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家肯定都看清楚了,對于樓主提出的按照最小條件準則直線度計算公式的推導,學術流氓現今一個字都不敢涉及,所以其只能漫無邊際、海闊天空、天南海北的胡扯瞎繞來胡攪蠻纏!還動輒什么“真理”,簡單的基礎知識與煞有其事的什么“真理”何干?!對基礎知識都一無所知、空空如也,連鸚鵡學舌復述一下計算公式的推導都毫無能力(其根本看不懂),卻要枉談什么“真理”,學術流氓的拙劣、下作實在是無聊透頂,何謂裝腔作勢、不懂裝懂、濫竽充數?何謂攪屎棍子的胡攪蠻纏?何謂“煮熟的鴨子嘴硬”死不要臉?應該不需要再給出任何解讀了! “其中最大高度與最小高度的差即為直線度誤差(見GB/T11336的4.1.1.1條及圖4)”,學術流氓編造瞎話還是要打個草稿吧?GB/T11336中哪里有上述文字表述啊?莫非攪屎棍子眼瞎了嗎?GB/T11336的4.1.1.1條中談及的是“.........最大、最小偏離值”,而絲毫沒有什么“最大高度與最小高度的差....”這樣的文字表述。講實話臉紅的學術流氓編造瞎話成癮,其信奉的信條就是“不講瞎話不開口”、“瞎話連篇即真理”。弱弱的問學術流氓一個問題,在其為數不多風燭殘年的凄涼歲月里,其今生今世到底還能有句實話嗎???!!! “高度差即為直線度誤差”的胡言亂語更是可笑至極,有請學術流氓給大家講清楚,所謂的“高度差”是哪個領域的術語?它是正規的計量術語還是自創的俗語?其嚴格的術語定義到哪里去查詢?是否可以理解為學術流氓的“橫豎嘴即為直線度誤差”?哪個法規性技術文件中有如此蹩腳無知的文字表述?奉勸腹中空空如也之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不要一無所知偏要語不驚人死不休了,就你那點德行及學識,到論壇來混跡、說教,純屬毫無自知之明在公眾場合以恥為榮的丟人現眼!!! 大家都看到了,當年讓學術流氓對兩端點連線計算公式進行一下推導,其裝腔作勢的推脫理由為“不愿在老師面前班門弄斧....不接招”,現今面對樓主提出“您幫我推一下”符合最小條件準則直線度計算公式,其又故弄玄虛的推諉“推導......就比較簡單了”、“你就自己可以推導出”,反正不管說什么簡單還是不簡單,學術流氓一無所知、空空如也卻偏偏要裝作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全能圣人,還真把自己當做救世主了,現在我們就是要將其“白披了一張人皮”撕掉,讓大家認清其濫竽充數、不懂裝懂的本來丑陋面目! |
14樓的罵街難道就證明自己有理了?如果罵街就是真理,也就沒必要在大專院校設立計量專業了,國家也就沒有必要設立國家計量科學研究院、各級計量檢測研究所和杭州計量大學了,搞一個罵街技術研究院就行了。14樓罵罵咧咧地求教“怎么會是規氏偽理論中的‘高度差’呢?”我可以不計較14樓的謾罵,再一次耐心給予回答如下: 國家標準GB/T11336-2004《直線度誤差檢測》3.4條定義的“直線度誤差(值)”是“實際直線對其理想直線的變動量,理想直線的位置應符合最小條件。即用直線度最小包容區域的寬度f……表示的數值。”平尺的直線度誤差在國家標準中被稱為“給定平面內的直線度誤差”,其物理含義是用滿足“最小包容區域”的兩條平行直線包容被檢表面各受檢點,其中最大高度與最小高度的差即為直線度誤差(見GB/T11336的4.1.1.1條及圖4)。如果去除各種限制和定語,簡而言之,“高度差”即為直線度誤差,顯然直線度誤差的計量單位一定是長度單位而絕不是某個曾經的全國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所說的角度單位。在橋板和水平儀共同組合的測量系統中其分度值計量單位一定是微米,而絕不再是小角度單位秒或微弧度。 