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萬工顯配套的專用測刀。由上而下依次是直刃測刀、斜刃測刀,測刀專用墊鐵。測刀刀面上有與刀刃相互平行的刻線,二者間距有兩種,0.3mm和0.9mm。 |
測量刀厚度5(+0.004)mm。加墊鐵厚度之后測量刀上表面應與頂尖軸心在同一平面上。測量刀分左刃和右刃,分別用來瞄準螺紋牙型的左側和右側。軸切法測量螺紋,為減小測量誤差,應計算螺紋升角(參照JJF1345-2012)。在使用此方法之前,墊鐵高度與頂尖軸心位置、測量刀刀刃與刻線之間距離都應按JJG56-2000檢定合格。 使用測量刀以軸切法測量螺紋單一中徑、螺距、牙型角的時候要使用3倍物鏡,測角目鏡。換好鏡頭后用對焦棒對焦,然后固定焦距(此時,保證焦距在頂尖軸心上)。測量時,為避免螺紋升角的影響,應將立柱擺動一定角度。對刀時,為避免刀刃磨損,應采用擺動對刀。 |
萬工顯的附件,測量螺紋用的測量刀 |
只是感覺像量塊,我們長度室沒有這個 |
我只想說測螺紋時: 對刀只允許以擺動的方式,不允許平行推進 對刀只允許以擺動的方式,不允許平行推進 對刀只允許以擺動的方式,不允許平行推進( 重要話的要說三遍) 還有定期用標準圓柱體或量塊檢查測量刀刃口磨損量量。 |
一堆老同志,厲害 |
測量刀刃口與被測表面是否良好接觸很容易觀察出來,但測量刀刻線清晰問題的確值得注意,因為照射刻線的光線被測量刀實體阻擋,所以需要“反射照明系統”照射,過去的萬工顯有個裝有四個小燈泡的反射照明附件,現在也有使用半反射透鏡的,在保證光線可以透射的基礎上仍可反射一部分光線將測量刀的刻線照射清晰。 測量刀的刃口是極易磨損的,因此與被測面的接觸切忌像切肉那樣來回拉動。 測量刀使用后應用長絲棉球沾航空汽油輕輕擦拭。汽油極易揮發,揮發后不必涂防銹油,直接放入干燥皿中存放以備下次使用即可。因為防銹油的反復涂抹和清洗將使測量刀刻線受損,不利于測量刀的使用壽命。 |
對于萬能工具顯微鏡的附件測量刀的事情,大家已經談的比較詳細了。本人根據自己工作中的體會及相關培訓資料補充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1、很多量友談到使用測量刀時,要使用萬工顯的3倍物鏡,這是正確的,但是要注意在3倍物鏡上再加上一個萬工顯的附件——半鍍膜的透鏡,只有這樣,測量刀刃口的對刀以及刻線才會非常清晰,不加這個半鍍膜透鏡附件,目鏡中的對刀以及刻線成像質量不夠清晰,很多人往往忽略這一點。(國產萬工顯估計也應該有這個附件,我們使用的蔡司萬工顯就有這個附件,上個世紀80年代某計量技術學習班就特別強調了這件事情。) 2、測量刀在使用中要與被測件接觸,此時一定要小心,并適當用力,免得碰壞測量刀刃口,畢竟測量刀刃口是非常嬌貴的; 3、測量刀及專用墊鐵使用結束后,一定要使用120#溶劑汽油清洗干凈,涂防銹油后裝盒。特別注意的是測量刀清洗后一定不要使用綢、棉布去擦,以免長期以往造成刻線受損,無法使用。可待表面汽油自行揮發晾干后涂油裝盒。 |
萬工顯的附件,測量刀啊,沒啥奇怪的(⊙o⊙)哦。 |
樓上正解, 雙像目鏡 也是要和 3×物鏡 配套使用,測小孔位置度,非常方便 |
萬工顯附件,為解決光隙無法準確對線的問題,不僅限于螺紋,使用時要求用3×物鏡,通過瞄準0.3mm或者0.9mm線來達到更準確對線 |
我們學校有這玩意,螺紋測量刀 |
zfc8026 發表于 2015-2-13 17:05 用調焦棒對好焦距后,調好光圈,裝測量刀,方法和測量錐度差不多,瞄準對準測量刀的刻線進行讀數 |
洪立祥 發表于 2015-2-11 12:42 請教在測量螺紋時怎么使用,沒用過。只用來測量錐度塞規。 |
我經常用到,萬工顯的附件,圓柱曲面測量刀,我們主要用來測量錐度塞規。 引用“由上而下依次是直刃測刀、斜刃測刀,測刀專用墊鐵。測刀刀面上有與刀刃相互平行的刻線,二者間距有兩種,0.3mm和0.9mm。” |
同意樓上的,呵呵 |
有個好師傅帶很幸運,做好接班人! |
肯定是萬工顯的測量刀,我用過 |
八一八 發表于 2015-2-12 19:36 八版主,今年是我工作第四個年頭。只不過幸運,我入門就有一個比較精于幾何量的師父,也正好有使用萬工顯測量錐螺紋的經歷。略懂皮毛,還望多多指教。 |
大俠 發表于 2015-2-12 08:32 八樓很強 估計有點年歲了 |
不認識哦!等答案。 |
呵呵,前些時候整理東西的時候也看見這樣幾組,幾個人猜半天也不知道是什么設備的配件,今天正好學習下。 |
最上面那個好像車刀 |
圍觀, 見過。 測長儀,工顯上見過。 沒用過 |
用光隙高精度測量時用得著 |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22 19: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