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標題: 數據處理時修約疑問 [打印本頁]
作者: 徐鼎皓 時間: 2019-12-19 08:33
標題: 數據處理時修約疑問
在數據處理時的問題,望大家給予見解:
校準干燥箱,儀器設備分辨力1℃,校準點105℃ ,實際測量平均值105.193,評出來測量不確定度0.7℃,在數據處理時溫度偏差應該給-0.2,還是-0.19?還是該將不確定和最佳估計值都修約到與儀器分辨力一致?
因為二級書中有一句話:數據處理時,測量結果的(最佳估計值)末尾一般與不確定度的末數對齊。。。但是咨詢過幾個人,沒有明確答案,還望各位大神賜教
作者: Liauo 時間: 2019-12-19 10:14
一般跟標準器示值相對應
作者: 237358527 時間: 2019-12-19 11: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zxp1412 時間: 2019-12-19 14:31
儀器的分辨力為1℃,那校準點105℃的測量結果是y=105.2℃ ,U=0.7℃(k=2)
作者: 沙漠王子ban 時間: 2019-12-20 15:22
測量不確定度不夠準確 應該指明是擴展不確定度 校準點105℃的測量結果是y=105.2℃ ,U=0.7℃(k=2) 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與擴展不確定度末位對齊 所以你的示值誤差為-0.2
作者: wy0971 時間: 2019-12-27 10:46
題主題目中表述的“溫度偏差”是否正確呢?偏差與誤差概念不同,結果也是不同的。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19-12-29 07:58
測量不確定度不夠準確 應該指明是擴展不確定度 校準點105℃的測量結果是y=105.2℃ ,U=0.7℃(k=2) 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與擴展不確定度末位對齊 所以你的示值誤差為-0.2。
——————————————————————————————————
的確,大家能接受的校準結果是校準點105℃(并理解為示值也是105℃)的測量結果是y=105.2℃ ,U=0.7℃(k=2)。
但是這還有一個問題:根據該結果看此情況下的示值誤差為-0.2℃,但實際上對于該分辨力1℃的干燥箱溫控儀表,對于105.4℃至104.6℃都顯示為105℃,那么此情況下的示值誤差為-0.2℃有意義嗎;是否應給出y=105℃ ,U=1℃(k=2) 。
作者: 沙漠王子ban 時間: 2019-12-30 11:18
他們干燥箱有使用要求是在一定的范圍內,看到你給他的結果就不用調整了,直接設定105攝氏度就行。你的結果在小數點一位說明你的標準器大大優于被校儀器 ,沒問題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19-12-30 15:26
應該說樓主徐鼎皓給出的U=0.7℃(k=2)應該是不對的。我也做過該項目,其標準器一般是用工業A級鉑熱電阻,
其最大允許誤差±(0.15+0.002?t?)℃,在校準干燥箱,儀器設備分辨力1℃,校準點105℃時,就算其它所有的不確定度
分量不考慮,僅考量傳誤差引入不確定分量和被校準儀器分辨力1℃引入不確定度分量,亦U=0.8℃(k=2),與U=1.0
(或1)℃(k=2)相差無幾。所以我認為對于該分辨力1℃的干燥箱溫控儀表,是否應給出y=105℃ ,U=1℃(k=2) 更合理。
量傳引入不確定度評定:
±(0.15+0.002?t?)℃=±(0.15+0.002?105?)℃=0.36℃,
按均勻分布考慮,該標準不確定度0.36℃//√3=0.21℃;
分辨力1℃引入不確定度評定:
0.29?=0.29℃;
最小合成不確定度:
(√ 0.21X0.21+0.29X0.29)℃=0.36℃;
最小擴展不確定度:
U=0.8℃(k=2)。
作者: 路云 時間: 2019-12-30 17:36
你這么算豈不是這臺被校對象的示值誤差等于零啦,可能嗎?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19-12-30 22:18
已知條件是:干燥箱的“儀器設備分辨力1℃,校準點105℃ ,實際測量平均值105.193,評出來擴展測量不確定度0.7℃”。根據“測量結果的(最佳估計值)末尾一般與不確定度的末數對齊”的原則,答案應該是在數據處理時溫度偏差應給-0.2℃。
因為干燥箱的儀器設備分辨力為1℃,單次測得值作為測量結果時,測量結果只能修約到整數位。但本題是以多次測量的“平均值”為測量結果,比單次測量的測得值應多保留一位數,即應保留到小數點后一位,測量結果應該是105.2℃,其測量不確定度應與它的末位數對齊,所以U=0.7℃,在數據處理時溫度偏差應給-0.2℃,是合理的。
劉彥剛量友對不確定的評定的結果為U=0.8℃,k=2,也是正確的。因為0.36×2=0.72,按行業修約的潛規則,修約時末位數大于3應該進位,小于3可以舍去,0.72可以修約為0.7,但為了確保測量工程的安全性,修約時尾數也可以全部上收(進位),0.72修約為0.8無可非議。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劉彥剛量友提到了“我認為對于該分辨力1℃的干燥箱溫控儀表,是否應給出y=105℃ ,U=1℃(k=2) 更合理”,這個觀點非常重要。他在9樓對合成標準不確定的評定結果是 (√(0.21X0.21+0.29X0.29)℃=0.36℃,要注意這個合成標準不確定度0.36℃是“單次測量結果”的,單次測量結果末位數只能在個數位。這是因為設備分辨力是1℃,末位數跳一個字只能讀得整數的個數位1℃,不可能讀到小數點后的數字,所以不確定度評定結果的末位數也就只能修約到個數位,修約后的擴展不確定度也就只能是個數位了。若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則應該多保留一位(修約到小數點后一位),但,此時的合成標準不確定度0.36℃就應該再除以測量次數n的平方根,合成標準不確定度會隨重復測量的次數(n≥2)增加而減小,一定會小于0.26℃了,擴展不確定度就將≤0.5℃,即題目給出的0.7℃就擬似有問題了。
有人提出“這么算豈不是這臺被校對象的示值誤差等于零啦,可能嗎?”,對劉彥剛量友的觀點表示懷疑。我的回答是斬釘截鐵的,測量結果的誤差為0,其測量不確定度卻遠大于0的情況“太可能了”。例如某高度尺寸用鋼直尺測得結果為25.0mm,用千分尺測得結果為25.000mm,可認為25.000是25.0的“參考值”(或約定真值),鋼直尺測得結果25.0mm的測量誤差就是0.000mm,但用鋼直尺測量高度的擴展不確定度肯定大于0.1mm。又如計量基準復現的值是該種量值的“定義值”,“符合定義的值”約定為該種量值的“真值”,“真值”的誤差值約定為0,但計量基準復現的量值的測量不確定度一定不會為0。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19-12-31 01:32
為什么不可能?示值誤差等于0℃,對于我們計量人一看就應該明白,不是沒有誤差,而是其誤差有可能是-0.6℃至0.5℃。
作者: 沙漠王子ban 時間: 2019-12-31 16:36
有道理 主要是分辨力引入的分量太大 可以保留整數 尊重試驗者的意見吧 都沒錯 符合這臺設備的使用要求就行
作者: 路云 時間: 2019-12-31 20:45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19-12-31 21:03 編輯
你這是誤差的不確定范圍,是一個離散性指標,根本不是偏移性指標,哪里能稱其為“誤差”呢?你給出這樣的誤差,讓人家怎么去修正?
樓主給出的信息是:誤差中心(系統誤差的估計值)在-0.2℃,而不是在0℃。誤差的不確定范圍是-0.9℃~+0.5℃,而不是-0.6℃~+0.5℃(可能是你的筆誤,應該是-0.5℃~+0.4℃)。你這不是“誤差”的概念,而是“鑒別閾”的概念。
實際上這個范圍表征的是隨機效應的影響,是不可能用修正的手段來消除的。
建議您去好好看看JJG539-2016《數字指示秤檢定規程》第7.5.5條“化整誤差的消除”,以及第7.5.7.4條~第7.5.7.6條。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1 00:00
“都沒錯”,你真的是老好人,和浠泥哦!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1 00:13
“你這是誤差的不確定范圍,是一個離散性指標,根本不是偏移性指標,哪里能稱其為“誤差”呢?你給出這樣的誤差,讓人家怎么去修正?