節距法中,如果將受檢點序號用水平的X坐標表示,則分別是0、1、2、3、……、n(相鄰坐標的變動量為橋板跨距,即增值為數以百mm),豎直坐標軸Z代表的是高度(差)值,相鄰坐標的距離以μm為單位,兩個坐標軸相同的長度代表的實際長度相差數十萬倍,這就是X、Z兩個坐標軸放大比例嚴重失調的原因,因此也是不能用垂直距離表述直線度誤差或高度差的原因。 節距法檢測過程中,橋板兩個支撐點,前支撐點放在起始點0上,后支撐點放在受檢點1上,以0點為測量基準讀得受檢點1的高度a1;然后橋板后移,前支撐點放在受檢點1上,后支撐點放在受檢點2上,以1點為測量基準讀得受檢點2的高度a2;再將橋板后移,前支撐點放在受檢點2上,后支撐點放在受檢點3上,以2點為測量基準讀得受檢點3的高度a3;以此類推直至測量完全部受檢點。這就是典型的測量過程中測量基準不斷變化的實例。統一測量基準的最簡單的方法是以起始點0為所有受檢點的同一個測量基準,起始點高度設為a0=0,受檢點1的高度就是讀數a0+a1,受檢點2的高度就是a0+a1+a2,受檢點3的高度就是a0+a1+a2+a3,以此類推。所以用累積相加的方法統一各受檢點高度檢測的測量基準,是平直度誤差節距法檢測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但,因為這個全國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天天熱衷于研究罵街技術,天天滿口惡臭地實踐罵大街,已墮落為聞名世界的罵街磚家,此人在公眾媒體上也已多次公開發誓不將罵街進行到底死不休,如此淺顯的道理雖然給此人已講了十年,他也還是糊里糊涂,看來此人這輩子也明白不了了。 |
14樓罵街難道就證明你有理了?14樓罵罵咧咧地求教“怎么會是規氏偽理論中的‘高度差’呢?”我可以不計較14樓的謾罵,再一次耐心給予回答如下: 國家標準GB/T11336-2004《直線度誤差檢測》3.4條定義的“直線度誤差(值)”是“實際直線對其理想直線的變動量,理想直線的位置應符合最小條件。即用直線度最小包容區域的寬度f……表示的數值。”平尺的直線度誤差在國家標準中被稱為“給定平面內的直線度誤差”,其物理含義是用滿足“最小包容區域”的兩條平行直線包容被檢表面各受檢點,其中最大高度與最小高度的差即為直線度誤差(見GB/T11336的4.1.1.1條及圖4)。如果去除各種限制和定語,簡而言之,“高度差”即為直線度誤差,顯然直線度誤差的計量單位一定是長度單位而絕不是某個曾經的全國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所說的角度單位。在橋板和水平儀共同組合的測量系統中其分度值計量單位一定是微米,而絕不再是小角度單位秒或微弧度。 節距法中,如果將受檢點序號用水平的X坐標表示,則分別是0、1、2、3、……、n(相鄰坐標的變動量為橋板跨距,即增值為數以百mm),豎直坐標軸Z代表的是高度(差)值,相鄰坐標的距離以μm為單位,兩個坐標軸相同的長度代表的實際長度相差數十萬倍,這就是X、Z兩個坐標軸放大比例嚴重失調的原因,因此也是不能用垂直距離表述直線度誤差或高度差的原因。 節距法檢測過程中,橋板兩個支撐點,前支撐點放在起始點0上,后支撐點放在受檢點1上,以0點為測量基準讀得受檢點1的高度a1;然后橋板后移,前支撐點放在受檢點1上,后支撐點放在受檢點2上,以1點為測量基準讀得受檢點2的高度a2;再將橋板后移,前支撐點放在受檢點2上,后支撐點放在受檢點3上,以2點為測量基準讀得受檢點3的高度a3;以此類推直至測量完全部受檢點。這就是典型的測量過程中測量基準不斷變化的實例。統一測量基準的最簡單的方法是以起始點0為所有受檢點的同一個測量基準,起始點高度設為a0=0,受檢點1的高度就是讀數a0+a1,受檢點2的高度就是a0+a1+a2,受檢點3的高度就是a0+a1+a2+a3,以此類推,所以各受檢點統一測量基準后的高度可用累積相加的方法求得,累積相加是節距法檢測直線度、平面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這個淺顯的道理我給某個全國知名平直度檢測“專家”講了十年了,但因為其已經墮落為罵街磚家,天天熱衷于滿口惡臭地罵大街,十年了他也沒明白,他在公眾媒體上公開多次發誓要罵街終生,看來這輩子他是無法明白了。 |
