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發布時間: 2017-2-8 16:01
正文摘要:規程中說:具有參考端自動補償功能的儀表,檢定時接線需要用到冰槽,而不具有參考端自動補償功能的儀表,則是直接連線的。這點很疑問,按道理說,具有參考端自動補償功能的儀表內部有測溫傳感器,已經把室溫時的電勢 ... |
本帖最后由 游牧邊緣 于 2017-3-13 20:35 編輯 tigerliu 發表于 2017-3-13 13:23 看你一樓發的第一張圖,標準電壓源連接到冰槽用的是銅導線,本身的寄生電勢也就零點幾微伏,和電壓源本身的誤差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忽略不計。另外實際使用中還沒見過配熱電偶用的二次儀表不帶溫度補償(有的話的確是不準,除非熱電偶放進冰槽再用銅導線連接二次儀表),不帶溫度補償的二次儀表都是配熱電阻用的,如PT100,Cu50,熱電阻的響應和傳感器端的溫度有關,是電阻值和溫度的對應關系,與和二次儀表連接端的室溫關系不大。 |
游牧邊緣 發表于 2017-3-13 20:24 規程既然給出了不帶溫度補償的二次儀表的接線圖,應該還是有這種儀表的,那如規程圖4這樣檢的話,標準電壓源應當是輸出對應于檢定點溫度的毫伏值了吧,比如測100℃,就輸出V(100),是沒有任何補償的,而被檢二次儀表的工作原理應當是直接轉換接收到的毫伏值,將其視作對應參考端為0℃的值,轉換成溫度值顯示,應該是這樣吧?那么在檢不帶溫度補償的二次儀表時如果用智能溫度校驗儀的話,應當將溫度補償功能關掉,或者將補償溫度設為0℃,對嗎? |
游牧邊緣 發表于 2017-3-14 20:24 明白了,謝謝您的解答^_^ |
五七一二 發表于 2017-4-6 23:29 但二次儀表實際使用的時候是直接接傳感器的,并沒有接冰點,那么就算檢定的時候因為接了冰瓶是合格的,但實際使用的時候反而是不合格,那么檢定的意義在哪里? 儀表本身的內部補償元件測溫不準確,就像您說的“兩者之間有很大差值,可能達到三四度,最大的我看到過達到六度”,這本來就應該是儀表自身固有誤差的一部分,為何檢定時要將它補償掉呢,這樣反而無法反應出儀表的實際誤差 |
接冰點是為了消除儀表本身的系統誤差,首先儀表的溫度補償是存在誤差的,其次有些儀表補償原件在內部,補償的是儀表內部的溫度,并不是補償的環境溫度,兩者之間有很大差值,可能達到三四度,最大的我看到過達到六度,其次就算接在儀表外部,其引腳也是在內部金屬導熱同樣有比較大誤差,所以要 接冰點,把這個系統誤差予以補償。 |
哈哈,謝謝大師, |
本帖最后由 游牧邊緣 于 2017-3-20 22:03 編輯 LLZ 發表于 2017-3-19 15:19 因為規程里也沒明確規定示值誤差用那種表示方法,GBT 13639內也只有兩種誤差表示 ![]() 所以我這邊都是參照規程下方數字式的其他誤差要求來 ![]() 另外對量程大于1000℃的數字溫控儀允差計算,只有切換差提到過減半計算。或者你和0.5級的自動平衡記錄儀搞混了。 ![]() 另外允差和最大誤差的表示都是需要修約的 ![]() 另外規程其實只要多翻翻,對照原始記錄把每個格子的數字怎么來的記住就行,和日常檢定多少關系不大。 像我平時也只是搞別的項目,搞溫控儀只是因為一個科室順帶。 |
還是這個嗎?這都有多少年了 |
應該更新了,這個規程還是上個世紀的 |
請把儀表改成系統,這樣就理解了! |
謝謝你大師,我還不明白,什么時候什么樣的表用第一個公式?什么時候用第二個公式?最好用實例講一下,這樣我可能好理解. 是不是最大允許誤差要加上一個分辯率?測量范圍為(0--300)℃,分辯率為1℃時則該表的最大允許誤差為:±4℃而不是:±3℃ ,若一臺數字溫控儀表測量范圍為(0--1100)℃,分辯率為1℃時,級別為1,0級時,則則該表的最大允許誤差是:±5.5℃,±7.5℃還是:±6℃:±7℃?謝謝,我溫度儀表檢測的少不太理解規程里講的內容,謝謝, |
