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發(fā)布時間: 2017-5-2 13:18
正文摘要:本帖最后由 solarup 于 2017-5-2 13:24 編輯 雜志社退稿,正好拿來給大家看,因為得不到需要的反饋,放這里也許有人有更好的辦法,所以歡迎批評指正。這文的主要目的是如何“看到”狄克遜公式中那幾個統(tǒng)計量是什 ... |
下載下來好好學習一下 |
solarup 發(fā)表于 2017-5-9 21:27 大神還回論壇嗎?現(xiàn)在對于有相同數(shù)的時候,狄克遜準則的n到底要不要變小1。這都幾年了,那本習題冊上的第三題,大家還是搞不清啊。 |
記不住,受教了,謝謝樓主!! |
solarup 發(fā)表于 2017-5-6 14:50 他是不是想問:兩個以上的異常值出現(xiàn)在同側時該如何辨別。 比如,測10次得到的數(shù)據(jù)從小到大排列,x1,x2,x3........xn,其中正好X1=X2(或者Xn=Xn-1)這種情況,就算按照狄克遜準則計算也無法知道到底這兩個值哪個異常了。 話說回來,狄克遜準則原話是“其中最大值為Xn,最小值為X1”,應該是已經說明了運用該準則的條件。 |
羅曼 發(fā)表于 2017-5-12 09:01 好的,我看看 |
尖嘴猴腮 發(fā)表于 2017-5-11 21:52 JJF1059后面的例題你自己做一做,基本上涵蓋了所有的知識點,多練練就好了 |
oldfish 發(fā)表于 2017-5-8 23:09 我現(xiàn)在的階段是,看答案慢慢反映,大概能做出個七八十,但要是直接就自己做,就不太會了!! |
羅曼 發(fā)表于 2017-5-9 15:14 我的那個是第三版,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編組,中國質檢出版社的。 |
solarup 發(fā)表于 2017-5-9 20:44 因為對于這道題來說,如果按照實際測量次數(shù)來做的話,是有異常值的,但如果剔除相同值后,測量結果是沒有異常值的。所以我認為這是個問題。 |
本帖最后由 solarup 于 2017-5-9 21:42 編輯 羅曼 發(fā)表于 2017-5-8 09:34 哈哈哈,非常感謝您提供的信息,我發(fā)現(xiàn)確實教材里面的定義和Dixon原文定義是不同的。 我再多思考思考,嘿嘿,好玩 補充內容 (2017-5-9 23:12): 今晚我把Dixon的論文好好看了看,Dixon的論文中,是不存在有同值現(xiàn)象的 (x1....x2)嚴格遞增,但是從他的推論步驟來看,并無此限制,是正正的統(tǒng)計 補充內容 (2017-5-9 23:13): 用的就是觀測值,不是隨機變量。像我的寫法就是從隨機變量說,根本不考慮觀測值的估計問題。所以,我覺得保險起見,我暫時認為不要隨意減小n。 補充內容 (2017-5-9 23:13): 用的就是觀測值,不是隨機變量。像我的寫法就是從隨機變量說,根本不考慮觀測值的估計問題。所以,我覺得保險起見,我暫時認為不要隨意減小n。 |
羅曼 發(fā)表于 2017-5-8 09:34 非常抱歉,第一次是我看錯書了,我以為是教材,誰知道是大綱。因為我的這本書放在家里了,前兩天沒回家,所以沒有及時回復。現(xiàn)在我找到了這道題,現(xiàn)在給你答復。 大綱中確實存在你說的問題。 但是對有相同值的情景,再教材和國標中,均給出的是n還是觀測次數(shù),也就是大綱中的按照國標和教材應該是8,即使有兩個數(shù)相同。 這只是照本念經,其實我傾向于同值的按照一個去計算,原因嘛,和我上面寫的對n值選擇有關。不過我覺得那應該再查找資料核實,我去找資料去。 |