樓主給出的信息是:誤差中心(系統誤差的估計值)在-0.2℃,而不是在0℃。誤差的不確定范圍是-0.9℃~+0.5℃,而不是-0.6℃~+0.5℃(可能是你的筆誤,應該是-0.5℃~+0.4℃)。你這不是“誤差”的概念,而是“鑒別閾”的概念。
實際上這個范圍表征的是隨機效應的影響,是不可能用修正的手段來消除的。
建議您去好好看看JJG539-2016《數字指示秤檢定規程》第7.5.5條“化整誤差的消除”,以及第7.5.7.4條~第7.5.7.6條。”
~~~~~~~~~~~~~~~~~~~~~~~~~~~~~~~~~~~~~~~~~~~~~~~~~~~~~~~~~~~~~~~~~
你說的沒錯,在這的確是“鑒別閾”問題。對于給出誤差為0℃,并不是沒有誤差,而是誤差可能是-0.6℃~+0.5℃,我是據奇進,偶不進,畫了修約間距數軸后給出的。能否請劉兄幫我再認真審核一下?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1 00:19
關于“JJG539-2016《數字指示秤檢定規程》第7.5.5條“化整誤差的消除””,雖然我沒做過衡器,但畢竟在計量所工作二十多年,沒聽過老虎叫,也聽過老虎哼。我聽說過要用到感量砝碼的,是嗎?
作者: 路云 時間: 2020-1-1 18:55
1、儀器示值誤差的估計值是一個確定的值,而不是一個范圍。
2、數字儀器的示值或人員讀數(包括模擬儀器的讀數),不存在奇進偶不進的修約規則。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2 03:23
1、儀器示值誤差的估計值是一個確定的值,而不是一個范圍。
只是因為儀器示值誤差的估計值不可能是無限位數的數,一定是經過了規定修約間距的被修約后的值,所以蕰藏了其修約間距,從某種意義上就相當于給出的是一個范圍了。
2、數字儀器的示值或人員讀數(包括模擬儀器的讀數),不存在奇進偶不進的修約規則。
我說的是數字儀器的示值的跳變規則,應該是根據修約規則,大于半個單位進,小于半個單位不進,正好為半個單位,則奇進偶不進。
作者: 路云 時間: 2020-1-2 19:47
1、您的意思是不是如果某班每位學生的成績,都以整數形式打分,是不是班平均分也必須修約到整數位?似乎沒有道理。
2、您說的這還是“鑒別閾”的問題。儀器指示的,僅僅是化整后的表象示值,并不是說化整前的示值就不存在了。儀器最終示值誤差的修約,也不是按照儀器分度值來修約,而是根據“檢定/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的末位來進行修約。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3 02:15
1、您的意思是不是如果某班每位學生的成績,都以整數形式打分,是不是班平均分也必須修約到整數位?似乎沒有道理。
2、您說的這還是“鑒別閾”的問題。儀器指示的,僅僅是化整后的表象示值,并不是說化整前的示值就不存在了。儀器最終示值誤差的修約,也不是按照儀器分度值來修約,而是根據“檢定/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的末位來進行修約。
你給出的該例子:“某班每位學生的成績,都以整數形式打分,是不是班平均分也必須修約到整數位”與我們前面討論的問題不對應,對應的是:該干燥箱在某實際干燥過程中,出現過的示值為105、106、105,則平均干燥溫度為105.3的情況(聲明:示值記錄有點簡單,但僅為說明問題哦!)。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3 02:18
本帖最后由 劉彥剛 于 2020-1-3 02:20 編輯
應該肯定的是:
你說的 “您說的這還是“鑒別閾”的問題。儀器指示的,僅僅是化整后的表象示值,并不是說化整前的示值就不存在了。儀器最終示值誤差的修約,也不是按照儀器分度值來修約,而是根據“檢定/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的末位來進行修約。”是沒錯的。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20-1-3 21:42
“您說的這還是‘鑒別閾’的問題。儀器指示的,僅僅是化整后的表象示值,并不是說化整前的示值就不存在了。儀器最終示值誤差的修約,也不是按照儀器分度值來修約,而是根據‘檢定/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的末位來進行修約。”
答:被測量的(真)值客觀存在,這個客觀的值小數部分很可能是無限位。但“儀器指示的”值一定會受“分辨力”的約束。對數字式儀器,其“顯示裝置的分辨力”就是末位數跳一個字代表的被測量值,“儀器指示的”值其實就是儀器自動“修約”了的被測量值,末位數不可能比其顯示裝置的分辨力還小。因此,盡管被測量的值末位數無限延伸情況客觀存在著,但示值就是儀器的指示值,所謂儀器“化整前的示值”根本就不存在。
對數字式儀器而言,“儀器最終示值誤差的修約”最多只能與其“顯示裝置的分辨力”末位數對齊。對模擬式儀器而言,“儀器最終示值誤差的修約”與人們對分度值的估讀能力有關,肉眼最多只能估讀到“分度值”的1/10,修約時最多只能比其“分度值”多保留一位數。以“平均值”為測量結果的修約,當然可以,也應該比顯示裝置的分辨力或分度值多保留一位小數。數據修約中,對“儀器指示的”測量結果修約保留過多的小數位,是一種“假賬真算”,看似“認真”,實際沒任何價值。
關于“鑒別閾”,請不要與“分辨力”相混淆。定義中的形容詞一個使用了“最大”,另一個使用的是“最小”,一個是受“噪音”、“摩擦”、被測量變化或如何施加的影響,另一個是在設計時就確定的,完全不受影響。與“儀器指示的”值末位數長短有關的,應該是“分辨力”不是“鑒別閾”。
至于“儀器最終示值誤差的修約,不是按照儀器分度值來修約,而是根據‘檢定/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的末位來進行修約”,其實,“儀器最終示值誤差的修約”肯定與“儀器分度值”密切相關,分度值只有0.1mm,儀器最終示值誤差修約到0.001mm只能是騙人的把戲而已。但“根據‘檢定/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的末位來進行修約”的說法有一定道理。JJF1059.1就明確規定測量結果的末位數與其測量不確定度末位數對齊,這種“對齊”是相互的,這是因為歸根到底都與儀器的“分辨力”或“分度值”有關。“分辨力”或“分度值”的末位數為小數點后1位,不確定度評定結果就不可能達到小數點后3位,“儀器指示的”測量結果最終值同樣也不可能達到小數點后3位,否則就可以判定為“假賬真算”。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4 03:38
謝謝你對我的理解哦!
其實在之前的討論過程中,讓我收獲很大,在討中使我對該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直至昨天我才真正認清楚該問題的實質——數字式儀表的給出的示值,表面上看是一固定的值。實際上很可能是在其分辨力內,一直在變化的量之值。或許說數字式儀表的給出的示值,代表著一個量值區間。以我們該實例來說,分辨力為1攝氏度的該干燥箱上的儀表,示值給出105攝氏度時,代表著104.6攝氏度至105.4攝氏度這么一個區間的量之值。在這樣的情況下,給出什么示值誤差-0.2攝氏度,修正值0.2攝氏度,真的沒意義哦!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20-1-4 03:51
是的,你說的非常對。因為儀器儀表有了設計給定的“分辨力”,也就規定了儀器顯示值的一個區間寬度,同時對其顯示值的(修約)末位數做出了限制,分辨力為1攝氏度的干燥箱上的儀表,示值給出105攝氏度時,代表著104.6攝氏度至105.4攝氏度這么一個區間的量之值,同時其顯示的測得值也只能讀到整數位。在這樣的情況下,給出什么示值誤差-0.2攝氏度,修正值0.2攝氏度,即讀數值修約到小數點后一位的假賬真算,真的沒意義!
作者: 路云 時間: 2020-1-4 10:46
以我們該實例來說,分辨力為1攝氏度的該干燥箱上的儀表,示值給出105攝氏度時,代表著104.6攝氏度至105.4攝氏度這么一個區間的量之值。在這樣的情況下,給出什么示值誤差-0.2攝氏度,修正值0.2攝氏度,真的沒意義哦!
您所說的104.6℃~105.4℃,僅僅是顯示示值的不確定區間(區間的中心位于105.0℃),而不是實際溫度的不確定區間。對于實際誤差為-0.2℃的干燥箱來說,實際溫度應該是105.2℃,實際溫度的不確定區間應該是104.8℃~105.6℃(實際溫度的不確定區間中心位于105.2℃)。那你此時的溫度修正值到底是0℃還是+1℃呢?得不到更加準確可靠的實際誤差值,校準還有何意義?那還需要用準確度和分辨力更高的計量標準來校準嗎?等精度的比對足矣。
作者: 路云 時間: 2020-1-4 11:39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0-1-4 11:45 編輯
因此,盡管被測量的值末位數無限延伸情況客觀存在著,但示值就是儀器的指示值,所謂儀器“化整前的示值”根本就不存在。
23樓某人說此番話自相矛盾。前半句說“客觀存在”,后半句就說“根本不存在”,純粹就是胡說八道。以下是JJG539-2016《數字指示秤檢定規程》的表述:
a.png (92.29 KB, 下載次數: 490)
下載附件
2020-1-4 10:56 上傳
b.png (263.52 KB, 下載次數: 532)
下載附件
2020-1-4 10:56 上傳
“化整前的示值P”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呀?你看不到就代表不存在是不是?那真值也測不到,是不是也不存在呀?看不到,不可以用盡可能準確可靠的方法來進行定量的檢測與評估嗎?