LLZ 發表于 2017-3-18 11:39 應該是該表的最大允許誤差為:±4℃,各點誤差為:檢定點(℃) 誤差 (℃) 0 1 100 -2 200 2 300 1 ![]() ![]() 另外根據附表2,如果不是使用中檢定,其實檢定方法不大對。 ![]() |
不好意思,第一次發錯了,判斷這個, 一臺測量范圍為(0-300)℃,分辨率為1℃,級別為1.0級的數顯溫控儀,0℃時溫控儀顯示0℃;100℃顯示99℃;200顯示201℃;300℃顯示300℃.該溫控儀的最大允許誤差是多少?各點誤差是多少?是不是0℃時溫控儀顯示0℃,則需要再加1℃的分辨率? 該表下結論對嗎,該表的最大允許誤差為:±3℃,各點誤差為:檢定點(℃) 誤差 (℃) 0 1 100 -2 200 2 300 1 或者說不需要加分辯率直接是:該表的最大允許誤差為:±3℃,各點誤差為:檢定點(℃) 誤差 (℃) 0 0 100 -1 200 1 300 0 以上結果檢定哪個正確呢,請高手指教,謝謝, |
一臺測量范圍為(0-300)℃,分辨率為1℃,級別為1.0級的數顯溫控儀,0℃時溫控儀顯示0℃;100℃顯示99℃;200顯示201℃;300℃顯示300℃.該溫控儀的最大允許誤差是多少?各點誤差是多少?是不是0℃時溫控儀顯示0℃,則需要再加1℃的分辨率? 該表下結論對嗎,該表的最大允許誤差為:±4℃,各點誤差為:檢定點(℃) 誤差 (℃) 0 1 100 -2 200 2 300 1 或者說不需要加分辯率直接是:該表的最大允許誤差為:±4℃,各點誤差為:檢定點(℃) 誤差 (℃) 0 0 100 -1 200 1 300 0 以上結果檢定哪個正確呢,請高手指教,謝謝, |
tigerliu 發表于 2017-3-14 20:05 是的,另外有些二次儀表的接線處和校驗儀本身離得遠的話,也需要手動設置標準源的室溫補償。比如二次儀表掛在墻上,而標準源的室溫補償傳感器內置(如fluke 744)或者距離不夠的話,就需要測量二次儀表接線處的溫度再手動設置補償。 |
游牧邊緣 發表于 2017-3-12 19:56 謝謝您的解釋很詳細,我對這點有些疑問:“ 3. 而如果連接冰槽的話,那么冰槽到被檢二次儀表所連接的補償導線也會產生壓降,即標準器為直流電壓源,輸出V(A),補償導線產生壓降V(F),被檢二次儀表補償V(C),也是V(A)-V(F)+V(C),引入了補償導線和冰槽的誤差。”這里補償導線產生的壓降應該是大致與V(C)相當吧,但是冰瓶另一邊的標準器直流電壓源引出的連接線是否也是補償導線?它也是要接入冰瓶的,是否也會引入一個壓降V(F)? 另外,也就是說具備溫度自動補償的二次儀表內部有個測溫傳感器,來測量室溫,是嗎?那么不具備溫度自動補償的儀表,是什么樣的工作原理呢,是直接接收直流電壓源給出的信號V(A)轉換成溫度嗎?當我的標準器是智能溫度校驗儀時,校驗儀輸出的標準信號就是減去校驗儀的所測溫度D所對應的熱電勢,即V(A)-V(D),那么不具備溫度自動補償的儀表反而會顯示的不對咯?盼您解答 |
本帖最后由 游牧邊緣 于 2017-3-12 20:20 編輯 在實際使用中,熱電偶產生的熱電勢是測量端減去接線端的熱電勢,如測量A點,室溫為B,則產生的熱電勢為V(A)-V(B),而具備溫度自動補償的儀表則在連接熱電偶的時候加上內部補償所測溫度C所對應的熱電勢,即V(A)-V(B)+V(C)。 比如測量100℃ ,室溫20.2℃ ,被檢二次儀表補償為21.0℃,就是V(100)-V(20.2)+V(21.0)。二次儀表本身就有補償的誤差。 1.如果標準器是直流電壓源,直接輸出V(A),則二次儀表測量的值就是V(A)+V(C)這個所對應的溫度值,即V(100)+V(21.0)。 2. 