本帖最后由 xqbljc 于 2018-7-16 11:21 編輯 羅羅諾亞索隆 發表于 2018-7-12 16:43 你提出的“為什么直線度是cc'的長度”問題,我實際上已經在10樓的計算公式推導的帖子中講清楚了,那就是“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受檢截面的誤差折線由于縱、橫坐標的巨大差異(比例嚴重不等),所以畫出的受檢截面的誤差折線是一個嚴重曲解的圖形,這里的兩平行線距離(峰點到直線的距離),一定不能按垂直距離來計算,而是按縱坐標距離來計算!”。所以,看帖子還是要仔細些! 如果您對此問題還有些不甚清楚,不妨動手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畫一個三角形圖形,先在一個縱、橫軸等比例的坐標系中畫一個三角形圖形,并經三角形頂點做其對應邊的垂直線,再在縱軸比例不變,橫軸比例縮小若干倍的非等比例的坐標系中畫同一個三角形圖形(三角點的縱、橫坐標值不變),這樣您就會得到一個被歪曲了的三角形圖形。此被歪曲了的三角形圖形中,您將會看到,三角形的邊長長度、內角大小及頂點到對邊的垂直線長度等諸多元素均被改變(歪曲),但不管橫軸比例縮小若干倍導致的三角形圖形如何被歪曲,但三角形頂點到對邊的縱坐標距離的長度絕沒有被改變。您這樣動手做一下,就會明白“為什么直線度是cc'的長度”(c點到下平行包容線L2的縱坐標距離),而不是c點到下平行包容線L2的垂直距離了。這樣的動手,往往會加深對模糊問題的理解,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樓主有興趣,也有時間和精力,不妨再深入一步,使用數學工具來證明一下,為什么在被歪曲的折線圖中,可以使用兩平行線的縱坐標距離來近似的替代兩平行線的垂直距離?為什么這樣替代對于確定直線度誤差值已經是足夠精確?這也就是學習無止境吧! |
大家應該都看清楚了,學術流氓避而不談(不敢談)樓主提出的按照最小條件準則,直線度的計算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問題,大篇幅的什么兩端點連線評定直線度等內容胡扯瞎繞了一通,然后在被“點出要害”,并在直線度的計算公式被正確的推導之后,攪屎棍子在十天時間里就做了“縮頭烏龜”,玩起了 其一貫性的失聯,真不愧為本論壇沒皮沒臉的第一人!現今當直線度的計算公式被正確的推導后,嘴賤難耐、卑鄙下賤之人又厚著臉皮竄蹦出來,順著別人的公式推導思路,來談“cc'方向上”的縱坐標距離,大家不禁要問,一無所知、空空如也之人,總是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被惡心到嗎?動輒故弄玄虛的要求樓主“自己推導公式”,還裝腔作勢的胡言亂語“A.2的推導應該說就比較簡單”了,既然簡單,為何講大話之人,胡扯瞎繞的規氏偽理論就是與計算公式的正確推導格格不入呢?真是見過不要臉的,但像學術流氓這樣不要臉的實屬罕見! 大家看一下,12樓的學術流氓是如何繼續忽悠公眾的: “豎直坐標軸是代表高度差”,這還是人話嗎?大家都清楚,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受檢截面的誤差折線,其各點的縱坐標是儀器讀數的累積和(∑ai),也就是這各個受檢點到坐標系橫軸(X軸)的縱坐標距離,這樣的∑ai與什么“高度差”根本就扯不到一起!大家看一下我在10樓給出的圖3-21,那里清楚的給出了a、b、c三點的縱坐標,ag=∑ai(i=1~g);bp=∑ai(i=1~p);ck=∑ai(i=1~k);由此可見,所謂的“豎直坐標軸是代表高度差” 完全就是規氏屁話,因為 a、b、c三點的縱坐標完全就是儀器讀數的累積和(∑ai),所以,在坐標系中的描點作圖是使用各個受檢點的儀器讀數以累積相加的方式來描點作圖的,這樣的儀器讀數累積和(∑ai)又怎么會是規氏偽理論中的“高度差”呢?[儀器讀數累積和(∑ai)≠ 規氏“高度差”]如此簡單的基礎知識,對于空空如也之人也還是一竅不通,實在是太讓人恥笑了吧! “學術流氓、攪屎棍子”還是滾遠點吧,其一貫性的不懂裝懂、胡說八道、東扯西繞、故弄玄虛,的確沒有資格四處說教的! |