關于“鑒別閾”,請不要與“分辨力”相混淆。定義中的形容詞一個使用了“最大”,另一個使用的是“最小”,一個是受“噪音”、“摩擦”、被測量變化或如何施加的影響,另一個是在設計時就確定的,完全不受影響。與“儀器指示的”值末位數長短有關的,應該是“分辨力”不是“鑒別閾”。
又是一處自拍腦袋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的胡說八道。看看術語定義原文是怎么說的吧:
c.png (232.07 KB, 下載次數: 487)
下載附件
2020-1-4 11:16 上傳
d.png (271.06 KB, 下載次數: 548)
下載附件
2020-1-4 11:16 上傳
到底受不受“噪音”、“摩擦”的影響啊?“最大”與“最小”完全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表述的,前者是站在不可察覺到變化的角度而言,后者是站在可察覺到變化的角度而言,實際兩者表征的都是同一個量值。當察覺到變化的瞬間,得到的量值就是不可察覺到變化的“最大值”,同時也是可察覺到變化的“最小值”。就如同人們稱“垂直度”一樣,也有人將該參量稱其為“不垂直度”這有何區別嗎?自己不懂,卻要裝懂。
至于“儀器最終示值誤差的修約,不是按照儀器分度值來修約,而是根據‘檢定/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的末位來進行修約”,其實,“儀器最終示值誤差的修約”肯定與“儀器分度值”密切相關,分度值只有0.1mm,儀器最終示值誤差修約到0.001mm只能是騙人的把戲而已。但“根據‘檢定/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的末位來進行修約”的說法有一定道理。JJF1059.1就明確規定測量結果的末位數與其測量不確定度末位數對齊,這種“對齊”是相互的,這是因為歸根到底都與儀器的“分辨力”或“分度值”有關。“分辨力”或“分度值”的末位數為小數點后1位,不確定度評定結果就不可能達到小數點后3位,“儀器指示的”測量結果最終值同樣也不可能達到小數點后3位,否則就可以判定為“假賬真算”。
這不是廢話嗎。分度值只有0.1mm,最終擴展不確定度的首位能評到小數點后第3位去嗎?JJF1059.1所規定的修約方向就是測量結果的末位向不確定度末位對齊,到了規某人嘴里就成了“相互的”,“分辨力”或“分度值”的末位數為小數點后1位,不確定度評定結果就不可能達到小數點后3位。誰跟你扯到后3位啦?你怎么不說后兩位呀?后兩位難道也不可能嗎?從頭到尾都在鼓搗別人“真賬假算”。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4 12:28
我認為此時的修正值只能是0℃。如果說105℃時,標準示值為106.2℃,則修正值為1℃。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20-1-4 14:29
27樓說:因此,盡管被測量的值末位數無限延伸情況客觀存在著,但示值就是儀器的指示值,所謂儀器“化整前的示值”根本就不存在。23樓某人說此番話自相矛盾。前半句說“客觀存在”,后半句就說“根本不存在”,純粹就是胡說八道。
答:技術討論中可以發表任何不同觀點,但隨隨便便地罵人卻只能反映罵街者的低劣道德品質,于技術討論有害無益。
GUM說“真值”的“真”字可以省略,我說的“客觀存在”是被測量的(真)值。“真值”很可能是個無限循環或無限不循環小數,但測得值是通過儀器顯示或讀出的,其末位數受測量儀器“分辨力”或“分度值”的制約只能是“有限的”,尾數位數“無限的”測得值“根本不存在”。尾數位數無限的“真值”“客觀存在”與尾數位數無限的儀器顯示的“測得值”“根本不存在”,相互并不“自相矛盾”,更不是你所罵的“胡說八道”。
作者: 路云 時間: 2020-1-4 14:49
那還用得著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作為最終測量結果嗎?JJG539-2016第7.5.5條和第7.5.11.3條和第7.5.11.4條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你搞清楚了沒有?到底這樣檢測到的實際誤差時“假戲”還是“真戲”?到底報出實際誤差是“假戲真做”還是“真戲真做”?報出實際誤差等于0或-1是“假戲真做”還是“真戲假做”?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20-1-4 15:20
27樓復制粘貼了JJF1001的7.14和7.16,這種精神值得鼓勵,但其目的是為了混淆兩個術語就屬于用心不良了。我們不得不承認,此人混淆概念的手法的確非常高明,呵呵。27樓說,“最大”也好,“最小”也罷,只不過“完全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表述的”,“實際兩者表征的都是同一個量值”是最為典型的概念混淆用語,也是他所表達的真實目的。如果,“分辨力”與“鑒別閾”真的如他所說都是表征“同一個量值”,豈非我們的計量界術語專家真的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干,專門對同一個東西制造多個術語忽悠大家,大家越云里霧里,就越顯示其知識淵博高深了?在前面我就善意地提醒過此人,之所以定義“分辨力”和“鑒別閾”兩個術語,是因為它們本質上根本就不是“同一個值”。它們的區別我再提醒他一次,關鍵在于:
“分辨力”由設計者規定和提出,同一型號規格的每個測量儀器的“分辨力”都相同,在制造前就已被設計者確定。所謂分辨力受“噪音”、“摩擦”、被測量變化或如何施加的影響,是設計階段必須考慮的,這些要素在使用階段的影響已包含在“分辨力”之內,不再考慮。末位數跳一個字代表的量值是固定不變的,“分辨力”不能通過調修加以改變。即便某些儀器使用中分辨力或分度值可能會發生變化,也不能調修,只能根據實際情況更改分辨力或分度值的大小,更改標識內容(例如水平儀等)。
“鑒別閾”受“噪音”、“摩擦”、被測量變化或如何施加的影響,是使用階段需考慮的要素,是在設計者已確定了“分辨力”的前提條件下,考慮這些要素帶來的影響。因此“鑒別閾”對同一型號規格的不同儀器個體,很可能完全不同,具體大小需要通過檢定或校準獲得。“鑒別閾”達不到要求的儀器個體,需要“調修”,也完全可以通過調修達到要求。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20-1-4 15:51
27樓的最后一個問題(最后一個自然段),既然此人已經承認劉彥剛量友關于儀器的讀數值末位數的小數點后位數不可能過多“這不是廢話嗎”,那就還有點自知之明,我就不想多說了。但“分度值只有0.1mm,最終擴展不確定度的首位能評到小數點后第3位去嗎?”仍然是可笑的。我們討論的是“修約”問題,修約的對象落實在“末位數”,在這里沒有人談及“首位”,JJF1059.1也沒有談及“首位”,講的都是“末位數”,“末位數對齊”。
“末位數對齊”理所當然是“相互的”。誰的末位數是正確的,另一個就必須與它對齊。不確定度的有效數字不得多于2個是鐵定的原則,修約后多于2個或修約后不確定度等于0而與測得值末位數對齊,測得值可能錯了,或測得值的末位數一定是修約錯了。但,測得值修約正確,不確定的評定結果的末位數與它對齊后有效數字多于2個,就可以斷定不確定度評定一定出了錯,必須檢查不確定度評定過程中哪里出錯了,需找到錯誤,加以改正。
我還是要強調一下,為什么會產生“不確定度的末位數與測量結果的末位數(相互)對齊”這種現象呢?根源就在于所用測量設備的“分辨力”或“分度值”決定了必然產生這個現象,所用測量設備的“分辨力”或“分度值”決定了測量結果的末位數位置,也決定了測量不確定度的末位數位置,因此它們的末位數必須“相互”對齊,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分辨力”或“分度值”都是測量設備的設計者確定的,不是測量設備使用中的計量特性,一般不需要檢定/校準。
作者: 路云 時間: 2020-1-4 16:26
29樓某人無理都要攪三分。鐵的事實擺在這里,自拍腦袋瞎編臆造的東西,又拿不出證據,還不就是胡說八道嗎。我所有的說詞,都有證據為憑,不要裝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
“測得值”就是被測量的(真)值的估計值,測一次也是測,測N次取平均值也是測。不同的方法得到的測量結果,具有不同的“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難道單次測量與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得到的“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都一樣?
