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1-1-14 08:27 編輯
接 1# 三評 【史評】此項評定樣板,有類似的例(見GUM4.4.3)。這里更詳細。此例評定,嚴格地按不確定度評定規則辦事,表現出不確定度評定的本來面目,比較全面地體現了不確定度論的弊病。如是,老史的評論就來勁了:我評的是不確定度論本身! 1表達混沌 計量與測量,對象是量。量分兩種:常量與變量。于是測量也就有兩類:常量測量與變量測量。 物理量的變化量遠小測量儀器誤差范圍的情況是常量測量,即經典測量,其理論被稱作誤差論。 測量儀器誤差范圍遠小于物理量變化量的情況是變量測量,又稱統計測量,要用統計理論。例如,當今頻率界的頻率穩定度測量就是統計測量。兩類測量交叉,產生一種特殊測量,那就是物理常數測量。用當時世界上最準確的測量儀器去測量宇宙間最穩定的量值,區分不開物理量的變化與測量儀器的誤差,只能二者混在一起。非當代最高水平的測量,即一般的精密測量,必須清楚自己是兩類中的哪一類,不得混沌地表達。因為兩類測量該用的σ,相差根號N倍! 當今,時頻測量計量界,無論測量與計量,分清這兩類,人們已形成習慣。或者選擇誤差滿足要求即誤差可忽略的頻率測量儀器,去測量信號源的頻率值及其變化量;或者選誤差范圍可略的頻率標準,被待考核的頻率計測量,以考查頻率計的指標,產生的偏差與變化量都算頻率計的。如果有人用10的-6次方的頻率計去測量10的-6次方級的晶振,那將被認為是不懂測量,因為這樣給出的表征量,無法確定該歸屬哪一方。頻率測量易精確,時頻界常取10比1;電子測量難精確,電子計量界一般取3比1. 回到本例,這是一筆混沌帳。表征量是恒溫容器的,還是測量儀器的,說不清。不知測量目的是什么,是容器的溫度控制水平還是考查測量儀器誤差?都不像。不明確測量目的,不根據需要選擇符合要求的測量儀器,拉過來就測,測了就評,也不管評的結果干什么用。這是不確定度論的弊病之一。本例體現了這一點。
2 概率錯位
統計理論是一門科學。它處理的對象是隨機事件或隨機變量。量值的隨機偏差,或者是測量的隨機誤差,應當用統計理論處理,但系統誤差是不能用統計方法處理的。對系統誤差找分布,求概率,特別是按處理隨機誤差的方式處理,是不對的,概率錯位了。系統誤差代表標準與測量儀器的水平,減小系統誤差是計量測量研究的主要任務。不確定度論忽視系統誤差,錯誤地處理系統誤差,是它的又一個弊病。 3 錯取標準偏差 表征隨機變量的分散成度的量是σ,即單值的標準偏差;而不是平均值的標準偏差σ(平)。統計測量的前提是測量儀器的誤差可略,測得值的每一個都是實際值,按貝塞爾公式算出的σ,是單值的標準偏差,正是它,是量值分散性的表征量。不確定度理論取平均值的標準偏差作為表征量(即有除以根號N的操作),這是個帶根本性的錯誤。也許有人說,國際組織,而且是八大國際組織有權作決定,就得用平均值的標準偏差做表征量。應知,權大不過理,人們一旦明白,還是認理的。著名的阿侖方差就是單值的表征量。經典測量理論可以用σ(平),因為隨機誤差可以減小而且應當減小。統計測量中,偏差是量的客觀屬性,人為地縮小對客觀量的表征,是錯誤的。不確定度定義是“分散性”,卻將分散性人為地低估根號N倍,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4 不要準確度
不確定度論從否定真值出發,否定誤差,否定準確度。目的是用不確定度一統測量計量領域,可惜不確定度沒那個本事,表達不了該表達的事。此例中一個重要的指標,即溫度控制的準確度,不確定度論沒法說,本例也就不說。不確定度理論不包含標稱值的事,因此該容器在這里標多少是沒關系的。此評定居然不用400攝氏度這個量! 本人1958年在北大半導體廠勞動一個月,用恒溫爐燒制熱敏電阻,最關鍵的是爐溫控制的準確度。在不確定度論的表達中,竟無控溫準確度這一項,要它作甚! 盡管不確定度論否定準確度,但準確度的旗幟仍在我國時頻界飄揚,請看《JJF1180-2007》。此項標準的主起草人是馬鳳鳴。向頂著不確定度論的巨大壓力、勇敢護衛準確度概念的馬先生致敬!感謝批準該項標準的計量司領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