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已提請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毒V要(草案)》提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六項戰略重點,對質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工作全局,努力提高質檢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性和貢獻率?這是擺在每個質檢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記者:《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強調提高三個能力,全面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那么,在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方面,要求質檢部門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制定重要的技術標準,加強推進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在這些方面,諸位所在部門有何打算?
國家質檢總局計量司司長宣湘:
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發展的重要戰略時期,計量在整個國家科學技術、經濟和國防建設、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技術基礎作用正在逐步加強。我們的目標是,到"十一五"末,建立一個與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計量基標準體系,使我國整體計量科技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為此,計量司制定了"完善三個體系(即計量法規,量值傳遞、溯源,技術保障),實施四個工程(即放心、安全、服務、能源和資源計量工程)"的發展規劃。完善三個體系,就是逐步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現代計量體系。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求我國各領域的測量量值必須與國際保持一致,我們要在提升自主技術創新水平、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方面為企業做好服務,除修改《計量法》使其符合WTO、OIML等制定的國際準則外,到2010年我國要建立和完善一批十大計量領域的計量基標準和相應的檢測技術方法,使國家計量基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比例由目前的40%增加到70%;參加國際物理量、化學量關鍵比對項目分別增加到110項和40項;使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國家有證標準物質滿足全社會90%的量值傳遞、溯源需求,為經濟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當然,我們還要加快建設社會化的計量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培養高素質的計量技術人才隊伍。
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司長張玉寬:
科技規劃是"十一五"規劃中的重要內容,《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則是對我國未來15年科學和技術發展做出全面規劃和部署的巨大體現。
半個月以前,我們剛剛啟動了被納入"十一五"科技規劃的由質檢部門牽頭的5個基礎條件平臺項目。
《規劃綱要》與質檢科技相關的內容可以總結為"一個戰略"、"四個體系"、"七項重點任務"。"一個戰略"就是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四個體系"分別指:研究建立高精確度和高穩定性的計量基標準和標準物質體系、完善檢測實驗室體系、完善認證認可體系、完善技術型貿易措施體系;"七項重點任務"包括:重點研究開發食品安全關鍵體系,出入境檢驗檢疫安全關鍵體系,食物污染防控智能化體系,高通量檢驗檢疫安全監控體系,先進條碼自動識別技術,燃燒、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事故的防控技術,納米、尺度表征與度量學。
這么多內容與質檢工作緊密相關,這一方面說明國家對質檢科技工作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質檢工作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國家標準委工交部主任殷明漢:
標準化要全面介入傳統產業,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傳統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引導產業升級換代,其中每個方面都涉及標準化。以《全國裝備制造業2005年~2007年標準化發展規劃》為基礎,到"十一五"末,我國將建立重點突出、結構合理、整體水平明顯提高、含有自主創新技術和轉化科技成果標準比例明顯提高、基本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的標準體系。
標準制修訂重點項目有重大技術裝備標準、汽車產品標準、農業裝備標準、基礎機械裝備標準、機械安全標準、鋼鐵標準、有色金屬標準。通過"十一五"的努力,可望改變傳統產業標準化水平偏低、自主創新的標準較少、國際化程度低以及標準的服務能力弱等問題。
國家標準委高新部主任劉霜秋:
高新技術領域標準化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出路,在標準界、產業界甚至更廣的范圍內都已形成共識,關鍵是"十一五"期間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通過標準的手段讓自主核心技術形成產業。加強具有自主核心技術和產業化潛力的高技術領域標準的研制,提高高新技術領域標準化的能力,努力將具有我國自主核心技術的標準上升為國際標準,逐步改變我國高新技術領域標準落后和受制于人的局面。
正在規劃的高新技術領域"十一五"制修訂標準的項目是根據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總體趨勢確定的,主要有新一代高速寬帶信息網絡標準、深亞微米集成電路標準、軟件產品標準、數字高清晰度電視(HDTV)標準、無線網絡安全標準、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等系統標準、智能文檔格式標準、新一代低速信息網絡標準、中間件標準、軟件工程標準、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標準、電網安全及技術標準、高壓及超高壓輸電標準、電動汽車標準、電磁兼容與電磁輻射標準、高效清潔發電技術標準、電工電子產品環境要求和綜合利用標準、超導技術標準、納米技術標準,以及工業信息化和自動化、能量計量及檢測智能儀表、新一代數字移動通信標準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