區別,因此必然有被測量是常量,而測得值是變量。第二對是標稱值與實際值。標稱值是常量,而實際值是變量。例如,計數式頻率計的內標是標稱值為5MHz的晶振,10臺頻率計的內標標稱值都是5MHz,而各個頻率計內標的頻率的實際值是各不相同的(大致為5MHz,而有微小差別)。因此,標稱值是常量,而內標頻率的實際值則是變量。 物理公式與計值公式,雖然后者來自前者,但二者包含的量是截然不同的,其不同正是源自誤差的存在。這正為我們的誤差分析提供了可能。把握物理公式與計值公式的差別,是誤差分析的切入點。 量值區分法則,導致測量方程的提出,從而使誤差分析有了明晰的邏輯基礎。做幾個實例,就可體會其中的順暢和便利。 變量常量的概念,切莫看死;我們是在研究測量問題,在測量的背景下,變則是變量,不變則是常量。 例如室溫,一天24小時一直在變,是變量,這是就自變量時間而說的?,F在我們研究測溫,用10只溫度計同時測量,就10:00這個時刻(嚴格說是一兩分鐘的小時段)來說,室溫是客觀存在,是某一確定值,是常量,而10只溫度計各測得值各不一樣,因而測得值是變量。我們研究測量問題,著眼點在各儀器示值的不同。被測量究竟是變量還是常量,不是我們研究的對象,反正被測量是客觀存在,是客觀值,我們就當其為常值。還是那句話:我們是在研究測量問題。 要學懂用好測量方程,區分量值這一關總得過。懷疑總是可以的;但要逆著想一想,再順著想一想,看有沒有道理。 有一種人,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極易扭曲。凡是已有的權威的東西,再錯也覺得順;而對一些明明對的觀點,只因不是來自經卷,怎看怎別扭。但愿崔先生與這種人劃清界限。我們討論學術問題,最高原則是實事求是。任何新思想都要經過各種考驗,真金不怕火煉,相信“測量方程”經得起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