尾數位數無限的“真值”“客觀存在”與尾數位數無限的儀器顯示的“測得值”“根本不存在”,相互并不“自相矛盾”,更不是你所罵的“胡說八道”。
兩者都是客觀存在的,只是你沒有那個能力完全得到。但可以通過使用準確度更高、分辨力更細、改變測量方法等力所能及的手段,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向其“真值”有效逼近。以多次測量結果的平均值作為最終測量結果的方法,就可以明顯提高測量結果的可信度(或可靠度),這已經是數學上早已證明了的東西,卻被你扯成了毫無意義的“假賬真算”。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20-1-4 16:42
27樓問:“化整前的示值P”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呀?你看不到就代表不存在是不是?那真值也測不到,是不是也不存在呀?看不到,不可以用盡可能準確可靠的方法來進行定量的檢測與評估嗎?
答:用JJG539《數字指示秤檢定規程》否定我所說的“分辨力”決定測量結果的修約末位數位置的觀點,同樣是玩的概念混淆和偷換概念的把戲。規程講的“化整前的”示值和誤差,仍然是受到“分辨力”的制約,與大家討論的測量結果修約是兩回事。
我一直在說被測量的“真值”是客觀存在的,也從來沒有人否定過這個客觀存在,灼灼逼人的反問除了栽贓的嫌疑外,毫無價值。規程所說“化整前的示值P”,同樣因為“分辨力”決定了檢定數字指示秤時的檢定結果的末位數位置。
這個“檢定”過程其實也是“測量過程”,是用砝碼測量數字指示秤的示值,然后計算出示值誤差的測量活動。該測量過程盡管被測對象“秤”的分辨力是e,但使用的測量設備是砝碼,“分辨力”由“相當于0.1e的附加砝碼組”的質量間隔確定。這仿照了模擬式儀器檢定過程,被測對象模擬式儀器的“分度值”盡管是e,但肉眼可估讀到分度值的1/10,即可認為分度值e的儀器的“分辨力”可達0.1e。此時測得值末位數位置應與0.1e的末位數位置對齊。模擬式儀器最典型的檢定例子可參見JJG21-2008千分尺檢定規程。JJG539既然規定檢定所用測量設備是“0.1e的附加砝碼”,檢定結果就必由附加砝碼的分辨力限定,你“化整前”的測得值怎么也不會比0.1e的末位數位置還長。但,如果用分辨力e的數字指示秤去測物品質量,就只能讀得與e末位數對齊的測得值,絕對得不到與0.1e末位數對齊的測量結果。
作者: 路云 時間: 2020-1-4 17:56
“分辨力”由設計者規定和提出,同一型號規格的每個測量儀器的“分辨力”都相同,在制造前就已被設計者確定。所謂分辨力受“噪音”、“摩擦”、被測量變化或如何施加的影響,是設計階段必須考慮的,這些要素在使用階段的影響已包含在“分辨力”之內,不再考慮。末位數跳一個字代表的量值是固定不變的,“分辨力”不能通過調修加以改變。即便某些儀器使用中分辨力或分度值可能會發生變化,也不能調修,只能根據實際情況更改分辨力或分度值的大小,更改標識內容(例如水平儀等)。
這是31樓某人典型的將儀器“顯示裝置的分辨力”的概念與儀器“儀器的分辨力”的概念混為一談。“分辨力”的定義說得清清楚楚,是被測量的最小變化,而不是示值的最小變化。而“顯示裝置的分辨力”恰恰是指“顯示示值間的最小差值”。對于示值非連續變化的數顯儀器而言,“顯示裝置的分辨力”就相當于模擬儀器的“分度值”。而模擬儀器“顯示裝置的分辨力”,則由多種因素決定,有可能是分度值的1/2(如普通游標卡尺),有可能是分度值的1/5,也有可能是分度值的1/10。
什么叫“承認劉彥剛量友關于儀器的讀數值末位數的小數點后位數不可能過多”呀?這分明是JJF1059.1的規定,也被你搬到我身上來做文章,到底想達到什么目的?
不確定度的首位,就是表征測量結果欠準數的首位,怎么叫沒有意義呀?當不確定度僅保留一位有效數字時,其“首位”即為“末位”,當不確定度保留兩位有效數字時,既有“首位”也有“末位”。“測量結果”就應該向不確定度的“末位”對齊,哪里有什么“互相的”謬論。
“分辨力”、“分度值”不需要檢定/校準,這還用得著你來宣傳嗎。“誤差”要不要檢定/校準?數字指示秤的“化整前示值P”要不要檢測?不測出P,秤的誤差如何確定?哪里規定了最終測量結果不向不確定度的末位對齊,而要向“分辨力”、“分度值”對齊呀?
“末位數對齊”理所當然是“相互的”。誰的末位數是正確的,另一個就必須與它對齊。不確定度的有效數字不得多于2個是鐵定的原則,修約后多于2個或修約后不確定度等于0而與測得值末位數對齊,測得值可能錯了,或測得值的末位數一定是修約錯了。但,測得值修約正確,不確定的評定結果的末位數與它對齊后有效數字多于2個,就可以斷定不確定度評定一定出了錯,必須檢查不確定度評定過程中哪里出錯了,需找到錯誤,加以改正。
現在討論的情況,是修約后的測量結果的“末位(整數部分的個位)”,與不確定度的“首位(第一位小數)”都不對齊,到底錯在哪兒呀?該如何改正呀?
作者: 路云 時間: 2020-1-4 19:33
用JJG539《數字指示秤檢定規程》否定我所說的“分辨力”決定測量結果的修約末位數位置的觀點,同樣是玩的概念混淆和偷換概念的把戲。
我哪一句是概念混淆偷換概念呀?“分辨力”決定測量結果的修約末位數位數位置究竟是哪一位呀?是與“分辨力”同位還是與“分辨力”下一位同位呀?數字指示秤“分辨力”是多少?測量結果的修約末位又是哪一位?請舉例說明。與此對應的干燥箱的示值“分辨力”是多少?校準結果的又應該修約至哪一位?不要在這里東扯西繞。
該測量過程盡管被測對象“秤”的分辨力是e,但使用的測量設備是砝碼,“分辨力”由“相當于0.1e的附加砝碼組”的質量間隔確定。
怎么現在“分辨力”又成了由“相對應0.1e的附加砝碼組”的質量間隔確定呀?你不是說由設計者規定的嗎?設計者啥時候給出了這一規定呀?
但,如果用分辨力e的數字指示秤去測物品質量,就只能讀得與e末位數對齊的測得值,絕對得不到與0.1e末位數對齊的測量結果。
你只能說,單次測量結果只能讀到與e末位對齊的測得值,憑什么說多次測量結果的平均值作為最終的測量結果,也得不到與0.1e末位對齊的測量結果?請問你的最終“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的首位(欠準位)是哪一位?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20-1-5 00:06
一、對一貫混淆概念的人,能在35樓第二自然段認識到“顯示裝置的分辨力”與儀器的“分辨力”不同,實在難能可貴。但其解釋卻是可笑的,說出“模擬儀器‘顯示裝置的分辨力’”的話,更是令人笑掉大牙。眾所周知數字式儀器有“顯示裝置”,因此只有“顯示裝置的分辨力”,沒有“分度值”。模擬式儀器有“標尺”,沒有顯示裝置,因此只能有“分度值”,沒有“顯示裝置的分辨力”。定義都沒搞清楚,奢談什么“分辨力”與“顯示裝置的分辨力”的區別,怎能不蹩腳?
二、35樓說“承認劉彥剛量友關于儀器的讀數值末位數的小數點后位數不可能過多”分明是JJF1059.1的規定,也被搬到他身上來做文章,到底想達到什么目的?”
答:這是我對一貫概念混淆的人尚能有這么點正確認識的鼓勵,此外別無他意。
三、35樓說“不確定度的首位,就是表征測量結果欠準數的首位,怎么叫沒有意義呀?”,這是混淆“誤差”與“不確定度”兩個概念的典型話語。不確定度表征的是測量結果“可信性”或“可靠性”的參數,并不表征測量結果的“準確性”。表征測量結果“欠準”的參數叫“誤差”,“誤差”才是表征測量結果“準確性”的參數。
如果一個人只有一個兒子,他還用得著分大兒子小兒子嗎?同樣,“僅保留一位有效數字時,其‘首位’即為‘末位’”的論調不值一駁,“僅有一個”,何來首末、前后、大小之分?這種狡辯只能被人們恥笑。
四、35樓能認識到“分辨力”、“分度值”不需要檢定/校準,值得表揚。但,提出“‘誤差’要不要檢定/校準?數字指示秤的‘示值’要不要檢測?”的問題,就太小兒科了,自己去查檢定規程,只要識字,一看便知。
五、哪里的規定都是測量結果“與”其不確定度的末位對齊,哪里都沒規定最終測量結果“向”或“不向”不確定度的末位對齊。“向”有主從關系,“與”是并列關系,誰與誰的“對齊”沒有主從關系,一定是“相互的”。測量結果與其不確定度的末位之所以能相互對齊,根本原因就在于出具測量結果所用測量設備的“分辨力”或“分度值”對讀數值末位數給予了限定。
六、35樓問:現在討論的情況,是修約后的測量結果的“末位(整數部分的個位)”,與不確定度的“首位(第一位小數)”都不對齊,到底錯在哪兒呀?該如何改正呀?
