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2-11-23 13:19 編輯
對于非實物量具的同一個校準點,其系統(tǒng)誤差是一個值,但是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負的。對于一臺非實物量具需要校準多個校準點,總體來看,各校準點的系統(tǒng)誤差可能有正有負,這并非隨機誤差。 這個不用解釋,誰都清楚。某一點的系統(tǒng)誤差估計值(或修正值)一旦確定,就不可能改變。所以你只需對任意一點的檢測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表述,其他點都一樣。 特別是修正后的殘余系統(tǒng)誤差,不同點之間的關系是隨機的。 所謂“殘余系統(tǒng)誤差”,實際上就是“綜合誤差”的“隨機誤差”部分。它才是真正引起“測量結果不確定度”的來源之一(即以“系統(tǒng)誤差估計值”為中心的離散區(qū)間半寬度)。 是的,在一個校準實驗室進行校準,修正后進行再校準,其校準結果的測量不確定度是不會變化的。 但是修正或不修正對使用這臺(非實物量具)測量儀器進行測量,得到的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是會發(fā)生影響的。這就是第4樓和第5樓所要表達的含義。 這個不僅僅是在校準過程,任何測量過程都是一樣的。你只進行了一組測量,不存在修正后進行再校準的說法。用該(非實物量具)測量儀器也一樣,用它對某量進行多次測量,得到一組測量結果(修正前),取其“平均值(修正前)”作為最終測量結果。現(xiàn)在還是對這組測量結果進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測量結果及其“平均值(修正后)”。修正前后的兩組“測量結果”(包括修正后的各測得值和平均值),除了準確度不同,整個測量過程的人、機、料、法、環(huán)完全相同。你告訴我,什么因素導致“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發(fā)生變化? 同時,這里再解釋一下,第1樓的最大允許誤差可以認為是出廠指標,由生產(chǎn)商制定。第4、5樓的最大允許誤差是測量過程設計的指標,由用戶規(guī)定。第5樓顯示的是修正后滿足使用要求,可以使用。如果修正后仍然象第4樓一樣,就不能投入預期的應用。 測量過程設計的指標,實際上就是測量設備使用場合,對所使用的測量設備的預期使用的計量要求。通俗地說,就是測量設備的“合格判據(jù)”,不是法律法規(guī)(檢定規(guī)程)規(guī)定的“法定計量要求”。您說“如果修正后仍然象第4樓一樣,就不能投入預期的應用。”那是指“誤差”不滿足預期使用的計量要求,不是“不確定度”的問題,“不確定度”的大小并沒有改變。這種情況你修不修正,“誤差”都不滿足要求,跟不確定度沒關系。是偏移性的“準確度”的問題,不是離散性的“可靠度”問題,后者是不能通過修正的手段來改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