謝謝謝謝。。。 |
羅羅諾亞索隆 發表于 2018-7-12 16:43 你理解的直線度誤差是“圖片上的L1和L2這兩條平行直線的距離”本身并沒有錯。但,你看一下坐標系中的兩個相互垂直的坐標軸每一格各自代表的值就知道了。豎直坐標軸是代表高度差,單位是微米,水平坐標軸代表的是受檢點相互距離,單位為數百毫米,比例相差數十萬倍,嚴重不對等。用兩條直線間的垂直距離表述直線度誤差將嚴重失真,所以直線度誤差只能在CC′方向上讀取豎直坐標軸上的距離。 |
xqbljc 發表于 2018-7-10 12:55 您好,我一直以為直線度是您發的圖片上的L1和L2這兩條平行直線的距離。為什么直線度是cc'的長度呢? |
羅羅諾亞索隆 發表于 2018-7-4 16:31 不愧是臭名昭著、名副其實的“學術流氓、攪屎棍子”,大篇幅的什么兩端點連線評定直線度等內容胡扯瞎繞了一通,且動輒什么“A.2的推導應該說就比較簡單”了,如此不知羞恥的自我吹噓,但對樓主提出的公式推導竟然絲毫不能也不敢涉及,還胡言亂語攻擊JJF1097規范“例子沒有進行兩端點連線的步驟”,難道不進行兩端點連線評定,就不能按最小包容線來評定符合最小條件的直線度了嗎?不懂裝懂、一無所知之人,其還能再無知再不要臉些嗎?! 樓主提出的問題是按照最小條件準則,直線度的計算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這個計算公式實質上就是包容被測實際線,且距離為最小的一組平行包容線之間的距離(縱坐標距離)計算公式。我們可以根據實測原始數據,很容易的在坐標紙上畫出受檢截面的誤差折線,根據“峰—谷—峰”或“谷—峰—谷”的判斷準則,進一步畫出誤差折線符合最小條件的一組平行包容線來(平面上的三點可以確定一組平行的包容線位置),然后通過“峰—谷—峰”或“谷—峰—谷”判斷準則并采用峰、谷三點的坐標,進行一組平行包容線之間的距離計算。比如峰點的坐標為(xk,yc),兩谷點的坐標分別為(xg,ya)和(xp,yb),則可根據兩點式寫出兩谷點的直線方程,再使用峰點的坐標計算出峰點到兩谷點直線方程的距離,此距離也就是兩平行包容線間的距離。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受檢截面的誤差折線由于縱、橫坐標的巨大差異(比例嚴重不等),所以畫出的受檢截面的誤差折線是一個嚴重曲解的圖形,這里的兩平行線距離(峰點到直線的距離),一定不能按垂直距離來計算,而是按縱坐標距離來計算! 樓主給出的按照最小條件準則直線度的計算公式,這是一個原JJG116-1983平尺規程第一位起草人張XX推導給出的計算公式,當然這其中原北汽陳XX和北內耿XX也做了大量的推導和宣傳工作。現JJF1097-2003規范只是照貓畫虎、改頭換面的給以了引用,所以在規范宣貫中沒有給以詳解或推導還是好理解的。此公式的推導過程是按照所謂的比例公式進行的,與某位不懂裝懂、倚老賣老之人瞎扯的“不進行兩端點連線的變換是很難識別最高點、最低點”的胡言亂語毫無關聯。從已查到的歷史資料可以看出,計算公式的推導由于數、形的結合,比較直觀且也不復雜,所以本人也就不去多講什么了(公式推導及坐標圖畫出也不甚方便),僅是將推導的過程以圖片的形式給出,供樓主及感興趣的量友參考,至于某位“學術流氓、攪屎棍子”有請其滾遠點,沒人屑于與其的不懂裝懂、胡說八道、東扯西繞、故弄玄虛進行什么所謂的討論! ![]() ![]() 由上面圖片中按照最小條件準則,直線度的計算公式推導過程,我們可以有如下啟示: 1、推導的計算公式為通式,這需要數、形結合來進行理解和推導; 2、跨距(L)、儀器分度值或分辨力(Ci)為常數,推導過程中可以暫不考慮; 3、由坐標圖來理解“兩高點(或兩低點)包含的序號”的技術含義,這與“峰—谷—峰”或“谷—峰—谷”判斷準則相關。