答:首與末的區分太簡單了,小孩子們都會。要說錯在哪,錯就錯在應該是“末位數對齊”,是末位數與末位數的對齊,不是末位數與首位數的對齊。作為一個資深計量工作者連這么簡單的事都拎不清,難怪對許多概念都混淆不清!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20-1-5 01:06
一、我哪一句是概念混淆偷換概念呀?“分辨力”決定測量結果的修約末位數位數位置究竟是哪一位呀?是與“分辨力”同位還是與“分辨力”下一位同位呀?數字指示秤“分辨力”是多少?測量結果的修約末位又是哪一位?
答:你到處都概念混淆偷換概念,自己去看自己的帖子吧,對于一個資深計量工作者還用我點破嗎?
我和量友們已經多次告訴你,測量設備的“分辨力”末位數在哪里,用這個測量設備實施測量,所能讀得的測得值末位數就是那里。數字指示秤是被測對象,“砝碼”連同“0.1e的附加砝碼組”是檢定中使用的測量設備,此時使用的測量設備又被稱為“計量標準”。測量設備的分辨力(再次提醒你請與分度值相區分)是什么,測量(檢定)結果的末位數就應該與它對齊。
二、怎么現在“分辨力”又成了由“相對應0.1e的附加砝碼組”的質量間隔確定呀?你不是說由設計者規定的嗎?設計者啥時候給出了這一規定呀?
答:附加砝碼組是數字指示秤檢定使用的計量標準裝置組成之一,單個附加砝碼的質量間隔就是該測量設備(即計量標準)的“分辨力”,因此也就決定了使用該測量設備“測量”被測對象(數字指示秤)示值或示值誤差時測得值的末位數。而砝碼組各單個砝碼的質量間隔是設計人員在砝碼制造前早就確定了的,因此這種“測量設備”的分辨力仍然是設計人員在設計時就給出的,是無法改變的。
三、單次測量結果只能讀到與e末位對齊的測得值,憑什么說多次測量結果的平均值作為最終的測量結果,也得不到與0.1e末位對齊的測量結果?
答:“單次測量結果只能讀到與e末位對齊的測得值”完全正確。“多次測量結果的平均值作為最終的測量結果,也得不到與0.1e末位對齊的測量結果”是你的臆造,在本論壇中,我還沒有發現一個人像你這么說。誤差理論和不確定度評定理論告訴我們,多次測量結果的平均值作為最終測量結果時,其準確性和可信性均高于單次測量的結果。平均值是通過多次測量所得測得值通過計算得到的,并非由儀器直接讀得,如果平均值仍然“只能讀到與e末位對齊”,還是與單次測量結果的末位數保持一致,將無法與單次測量結果與區分準確性和可信性的高低,因此誤差理論告訴我們,平均值為測量結果時應比單次測量結果多保留一位小數。
四、請問你的最終“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的首位(欠準位)是哪一位?
答:我再強調一遍,完整的測量結果表述方法是,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有效數字不得超過兩個,測量結果的末位數與其測量不確定度的末位數對齊,從來不講“首位數”。因此,我對你的這個問題也只能“呵呵”了。我認為,一個資深計量工作者提出這個問題,真的很莫名其妙,很外行,即便初入計量門檻的新人,都不會提出如此外行的問題。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5 04:13
那還用得著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作為最終測量結果嗎?JJG539-2016第7.5.5條和第7.5.11.3條和第7.5.11.4條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你搞清楚了沒有?到底這樣檢測到的實際誤差時“假戲”還是“真戲”?到底報出實際誤差是“假戲真做”還是“真戲真做”?報出實際誤差等于0或-1是“假戲真做”還是“真戲假做”?
因為在整個30分鐘校準過程中,被校準干燥箱儀器示值,就我們前面討論的該實例來說,未必一定一直是105攝氏度,箱體中心的實際溫度更不太可能一直不變。所以必須用15次(規范規定的)測量被校準干燥箱儀器示值取平均值,用15次(規范規定的)測量被校準干燥箱中心實際取平均值,并按規范給出的測量模型計算作為最終測量結果。
作者: csln 時間: 2020-1-5 08:51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20-1-5 09:12 編輯
測量結果
校準點105℃ ,y=105.2℃ ,U=0.7℃(k=2) 沒毛病
至于去考慮干燥箱顯示分辨力的不確定度分量,太扯了
假如干燥箱溫度設定是5度間隔,要如何評定不確定度?又如何給出測量結果?再假如這臺干燥箱為了某種特別用途,就只有105度這一個溫度點,又如何評定不確定?
這根本就不是一個數據處理問題,這是一個物理問題,不了解被校準儀器和標準器原理,不了解測量的物理機制,評定不確定度,純屬瞎掰
作者: 路云 時間: 2020-1-5 11:40
無論你怎么測,所有的讀數,都是以被校對象干燥箱的設定值(105℃)為基礎,在準確度和分辨力更高的標準裝置上讀數獲得。實際對最終測量結果修約至哪一位,只能由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的末位決定,而不可能是依據被校對象的分辨力來決定。
就如38樓量友所說,假如干燥箱的分辨力是5℃,用同樣的計量標準對其進行校準,最終得到的干燥箱的溫度示值誤差是不是要修約至5℃的整數倍呢?完全沒有道理嘛。30分鐘15次的測量結果肯定有變化,但被校對象的示值在30分鐘內完全有可能根本不變化。你將其實際誤差修約到5℃的整數倍(要么是0℃,要么是+5℃或-5℃,要么是+10℃或-10℃),你覺得合適嗎?這是“真戲假做”還是“假戲真做”還看不出來嗎?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6 05:05
測量結果
校準點105℃ ,y=105.2℃ ,U=0.7℃(k=2) 沒毛病
至于去考慮干燥箱顯示分辨力的不確定度分量,太扯了
假如干燥箱溫度設定是5度間隔,要如何評定不確定度?又如何給出測量結果?再假如這臺干燥箱為了某種特別用途,就只有105度這一個溫度點,又如何評定不確定?
這根本就不是一個數據處理問題,這是一個物理問題,不了解被校準儀器和標準器原理,不了解測量的物理機制,評定不確定度,純屬瞎掰。
~~~~~~~~~~~~~~~~~~~~~~~~~~~~~~~~~~~~
如干燥箱溫度設定是5度間隔,分辨力仍為1℃,那么不確定度評定仍與原實例一樣。只是此時通過干燥箱溫度設定值,修正干燥箱儀表示值的能力就更低了。
如果干燥箱溫度儀表分辨力為5℃,那么此時就被校準儀器分辨力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就達0.289?=0.289X5℃=1.5℃。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6 05:17
無論你怎么測,所有的讀數,都是以被校對象干燥箱的設定值(105℃)為基礎,在準確度和分辨力更高的標準裝置上讀數獲得。實際對最終測量結果修約至哪一位,只能由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的末位決定,而不可能是依據被校對象的分辨力來決定。
就如38樓量友所說,假如干燥箱的分辨力是5℃,用同樣的計量標準對其進行校準,最終得到的干燥箱的溫度示值誤差是不是要修約至5℃的整數倍呢?完全沒有道理嘛。30分鐘15次的測量結果肯定有變化,但被校對象的示值在30分鐘內完全有可能根本不變化。你將其實際誤差修約到5℃的整數倍(要么是0℃,要么是+5℃或-5℃,要么是+10℃或-10℃),你覺得合適嗎?這是“真戲假做”還是“假戲真做”還看不出來嗎?
~~~~~~~~~~~~~~~~~~~~~~~~~~~~~~~~~~~~
可是不確定度也要受到被校準儀器分辨力的影響,而且像這樣分辨力較大的儀器,分辨力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分量,占合成標準不確定度分量的比例更大哦!也正為該儀器分辨力較大,使得出現的一些現象(校準結果及其不確定度要由分辨力來主主宰)著實讓我們不習慣!