尖嘴猴腮 發(fā)表于 2017-5-8 22:15 你是不是看錯書了,是有一本課后題的答案,但我說的那本書,主編是黃耀文,副 主編是林景星,鄭黨兒,主審趙天川。你再看看。 |
尖嘴猴腮 發(fā)表于 2017-5-8 22:15 建議你找個典型的例題看看,結合題目記憶并理解傳播率公式,這樣可能效率高一些。咱們平時接觸的不確定度評定,我覺得還是挺“八股”的,基本是一個思路套公式。寫模型,算標準不確定度和靈敏系數(shù),判斷相關性,合成,根據(jù)模型或測量方法判斷是否需要計算有效自由度或者直接取k=2。先多找點例題看看吧 |
羅曼 發(fā)表于 2017-5-8 09:34 我的書怎么才246頁,我是不是買到假書了 |
solarup 發(fā)表于 2017-5-6 07:03 就是一遇到題就算不明白了,可能數(shù)學不好,對傳播率的公式理解的不到位吧 |
maple1314168 發(fā)表于 2017-5-8 09:40 呵呵,非常感謝!問這個問題時候就感覺這可能是經過嚴密復雜的推導計算來的,只是好奇,果然超綱了=。= |
本帖最后由 maple1314168 于 2017-5-8 09:45 編輯 吳下阿蒙 發(fā)表于 2017-5-2 17:26 狄克遜準則 當然是從 狄克遜的論文 推出來的。 狄克遜準則的論文一般認為是1950、1951的兩篇。 1、1950推出的論文《Analysis of Extreme Values》是講解準則的應用,這解釋為什么出現(xiàn)分段的原因(r10、r11、r12、r20、r21、r22)。因為各區(qū)間里的性能(performance)高。 2、1951推出的論文《Ratios Involving Extreme Values 》是講解臨界值是如何來的。這涉及高階積分!能在1950年計算出來實屬不易。 后來在樓主提及的標準GBT 4883-2008 將n提高到100,而且精確到四位小數(shù),使用的蒙特卡洛計算積分。當然這也是2006年,老外的事情了 。不知道狄克遜當年是不是也用這種方法。當時蒙特卡洛方法剛剛從軍事(Atom Bomb)走下來,不過看狄克遜的論文也是與海軍研究院有聯(lián)系的 (這在4883-2008的參考文獻上)。 |
無標題.png (54.44 KB, 下載次數(shù): 694)
《一級注冊計師資格考試大綱習題及案例詳解》這本書,第296頁,第三題的第3小問。你看看 |
solarup 發(fā)表于 2017-5-6 14:50 周一發(fā)給你,書我沒帶回來。 |
本帖最后由 solarup 于 2017-5-6 14:53 編輯 羅曼 發(fā)表于 2017-5-6 11:32 能告知是哪個案列么?我也看書了,抱歉沒看到這個 我看的是案例3-6和3-7,沒有出現(xiàn)這種問題呢。 |
solarup 發(fā)表于 2017-5-6 06:47 一級注冊計量師的大綱里面的案例分析題,我是按n=8次計算的,結果答案卻是按7次,所以我也不確定了。 |
尖嘴猴腮 發(fā)表于 2017-5-3 21:53 我不知道你說哪里有問題? 我覺得不確定度傳播率公式很好懂啊 就是各項靈敏度系數(shù)與不確定度的方和根 至于后面還有一個,我覺得協(xié)方差不就是相關聯(lián)帶來的方差嘛,你是兩個量的協(xié)方差,就要加兩次嘛,所以就是2倍的說。因為協(xié)方差也是兩個量的不確定度估計值乘積,所以就不要寫成方的形式了。 只是一點低劣的看法,不知可有探討之處? |
羅曼 發(fā)表于 2017-5-4 22:54 我知道的都是寫n為重復觀測次數(shù) 也就是n=8.不知道您是從何處得來的?還望指教。 |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22 08: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