其中文字包含的描述;有點蹩腳,還是使用類似序號 g<k<p 的描述更為確切和直觀; 4、計算公式中符合最小條件的直線度誤差(Δi或f),實際上就是兩平行包容線之間的縱坐標距離; 5、計算公式中符合最小條件的直線度誤差寫作Δi是欠妥的,因為Δi表示的是任意一點(i點)的直線度誤差; 6、儀器分度值或分辨力寫作Ci也是欠妥的,畢竟i表示的是任意一點(序號),直接寫作C或τ即可,不必畫蛇添足; 7、由坐標圖3-21可以看出,為了推導計算公式的方便,可以也必須合理且正確的對坐標圖畫出必要的輔助線,這便于我們理解和認識推導公式的過程,不至于像某位一無所知、不懂裝懂的老不正經那樣空話連篇、胡扯瞎繞,實則空空如也! 上述所談,僅供您參考,有搞不清楚的內容,我們再相互交流、溝通。 |
對8樓每一行數據的補充解釋: 第1行為各受檢點順序號,可定義為被檢平尺的X軸坐標; 第2行為各受檢點讀數值(格數),是每一受檢點相對于前一個受檢點的高度讀數值,此時顯然測量基準是不斷變化的; 第3行為各受檢點統一測量基準后的高度值(格數),可定義為Z軸坐標。此時的測量基準均為起始點0; 第4行為以兩端點連線為評定基準時,各受檢點的高度值變化量(格數); 第5行為以兩端點連線為評定基準時,各受檢點的高度值(格數); 第6行為以最小包容區直線為評定基準時,各受檢點的高度值變化量(格數); 第7行為以最小包容區直線為評定基準時,各受檢點的高度值(格數)。 在第5行中選取最高點與最低點的高度(格數)相減,格數乘以組合測量設備的分度值,即可得為以兩端點連線為評定基準時的被檢平尺直線度誤差(單位為微米)。若無爭議,即可作為檢測(檢定)結果,填入檢測報告或檢定證書。如果有爭議,可在第5行數據基礎上,識別最高點和最低點,及其在X坐標軸上的位置,尋找另一個可疑最高點或最低點,利用令兩個最高點等高或兩個最低點等高列出方程,可求得“單位變化量”,單位變化量乘以順序號即為各受檢點的變化量,即第6行數據,與第5行原有高度相加即為各受檢點變化后的高度值(第7行數據)。 JJF1097的表6第4列數據是為了人工計算方便而做的一次高度平移工作,在計算機非常普及的現代已經是個多余的工作,完全可以省略,其第6列也是一個高度平移,是為了肉眼觀察容易而做的工作,應該說也是一個多余的工作。表6的第7列是使用了“旋轉法”變換,校準規范省略了繁瑣的介紹,所以沒有干過平尺校準的人員使用這個規范指導工作可能仍然不會干。另外這個例子沒有進行兩端點連線的步驟,在大多數情況下,不進行兩端點連線的變換是很難識別最高點、最低點和可疑最高點、可疑最低點的,正常的平尺校準工作還是應該首先將各受檢點的高度測得值轉換為兩端點連線為評定基準時高度,兩端點連線是最小包容區直線的近似直線,評定出來的直線度誤差是符合最小原則的直線度誤差近似值,大多數情況下用兩端點連線評定的直線度誤差是沒有爭議的。如果有爭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用最小包容區直線作為評定基準進一步評定直線度誤差也就非常容易了。 |
羅羅諾亞索隆 發表于 2018-7-4 16:31 呵呵,沒關系,咱們不要去理睬罵人磚家的嘲笑,他也不會告訴你的。每個人都不是天生就什么都會,我還是希望你能通過學習自己推導公式。我可以就用JJF1097的6.4.2條的實例做解析,你把例子看懂了,公式也就會推導了。例子的水平儀分度值0.01mm/m,橋板跨距100mm,所以組合儀器分度值為0.01mm/m×100mm=1μm。