作者: 路云 時間: 2020-1-6 07:16
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中,已經涵蓋了被校對象的分辨力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該多大就多大。用分辨力d=5℃的測量儀器(假設示值誤差E=-2℃,不確定度U=3℃,k=2),對實際溫度為103℃進行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作為最終測量結果。如果進行的是不修正測量,那么修約后的最終測量結果就應該是101℃(修約至與U的末位(個位)對齊)。如果進行的是修正測量,那么修約后的最終測量結果就應該是103℃(同樣修約至與U的末位(個位)對齊)。絕不可能依據分辨力d=5℃,將最終測量結果修約至100℃或105℃。
作者: 杰出青年 時間: 2020-1-6 10:10
不確定度與測量結果位數對齊,所以偏差應該是-0.2。
作者: csln 時間: 2020-1-6 13:18
假如干燥箱溫度設定是5度間隔,要如何評定不確定度?又如何給出測量結果?再假如這臺干燥箱為了某種特別用途,就只有105度這一個溫度點,又如何評定不確定?
你倒是把后面這一半也評出來啊,如果這臺干燥箱就只能指示105度,你也評一下不確定度出來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20-1-6 15:53
不確定度是“評”出來的,不是“測”出來的,“測”出來的叫測得值、測量結果、誤差,“評”出來的才叫“不確定度”。因此,在評定不確定度前,應該給出所有評定不確定度的真實可靠的“有用信息”,沒有“信息”或“信息”不足,評定的不確定度就是“假賬”,再怎么“真算”,也還是假的,騙人的。
本例有兩個測量過程,一個是用計量標準校準干燥箱溫度顯示值,另一個是用干燥箱的溫度計監控干燥箱內的溫度。前一個測量過程的被測對象是干燥箱上的溫度計,使用的儀器是溫度計檢定標準。后一個測量過程的被測對象是干燥箱內的溫度,使用的儀器是干燥箱上的溫度計。因此在不確定度評定前,一定要給出以下確切的“信息”:評定的對象(叫“輸出量”)是什么,測量過程的諸要素(人機料法環)各是什么,各要素的大小和誤差(或允差)是多少(叫“輸入量”),測量方法是什么(為了正確寫出測量模型)。
“假如干燥箱溫度設定是5度間隔,要如何評定不確定度?”,這個問題只給了確定受檢點數量的原則是每間隔5℃有一個受檢點,環境可默認為自然環境,測量方法可默認為直接測量法,被測溫度就是所用溫度測量設備的顯示值。但因為不知道要求評定干燥箱上的溫度計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還是評定使用干燥箱上的溫度計監控干燥箱內溫度的測量結果不確定度,也不知道溫度計檢定標準或溫度計的計量要求,這些基本信息都沒有,所以無法評定。
“假如這臺干燥箱為了某種特別用途,就只有105度這一個溫度點,又如何評定不確定度?”的問題,與上一個問題相同,雖然給出了被測參數大小是105℃,環境默認為自然環境,測量方法也可以默認為直接測量法,但并沒有給出評定的對象是溫度計的校準結果還是干燥箱內的溫度監控結果,沒有給出溫度計檢定用標準(校準用的測量設備)或溫度計(干燥箱我的監控用的測量設備)的計量要求,信息量相差甚遠而無法評定。
作者: csln 時間: 2020-1-6 16:12
如果你能讀懂樓主的問題,又了解一點干燥箱工作原理和箱內溫度校準方法,信息足夠了,完全可以評定出不確定度
如果這些你都不懂,只會教條地讀規范條文還讀不清楚,你說再多也沒用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20-1-6 21:35
我承認愚鈍,對不給已知信息或信息不足,甚至連被測對象(被評定的對象)都不告訴,這種糊里糊涂的不確定度評定題,我的確無法評定。既然這是你自己出的題,而且自己說可以評,還是請你不吝賜教,親自評定這個不確定度吧,本人愿洗耳恭聽,誠心誠意向你學習。
作者: csln 時間: 2020-1-6 21:58
你總算還謙虛一回,40樓已經清楚告訴你答案了
干燥箱內溫度及其穩定性是由其伺服控制電路決定的,跟其指示沒有直接關系,其指示分辨力是多少或者根本就沒有溫度指示都不影響校準結果不確定度,因為這些不參與校準時溫度測量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20-1-6 22:48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樓主的問題“校準干燥箱,儀器設備分辨力1℃,校準點105℃ ,實際測量平均值105.193,評出來測量不確定度0.7℃,在數據處理時溫度偏差應該給-0.2,還是-0.19?還是該將不確定和最佳估計值都修約到與儀器分辨力一致?”。已知條件比46樓給得清晰和完整多了。題目的已知條件是:評定對象(被測對象)為干燥箱上的溫度儀器校準結果,被測對象的受檢點是105℃,分辨力為1℃,用平均值作為校準(測量)結果,校準結果是105.193℃,評定得到的(擴展)不確定度為0.7℃。沒有給出校準時的環境條件,可視為自然條件,沒給出測量方法可視為直接測量法,沒有給出校準所用測量設備(計量標準)的有關信息,但給出了評定結果是0.7℃,憑此信息可認為計量標準的分辨力可達小數點后第一位,可認為是0.1℃。如果這些信息是可靠的,得到出題人的認可,那么就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回答樓主的問題了。
答:題目沒要求評定不確定度,直接給出了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結果為U=0.7℃,且只有1個有效數字,已滿足不得多于兩個有效數字的規定,這種情況下,不確定度應該沒有問題。所以樓主的問題是測量結果應該怎么寫。
根據不確定度與測量結果必須末位數(相互)對齊的原則,測量結果的末位數也應該保留在小數點后1位。因此很簡單,測量結果105.193℃應該修約到105.2℃。溫度計的偏差等于溫度計實際值減去標稱值,105.2℃-105℃=+0.2℃。-0.2℃應該稱為(示值)誤差,示值誤差應該是被檢溫度計的顯示值105℃減去計量標準給出值105.2℃(注:105.193是計算出來的平均值,不是計量標準上讀得的值,讀得的值只能準確到小數點后1位)。
那么,為什么溫度計的分辨力是1℃,測量結果卻可以達到小數點后1位呢?這是因為分辨力1℃的溫度計只能讀到攝氏度的整數位,但溫度計是被測對象,校準結果是使用分度值0.1℃的計量標準測量得到的,校準結果的末位數應該與校準所用測量設備分辨力的末位數一致。第二個原因是,校準結果是計算出來的平均值,平均值應該比單次測量結果多保留一位小數,即便被校溫度計分辨力只有1℃,但多次讀得結果的平均值應保留到0.1℃。所以,基于這兩個原因,JJF1059.1也就可以規定測量結果與其不確定度應該達到“末位數(相互)對齊”的要求。
總而言之,關于測量結果的末位數及不確定度的末位數應該保持在什么位置,是由所用測量設備的分辨力所限定,超過儀器分辨力的過多過長的末位數是“假賬真算”,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所以我認為,劉彥剛量友針對儀器分辨力、測量結果、不確定度三者的末位數之間的關系的觀點是正確的,科學的。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20-1-6 23:03
我贊成40樓“校準點105℃ ,測量結果y=105.2℃ ,U=0.7℃(k=2) 沒毛病”的觀點,不贊成“至于去考慮干燥箱顯示分辨力的不確定度分量,太扯了”的觀點。為什么“校準點105℃ ,測量結果y=105.2℃ ,U=0.7℃(k=2) 沒毛病”,我在前面已經做了比較詳細的回答。
為什么不贊成“至于去考慮干燥箱顯示分辨力的不確定度分量,太扯了”?
我認為,如果使用“干燥箱”測量和控制箱內的溫度,溫度的測量結果和不確定度一定會受到干燥箱顯示分辨力的制約,不考慮怎么能行?如果使用計量標準校準干燥箱,干燥箱同樣要顯示受檢點的溫度,不考慮干燥箱的溫度顯示到哪一位,即不考慮干燥箱溫度顯示分辨力,怎么能行?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20-1-7 01:11
40樓一開始就給出了不確定度,因此任何再評定不確定度都是多余。你要求評定不確定度的是另外兩個題目,你并沒有給出這兩道題評定不確定度所需要的真實、可靠、完整的“有用信息”,因此這種信息嚴重不全的不確定度評定的題目,本人做不出,估計也沒有人做得出,還望你不吝賜教。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7 04:44
本帖最后由 劉彥剛 于 2020-1-7 04:49 編輯
如果分辨力為1攝氏度,僅設定間隔為5攝氏度,那么不確定度評定與我在9樓給出的一樣。
沙漠王子ban 發表于 2019-12-30 11:18
他們干燥箱有使用要求是在一定的范圍內,看到你給他的結果就不用調整了,直接設定105攝氏度就行。你的結 ...
