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1的尺寸目前看來只有影像測量比較好 因為尺寸太小 點補好取。推薦萬工顯和影像測量儀(能滿足這個精度的影像設備還是很多的 我就不推薦了) 還有兩個尺寸圖上沒有標具體的基準 好像三兩個銷子有個位置關系,和其余的獨立。 在三坐標上應該可以完成測量,測頭的選擇應該要選大點的 可以打到上下兩部分,任意銷子可以作為基準,不影響結果。 |
本帖最后由 五七一二 于 2010-3-8 19:32 編輯 感覺圖紙尺寸標記錯誤,怎么算都不對。小的中心距是18.8,大的中心距是18.1,可見插銷兩個臺階不是同心的。是偏心的。再有西方國家采用的機械制圖和我們國家的標準有一定的差異,我們國家是人——物——再投影到圖,西方是物——人——圖,因為觀察位置不一樣所以繪圖出來圖紙會有一定差別。 |
只能怪我們看圖不習慣,呵呵。 例如一個錐度很小的軸,怎么標注的啊?不就是標注大端直徑,小端直徑和長度嗎?這里的標注已經給出了兩個插銷的上端距離(相當于大端直徑)、下端距離(相當于小端直徑)和插銷長度(相當于錐度的長度),所以說,圖紙沒有錯,錯的是我們自己沒有仔細分析圖紙要求。 |
感覺圖紙有問題,根據尺寸計算確實是斜的,卻不標示出傾斜角度 |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0-3-3 22:10 編輯 用投影式、顯微鏡式或照相式等非接觸式儀器測量也是可以的。以量規體工作面(安裝插銷的表面)為基準找正,使與儀器的一個運動方向平行,在另一個運動方向讀取測量尺寸,經過計算與28樓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即可。在插銷中部應墊一個支撐條,支撐條厚度應保證插銷軸心線與儀器工作臺平行。 |
圖紙沒有錯,這是一個檢查插座兩孔間距的專用量規。 量規的兩個插銷由Φ3.5和Φ4.0的兩個同心圓柱組成,安裝在量規體上,兩個插銷在量規體表面的中心距為15.3+3.5=18.8,懸空的頂端中心距為14.1+4.0=18.1,因此,兩個插銷安裝呈內八字形,內外中心距相差18.8-18.1=0.7。 建議的檢驗方法: 1用千分尺測量插銷直徑Φ3.5和Φ4.0,控制在圖紙要求以內,并記下實際尺寸。 2用量塊組拼14.10和14.11檢查兩插銷懸空端距離,14.10通過,14.11不通過。 3兩個插銷在量規體表面距離仿照2,并借助于量塊附件(刀口形卡子)測量。 4拼組量塊組尺寸時應考慮插銷兩個直徑的實際尺寸帶來的修正值。 |
看圖確實看不出來是斜的啊,難不成我的制圖白學了 |
本帖最后由 daojianxiu 于 2010-3-2 00:21 編輯 如果是生產企業或者是大批量檢測,對于10.1,14.1,15.3,19.5這幾個尺寸為什么不考慮做相應的極限規呢?做好相應的極限規,一插一比對就可以了,當然只能判斷合格無法出具數據。 |
回復 10# zltjc 用萬工顯做應該是沒問題的 |
用工具顯微鏡或二次元就可以測量了,精度可以保證啦 |
隨便想個什么辦法,固定住,保持位置大致水平,要么干脆用橡皮泥粘在V形塊上。然后用影像儀器來測,有些尺寸卡尺都可以測的。 我這插頭就是影像儀上的,不能演示給你看測的效果了,抱歉。 |
本帖最后由 yzjl3420646 于 2010-2-26 08:26 編輯 ![]() 樓主是不是根據兩個銷體內距差得出結論,兩銷不平行的?樓主請仔細看上圖,這是根據你的圖紙放大切出來的,15.3±0.01的尺寸是銷體上半段的內距,而14.1±0.01是銷體下半段的內距。銷體的上半段的直徑和下半段的直徑是不相同的,15.3和14.1的差只是說明上半段的直徑與下半段直徑之差為15.3.-14.1=1.2mm,因此上半段直徑應為2.8mm。而且有學過制圖的都應該清楚,圓心是很重要的加工基準,是必須標出來的,下視圖根本就兩個圓心,這說明設計者設計的時候就是將其設計為兩平行圓柱體 |
從圖中未發現插銷是斜,但是圖中所有數據在萬能工具顯微鏡上均可測出! |
樓主確認銷是斜的么,請注意看下視圖,兩銷明顯是同心圓結構,因為沒有第二個圓心,這怎么能判定是斜的呢 |
量測這種尺寸有相關的量測治具,可以向安規稽核員咨詢的。 |
用影像測量儀,也不用找正,很方便,精確能達到3+L/100 |
用比較好的影像測量設備,投射光看到黑白輪廓的圖像再測量 |
我用過多臺投影,能達到這個精度的比較少,雖然小數點后面有四位數,那是靠不住的。 工顯是肯定的可以。 問題在于銷是斜的,而尺寸公差又太小,具體最哪個點,如何取點就成了關鍵問題了。 |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22 18: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