將實例第一列序號(X軸坐標)和第三列讀數(Z軸坐標,格數)排列為前兩行,第2行累積得第3行: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2 0 +5 +3 +4 +4 +6 +7 +8 +7 +2 +2 3 0 5 8 12 16 22 29 37 44 46 48 令首末兩點(序號0和10)高度相等列方程:0=48+10x,解之得x=-4.8,分別乘以各點X坐標值得第4行數據: 4 0 -4.8 -9.6 -14.4 -19.2 -24 -28.8 -33.6 -38.4 -43.2 -48 第3行與第4行對應數據相加得第5行: 5 0 0.2 -1.6 -2.4 -3.2 -2 0.2 3.4 5.6 2.8 0 第5行數據即為以兩端點連線為評定基準時,各受檢點的高度值(格值),若無爭議即可依此計算出直線度誤差。若有爭議,要以最小條件準則判定,就需要進一步按最小包容區直線為評定基準進行評定。此時最高點為X=8時高度Z=5.6,最低點為X=4時高度Z=-3.2,按兩低夾一高,應使X=4與X=10兩個點高度相等,列方程為-3.2+4x=0+10x,則x≈-0.53,與第4行同樣道理可得第6行: 6 0 -0.53 -1.06 -1.59 -2.12 -2.65 -3.18 -3.71 -4.24 -4.77 -5.32 第6行與第5行對應數據相加可得第7行數據: 7 0 -0.33 -2.66 -3.99 -5.32 -4.65 -2.98 -0.31 +1.36 -1.97 -5.32 從第7行可以看出已經符合最小條件,直線度誤差為(+1.36)-(-5.32)≈6.7(格),乘以組合測量設備分度值1μm,可得F=6.7μm。 我之所以詳細解釋每一步,目的是請你注意受檢點序號作為X軸坐標的作用。第5行之前是直線度檢測的日常步驟,不涉及最小條件。請你要特別注意從第5行到第6行的計算過程,這就是你所問的公式A.2的來歷。其中X=4與X=10就是公式中的p和g,而X=8則是公式中的k,即p=4,g=10,k=8。看懂了這個例子,公式(以前叫數學模型,選擇廢除了數學模型的稱呼,改叫測量模型)A.2的推導應該說就比較簡單了。 |
xqbljc 發表于 2018-7-4 15:59 您知道這個公式是怎么推出來的嗎? 我實在推不出來 |
羅羅諾亞索隆 發表于 2018-7-4 15:43 呵呵,推諉≠推導,“您幫我推一下”的要求對于空空如也之人,豈不是強人所難嗎! |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8-7-4 14:21 推不出來,您要有空,要不您幫我推一下吧,謝謝 |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8-7-4 14:21 謝謝,我先推倒一下試試 |
首先你建立一個坐標系,坐標系由X軸和Z軸組成,Z軸代表各受檢點的高度值,X軸代表各受檢點的順序號。 對于公式A.1,你可以這樣理解: L是橋板跨距,ci是水平儀分度值,那么橋板與水平儀組合為一套直線度檢查儀,這個直線度檢查儀的分度值就是d=L·ci。分度值乘以讀得的格數Δi就是直線度的值。水平儀的分度值計量單位是角度單位mm/m,但直線度的計量單位是長度不是角度單位,直線度使用的長度單位是μm,因此直線度檢查儀分度值的計量單位不再是mm/m,而是μm。 對于公式A.2,是以最小包容區直線為評定基準時,直線度誤差的計算式: 假設受檢點從起始點至終點的順序號依次為0、1、2、3……n,記為坐標軸X上的坐標值。你可以打開國家標準GB/T11336《直線度誤差檢測》的4.1.2.1的圖6,就明白什么是最高點(高極點),什么是最低點(低極點),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了。你把p、g看成兩個高極點X軸坐標值,把k看成在兩個高極點間的低極點X軸坐標值,列一個方程式,方程式的條件是使p、g兩個高極點的高度(Z坐標軸的坐標值相等),你就自己可以推導出公式A.2了。 |
來人啊,看不懂啊 |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20 14: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