應該說樓主徐鼎皓給出的U=0.7℃(k=2)應該是不對的。我也做過該項目,其標準器一般是用工業A級鉑熱電阻,
其最大允許誤差±(0.15+0.002?t?)℃,在校準干燥箱,儀器設備分辨力1℃,校準點105℃時,就算其它所有的不確定度
分量不考慮,僅考量傳誤差引入不確定分量和被校準儀器分辨力1℃引入不確定度分量,亦U=0.8℃(k=2),與U=1.0
(或1)℃(k=2)相差無幾。所以我認為對于該分辨力1℃的干燥箱溫控儀表,是否應給出y=105℃ ,U=1℃(k=2) 更合理。
量傳引入不確定度評定:
±(0.15+0.002?t?)℃=±(0.15+0.002?105?)℃=0.36℃,
按均勻分布考慮,該標準不確定度0.36℃//√3=0.21℃;
分辨力1℃引入不確定度評定:
0.29?=0.29℃;
最小合成不確定度:
(√ 0.21X0.21+0.29X0.29)℃=0.36℃;
最小擴展不確定度:
U=0.8℃(k=2)。
當然,我這里給出的只是最小測量不確定度的預評定。
~~~~~~~~~~~~~~~~~~~~~~~~~~~~~~~~~~~~~~~~~~~~~~~~~~~~~~~
如果分辨力也為5攝氏度,那么分辨力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就是0.289X5攝氏度。
作者: csln 時間: 2020-1-7 12:04
首先要弄清楚要校準的是什么?
要校準的是干燥箱內溫度,不是干燥箱上的溫度指示器
為什么一再回避問題的第二部分?你倒是評一個不確定度出來。
問題再說清楚一點,其他條件同樓主的一樣,干燥箱上只有105度有效指示,要么指示105度有效箱內溫度,要么指示一個無意義數字,你可以把溫度指示分辨力當成105度,評一個不確定度出來看看
作者: csln 時間: 2020-1-7 12:06
特意去觀摩了幾份一個機構的干燥箱證書,基本上大致差不多,貼出一個數據頁
無標題.png (96.79 KB, 下載次數: 422)
下載附件
2020-1-7 12:06 上傳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7 15:27
本帖最后由 劉彥剛 于 2020-1-7 15:42 編輯
~~~~~~~~~~~~~~~~~~~~~~~~~~~~~~~~~~~~~~~~~~~~~~~~~~~
我很早就評定過第二部分的校準結果不確定度,只是你沒注意到我這樣小人物的聲音。
《環境試驗設備溫度均勻度和波動度測量不確定度的評定》( 劉彥剛)發表在江西省計量院《簡報》(內部刊物)2014№5;
《環境試驗設備溫度均勻度和波動度測量不確定度的評定》(歐陽開桐 劉彥剛)發表在《計量與測試技術》2015№4。
~~~~~~~~~~~~~~~~~~~~~~~~~~~~~~~~~~~~~~~~~~~~~~~~~~~
JJF1101近期已完成修訂,可異第二部分仍未寫進去,我找到了主要起草老師,覺得的確很有必要。但為時太晚,已形成送審稿并已送國家總局。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7 15:40
你觀摩到的該校準證書,雖是按JJF1101—2003給出,但很不利于幫到用戶。我們給的證書,都會給出設定溫度,儀表示值。再就是偏差、均勻和波動什么的。
該證書,對于干燥箱給出校準結果,精確到0.01攝氏度,簡直是閉門造車。
作者: qingwei 時間: 2020-1-7 17:00
和分辨率最小的統一,應該給y=105℃,不確定度應該重新評定。修約至整數。例如U=1℃,k=2.
作者: 路云 時間: 2020-1-7 20:20
設備校準的目的,就是要讓用戶了解設備的真實計量特性。56樓csln量友曬出的證書截圖中,最終校準結果修約至0.01℃,是因為不確定度的首位有效數字是2,依據JJF1059.1第5.3.8.1條的要求,保留兩位有效數字所致。如果不確定度的首位數大于2,則只需將校準結果修約至0.1℃即可,這就是不確定度的作用,修約與風險相適應。
如果此時將最終的不確定度修約至“0℃”,溫度偏差、均勻度、波動度三項結果都修約至整數位,那真的對用戶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恐怕全國的干燥箱(合格的)都與這個結果差不多,幾乎區分不了它們之間的計量特性差異。如果對校準結果的要求如此粗糙,那也根本用不著這么高精度的計量標準來對它進行校準了。
作者: 路云 時間: 2020-1-7 20:25
保留一位“有效數字”,你是怎么將U=0.7××℃修約到U=1℃的?
作者: csln 時間: 2020-1-7 20:37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20-1-7 20:41 編輯
連續三次讓你評第二部分的不確定度,你是真看不明白嗎?問題的第二部分是什么55樓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吧
或者你為了向大家展示你的這篇文章強行把其當成樓上說的問題的第二部分
作者: csln 時間: 2020-1-7 21:05
你是覺得JJF 1101完全適用干燥箱嗎?
高、低溫箱,濕熱箱同干燥箱使用原則是不同的吧
高、低溫箱,濕熱箱用于環境試驗時其指示溫、濕度誤差是有要求的
干燥箱會有這樣的要求嗎?設定干燥箱溫度105度,實際箱內溫度是105.2度還是106度或者109度對干燥材料有很大影響嗎?其指示誤差比實際溫度差了多少或者根本就沒有溫度指示對干燥材料有影響嗎?
所以干燥箱校準明確給出箱內溫度參數和與標稱設定值間關系足夠了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8 02:07
本帖最后由 劉彥剛 于 2020-1-8 02:21 編輯
連續三次讓你評第二部分的不確定度,你是真看不明白嗎?問題的第二部分是什么55樓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吧!
或者你為了向大家展示你的這篇文章強行把其當成樓上說的問題的第二部分。
~~~~~~~~~~~~~~~~~~~~~~~~~~~~~~~~~~~~~~~~~~~~~~~~~~~~~~~~~
假如干燥箱溫度設定是5度間隔,要如何評定不確定度?又如何給出測量結果?再假如這臺干燥箱為了某種特別用途,就只有105度這一個溫度點,又如何評定不確定?
你倒是把后面這一半也評出來啊,如果這臺干燥箱就只能指示105度,你也評一下不確定度出來
~~~~~~~~~~~~~~~~~~~~~~~~~~~~~~~~~~~~~~~~~~~~~~~~~~~~~~~~~~
年紀大了就是反應遲鈍!好像此時才明白過來,你連續三次讓我評第二部分的不確定度是指:再假如這臺干燥箱為了某種特別用途,就只有105度這一個溫度點,又如何評定不確定?好的,我試著評一下,看能否滿足你的要求?
在這里因為你沒有明確現干燥箱上的溫控儀表是數字式的,還是模擬式的,我就按現在絕大多數都是數字式的來評。因為沒有具體的測量值,我還是做最小測量不確定度的預評定。
量傳引入不確定度評定:
±(0.15+0.002?t?)℃=±(0.15+0.002?105?)℃=0.36℃,
按均勻分布考慮,該標準不確定度0.36℃//√3=0.21℃;
分辨力1℃引入不確定度評定:
0.29?=0.29℃;
最小合成不確定度:
(√ 0.21X0.21+0.29X0.29)℃=0.36℃;
最小擴展不確定度:
U=0.8℃(k=2)。
如果干燥箱上的溫控儀表是模擬式的,而且示值是真能做到105攝氏度一直不變,那么被校準的該干燥箱上的溫控儀表,不會引入測量重復性不確定度分量。此時就只有量傳誤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以及標準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了。之所以,之前標準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可不予考慮,那是因為它小于小于被校準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
而現在這樣的校準標準儀器,都能顯示到0.01攝氏度。所以在該情況下,主要不確定度分量,僅剩量傳誤差引入不確定度:
量傳引入不確定度評定:
±(0.15+0.002?t?)℃=±(0.15+0.002?105?)℃=0.36℃,
按均勻分布考慮,該標準不確定度0.36℃//√3=0.21℃;
最小擴展不確定度:
U=0.5℃(k=2)。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8 02:20
的確,如果干燥箱的使用者不去依賴其溫度指示值。而是依據溫度設定裝置,并結全校準證書去使用干燥箱的話,根本就可以不要示值。事實也是如此,工作中遇到過,一些早期的干燥箱,就只有設定裝置,而沒有示值儀表。
作者: csln 時間: 2020-1-8 07:50
請問您評出來的不確定度的包含概率是多少?
作者: 徐鼎皓 時間: 2020-1-8 18:18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20-1-6 22:48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樓主的問題“校準干燥箱,儀器設備分辨力1℃,校準點105℃ ,實際測量平均值105.193, ...
老師,回復的準確,切中要點。
根據我們的標準器,評出來的擴展不確定度是0.72℃,我沒有進位,采取了舍去,故而U=0.7℃
只是在給結果時有兩個爭議
第一個意見
數據處理后應該是y=105.2℃,U=0.7℃,k=2.
