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發布時間: 2018-5-13 07:28
正文摘要:本帖最后由 yeses 于 2018-5-13 07:40 編輯 科學網精選文章 誤差是規律性和隨機性的統一體 武漢大學 葉曉明 繼《誤差理論的新哲學觀》、《The new concepts of measurement error theory》分別由《 ... |
都成 發表于 2018-5-16 16:19 如此,同意。 "分類"的實際效用大抵就是為了"妥善"考慮后續應用的那個"影響"。前人的"分類",其實就是站在"后續應用"的角度分的,明白人并不會將某個"分量"貼上一個永久的類別標簽。 |
本帖最后由 285166790 于 2018-5-17 10:10 編輯 都成 發表于 2018-5-16 14:39 將“隨機誤差”和“未定的系統誤差”的合成內容用不確定度合成替代,這個做法我也非常認同,通過內容的比較,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兩者實質上是一回事,不確定度只是對這種合成進行了規范化的梳理,并且換了個名稱,以更好地跟其它各種“誤差”類的術語相區別開來。 現在講不確定度應用的書很多,不確定度合成方法怎么來的幾乎沒有文章提及,這是造成很多人困惑的原因。好在現在新的檢定規程和校準規范大多添加了不確定度的評定的樣本,這對于不確定度評定方法的統一性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法。 |
285166790 發表于 2018-5-17 10:00 您的理解很對!我們國人自1999年有了1059后,將“不確定度”看的很神奇很高大上,一再強調與測量誤差(測量結果減真值)的區別和不同,大致能列出八九十來條,然后不說了。其實,如您所說不確定度與誤差理論中的“隨機誤差”和“未定的系統誤差”兩者實質上是一回事,只是在評估、合成方法和表示方式上進行了規范而已。 |
都成 發表于 2018-5-16 14:39 對于是否做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的分類也無關緊要,但是要搞清楚測量誤差的來源,頂多再搞清楚這個來源是造成系統性影響還是隨機性影響,影響的范圍有多大,概率分布如何等就可以了,這些信息可以作為測量結果不確定度(可能誤差)評定信息來源。 是的。把已知誤差排除在誤差范圍之外、或者把已知誤差看作是數學期望為已知值方差為0的誤差后,剩下的所謂未知系統誤差和所謂隨機誤差實際就是一回事情。 |
285166790 發表于 2018-5-17 10:00 不確定度合成方法的來歷是協方差傳播律或者方差的定義,但需要一個認識前提就是任何誤差都有方差,沒有不遵循隨機分布的所謂系統誤差。這篇論文主要就是論述規律誤差(所謂系統誤差)也有方差,和所謂隨機誤差的“區分”僅僅是觀察角度的問題,實際是一回事,這就解決了這個前提。 |
對頭!“隨機誤差”和“未定的系統誤差”實際是一回事情。 |
njlyx 發表于 2018-5-16 15:48 大致意思是從性質上來理解是系統性影響還是隨機性影響。 |
都成 發表于 2018-5-16 14:39 如果假定"被測量在整個測量所及的范圍內是單一量值的所謂"常量"",那么原來的"測量誤差理論及其處理方法"與現在倡導的"測量不確定度及其評估方法"是不難"調和"的,麻煩的是對待那些不能被認為是"常量"的被測量!兩者的"思路"是有分歧的,前者實質提倡將"測量手段不理想所引起的"測量誤差""與被測量自身的量值"變異"("散布")分別考量,而后者似乎是提倡"統一"考量? 【做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的分類只是為了便于說事,不做分類,只要搞清楚測量誤差的來源,頂多再搞清楚這個來源是造成系統性影響還是隨機性影響,影響的范圍有多大,概率分布如何等就可以了,這些信息可以作為測量結果不確定度(可能誤差)評定信息來源。】?……"分類"的實際效用大概是"便于處理后續可能的"合成"問題---簡化"相關性"的處理問題"。"只是為了便于說事"是何意? |
本帖最后由 都成 于 2018-5-16 14:41 編輯 我對誤差的概念也思考了很久,寫了一篇文章《對誤差及相關概念的思考》發表在了《中國計量》2018年第一期上,可到如下鏈接參閱:http://www.bkd208.com/forum.php?mo ... tid=208839#lastpost 誤差理論發展到今天也該好好整理一下了,測量不確定度概念的提出到目前的普遍應用也基本成熟,而《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教材卻五花八門。在應用“不確定度”概念之前的誤差理論,是將“隨機誤差”和“未定的系統誤差”的合成結果,作為表述測量結果質量指標。應用“不確定度”概念之后有了國際指南GUM,現在用不確定度表述測量結果質量指標。這兩種處理方式在有的教材中同時保留,在有的教材中將“隨機誤差”和“未定的系統誤差”的合成內容刪除,以不確定度的內容取而代之,我覺得后者的處理是妥當的。 其實看看測量誤差(測量結果減真值。測得的量值減去參考量值。)、系統誤差(在重復測量中保持不變或按可預見方式變化的測量誤差的分量。在重復性條件下,對同一被測量進行無限多次測量所得結果的平均值與被測量的真值之差。)和隨機誤差(在重復測量中按不可預見方式變化的測量誤差的分量。測量結果與在重復性條件下,對同一被測量進行無限多次測量所得結果的平均值之差。)的概念,要么是定性的,就是定量的定義也是理想化的。也就是在測量領域,我們無法獲得測量誤差,也無法獲得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做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的分類只是為了便于說事,不做分類,只要搞清楚測量誤差的來源,頂多再搞清楚這個來源是造成系統性影響還是隨機性影響,影響的范圍有多大,概率分布如何等就可以了,這些信息可以作為測量結果不確定度(可能誤差)評定信息來源。 在檢定/校準領域,我們可能更不會去關心什么測量誤差、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我們關心的是示值誤差、最大允許誤差、基值示值誤差、零值誤差、固有誤差、引用誤差、相對誤差等與測量儀器特性有關的誤差,這些誤差都是可以定量給出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并不是理想化的,其參考值是測量不確定度可忽略的測量標準給出的值,當然這些誤差又都是有不確定度的,這個不確定度的主要來源是測量標準的不確定度或最大允許誤差。 綜上所述,誤差理論發展到現在,關注的重點和難點是有關測量不確定度的評定與表示,也就是GUM的內容,對于一般的測量、檢測和校準都需要。對于是否做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的分類也無關緊要,但是要搞清楚測量誤差的來源,頂多再搞清楚這個來源是造成系統性影響還是隨機性影響,影響的范圍有多大,概率分布如何等就可以了,這些信息可以作為測量結果不確定度(可能誤差)評定信息來源。 |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22 18: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