而帶溫度補償的校驗儀輸出溫度信號的話,校驗儀輸出的標準信號就是減去校驗儀的所測溫度D所對應的熱電勢,即V(A)-V(D),而被檢二次儀表再補償上自己所測得溫度值,即V(A)-V(D)+V(C),比如標準器補償溫度為20.5℃ ,就是V(100)-V(20.5)+V(21.0),引入了校驗儀測溫的誤差,省去了補償導線和冰槽。 3. 而如果連接冰槽的話,那么冰槽到被檢二次儀表所連接的補償導線也會產生壓降,即標準器為直流電壓源,輸出V(A),補償導線產生壓降V(F),被檢二次儀表補償V(C),也是V(A)-V(F)+V(C),引入了補償導線和冰槽的誤差。 4.如果實際使用直流電壓源而沒有冰槽和補償導線的話,就用溫度計測量室溫E,控制直流電壓源輸出V(A)-V(E),比如我就用Fluke1552A數字溫度計(MPE:±0.05℃ ),測得室溫20.195℃ ,通過電腦控制Fluke 525B的DC OUT(-10~75)mV,則被檢表顯示V(100)-V(20.195)+V(21.0)。 |
定義法,參考熱電偶檢定規程,是在參考端為0時的熱電動勢 |
andrew521 發表于 2017-2-10 16:11 謝謝,就是說檢具有自動補償溫度功能的儀表需要接冰槽是因為現場溫度不穩定,如果穩定的話不接冰槽也影響不大; 而檢沒有溫度補償功能的儀表,標準器自身的溫度補償功能要關閉;若不可以關閉,為何要接入冰槽?保證二者所處溫度相同,標準器使用溫度補償不就可以了?我覺得這可能要看沒有溫度補償功能儀表的工作原理了。 所以我想問一下沒有溫度補償功能的儀表是什么樣的工作原理,就是默認接受到的熱電勢值是基于冷端為0℃,然后直接換算出溫度值嗎? |
具有自動補償溫度功能的儀表都是指的是內部所處在的環境溫度,環境溫度不可能固定,因此才需要進行溫度補償。 由熱電偶測溫原理可知,熱電勢的大小與熱電偶兩端的溫度有關。只有當熱電偶冷端溫度保持不變時,熱電勢才是被測溫度的單值函數。所以要準確地測量溫度,必須使其參考端溫度恒定,熱電偶冷端最好應保持0℃,一般固定在0℃,而在現場條件下使用的儀表則難以實現,因此必須對其參考端進行溫度補償修正,以確保溫度測量的準確性。工業上常用的各種熱電偶的溫度—熱電勢關系曲線(或數據)是在冷端溫度為0℃時得到的,與它配套的儀表也是依據這一關系進行刻度的。但在實際應用中,其冷端溫度往往高于0℃,且不穩定,隨環境溫度變化而改變,致使熱電偶產生的熱電勢偏小并隨之變化,因而造成測量誤差引入。 因此,標準器與被檢儀器都具有溫度補償功能的話,可以考慮不接冰槽(前提是檢定時,標準器與被檢儀器所在的環境溫度必須是穩定的,不能波動太大)。可以看下熱電偶的定律中的中間溫度導體定律。 檢定沒有溫度補償功能的儀表時,需要考慮標準器自身的溫度補償功能是否可以關閉,若不可以,則應接入冰點槽消除標準器自身的溫度補償。 |
andrew521 發表于 2017-2-10 14:22 謝謝您的解答,請問具有自動補償功能的儀表內部環境溫度是內置傳感器實測的值還是固定的值啊? 還有就是現在我們都使用具有溫度補償功能的校驗儀,檢具有溫度補償功能的二次儀表,是否就不需要接冰槽了?而用這種校驗儀檢沒有補償功能的二次儀表,應該怎么樣接呢? |
通俗的來說,具有參考端自動補償的儀表,也就是說本身內部已經有一個環境溫度值了,而標準器采用的是直流電位計等不具有補償功能的電信號設備,為了消除被檢儀器所自帶的內部環境溫度值,所以要檢定時應接線時接入冰點槽。 |
tigerliu 發表于 2017-2-9 12:40 請參考一下熱電偶檢定規程。 |
hblgs2004 發表于 2017-2-8 16:51 您好,謝謝您的回復。具有自動補償功能的儀表應當是有內置測溫傳感器,能夠測出實時的環境溫度并進行補償的啊,怎么會“人為的把參考端值固定為0”呢?我認為反而不具有自動補償功能的儀表應該是人為的把參考端值固定為0,所以才需要冰槽的吧 |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22 07: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