第二個意見
數據處理后應該是y=105℃,U=1℃,k=2.
對于這兩個意見是否應該參照JJF1059中的最佳估計值的末位與不確定度的位數對齊。而選擇第一種
還是其他意見選擇第二種。
我是計量新人,因為看見過同樣分辨力為1℃的箱子,有些單位證書結果給到了的0.1,有些單位結果又給的1,想知道到底哪一個才正確,故而求證。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8 19:20
現在JJF1059.1—2012
JJF 1059.1-2012 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pdf
(3.2 MB, 下載次數: 0)
2020-1-8 19:13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下載積分: 金幣 -1
可直接給出包含因子,當給出包含因子為2時,認為包含概率為95%。
QQ截圖20200108191204.png (382.18 KB, 下載次數: 443)
下載附件
2020-1-8 19:20 上傳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8 19:38
我認為應該選第二個意見,原因如下:
實際上,擴展不確定度U與δ是有一定要關系的,或者說δ對U是有貢獻的,在數字電子技術已很高水平的情況下,大多數儀器的δ相對于被測量很小。例如酸度計0.2級的儀器,儀器示值誤差不超過±0.2pH,可是δ輕而易舉地做到了0.01pH。此時不管是給出測量結果,還是不確定度評定都沒它什么事。在不確定度評定時0.289δ太小太小,測量重復引入不確定度,得通過計算實驗標準偏差評定。
而在我們這討論的該實例,應該說δ占被測量比例太大,所以出現了現在這樣讓我們很不習慣的,δ在不確定度的評定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如:
量傳引入不確定度評定:
±(0.15+0.002?t?)℃=±(0.15+0.002?105?)℃=0.36℃,
按均勻分布考慮,該標準不確定度0.36℃//√3=0.21℃;
分辨力1℃引入不確定度評定:
0.29?=0.29℃;
最小合成不確定度:
(√ 0.21X0.21+0.29X0.29)℃=0.36℃;
最小擴展不確定度:
U=0.8℃(k=2)。
當然,我這里給出的只是最小測量不確定度的預評定。
更讓我們不習慣的是測量結果溫度偏差(或修正值)直接只能是精確到δ。因為在我們校準的過程中,當示值是105℃,我們無法知道該被校溫度儀表,它感知的是105.4,還是104.7,或還是別的什么具體的值,因為用戶沒有相當于感量砝碼的武器,去獲取被校溫度儀表當時感知的具體是多少溫度。所以可操作的測量結果溫度偏差(或修正值)直接只能是精確到δ。
當然,你對我不太了解,我就僅當在規矩灣錦苑老師回答你之前,熱個場吧!
作者: 徐鼎皓 時間: 2020-1-8 20:48
規矩老師在51樓最后總結
總而言之,關于測量結果的末位數及不確定度的末位數應該保持在什么位置,是由所用測量設備的分辨力所限定,超過儀器分辨力的過多過長的末位數是“假賬真算”,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所以我認為,劉彥剛量友針對儀器分辨力、測量結果、不確定度三者的末位數之間的關系的觀點是正確的,科學的
規矩老師沒有否定第一個意見,原因“JJF1059.1也就可以規定測量結果與其不確定度應該達到“末位數(相互)對齊”的要求。”
但是后面總結是和您一致的觀點。
對于老師的觀點,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分辨力1℃,我們無法知道被校箱子感知的到底是不是105.2℃,它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茫目給出0.2的偏差實際是沒有意義的,不科學的。但是如果標準器測的最佳估計值在105.5~106.4之間,而被校箱子顯示仍然是105,那么可以給出示值誤差-1℃。
這個問題我請教了好多人,目前還是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結果。感覺計量太復雜了。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8 23:22
是的,如果標準器測的最佳估計值在105.5~106.4之間,而被校箱子顯示仍然是105,那么可以給出示值誤差-1℃。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8 23:34
你是不知道由你的問題,在這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7433555_1?order=threadid引起的熱度有多高哦!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20-1-9 01:04
70樓的問題:分辨力1℃,我們無法知道被校箱子感知的到底是不是105.2℃,它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茫目給出0.2的偏差實際是沒有意義的,不科學的。但是如果標準器測的最佳估計值在105.5~106.4之間,而被校箱子顯示仍然是105,那么可以給出示值誤差-1℃。
答:我認為,用分辨力1℃的測量設備測量(監控)干燥箱內的溫度,干燥箱內的溫度是被測對象,干燥箱上的溫度儀器是使用的測量設備,此時的確如劉彥剛版主在71樓的回答那樣,測量設備給出的測量結果只能讀到攝氏度的整數位,誤差也只能修約到攝氏度的整數位。
如果用溫度計量標準校準干燥箱上的溫度儀器,溫度計量標準是使用的測量設備,干燥箱上的溫度儀是被測對象,被測對象的分辨力是1℃,如果計量標準的分辨力也是1℃,同樣如劉彥剛版主所說,被檢對象干燥箱上的溫度儀示值誤差校準結果應該修約到攝氏度的整數位。但往往計量標準分辨力會高于被測對象的分辨力,假設計量標準分辨力為0.1℃,被校溫度儀分辨力為1℃,此時的105℃應該視為“名義值”,校準結果從所用測量設備(計量標準)上讀得,可以讀到攝氏度的小數點后1位,被檢對象的示值誤差校準結果就應該修約到保留小數點后1位。
如果用多次測量的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眾所周知的原因是平均值的準確性和可信性高于單次測量結果,因此可以比單次測量的測得值為最終測量結果時多保留一位小數。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20-1-9 01:35
67樓提問:評出來的擴展不確定度是0.72℃,修約為U=0.7℃,在給結果時第一個意見為y=105.2℃,U=0.7℃,k=2,第二個意見是y=105℃,U=1℃,k=2,應該選擇哪一種意見?
答:我認為既然評出來的擴展不確定度是0.72℃,首先按不確定度的有效數字不得多于2個的原則,就有3種選擇,即U=0.72℃,和經修約為一個有效數字的U=0.7℃,U=1℃。此時屬于不確定度的修約問題,其末位數待選擇。選哪個呢?選擇方法如下:
根據測量結果的末位數與其不確定度的末位數相互對齊的原則,就要看測量結果的末位數在哪了。因為所用測量設備的分辨力制約了測量結果的末位數,那就要看所用測量設備的分辨力,并結合最終測量結果是取自單次測量的測得值,還是多次測量的平均值來確定。
所用測量設備的分辨力是1℃時:若單次測量測得值為測量結果,就應選y=105℃,U=1℃,k=2;若多次測量的平均值為測量結果,就要選y=105.2℃,U=0.7℃,k=2。
所用測量設備的分辨力是0.1℃時:若單次測量測得值為測量結果,就應選y=105.2℃,U=0.7℃,k=2;若多次測量的平均值為測量結果,就要選y=105.20℃,U=0.72℃,k=2。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9 04:15
規矩老師在51樓最后總結
總而言之,關于測量結果的末位數及不確定度的末位數應該保持在什么位置,是由所用測量設備的分辨力所限定,超過儀器分辨力的過多過長的末位數是“假賬真算”,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所以我認為,劉彥剛量友針對儀器分辨力、測量結果、不確定度三者的末位數之間的關系的觀點是正確的,科學的
規矩老師沒有否定第一個意見,原因“JJF1059.1也就可以規定測量結果與其不確定度應該達到“末位數(相互)對齊”的要求。”
但是后面總結是和您一致的觀點。
對于老師的觀點,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分辨力1℃,我們無法知道被校箱子感知的到底是不是105.2℃,它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茫目給出0.2的偏差實際是沒有意義的,不科學的。但是如果標準器測的最佳估計值在105.5~106.4之間,而被校箱子顯示仍然是105,那么可以給出示值誤差-1℃。
這個問題我請教了好多人,目前還是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結果。感覺計量太復雜了。
~~~~~~~~~~~~~~~~~~~~~~~~~~~~~~~~~~~~~~~~~~~~~~~~~~~~~~~~~~~~~~~~~~~~~~~~~
應該說該問題經過在這里第一現場和在第二現場:儀器信息網>儀器社區> 實驗室建設/管理> 儀器檢定/校準/計量版塊里86個樓層的討論,已得出了結論。的確,該問題是一值得討論的問題,特此感謝你給出這么一話題!
哦!規矩老師也參加了第二現場的討論,在那里昵稱是 en_liujingyu。
作者: csln 時間: 2020-1-9 06:50
"認為包含概率為95%。"
你自己能相信嗎?
作者: 徐鼎皓 時間: 2020-1-9 07:22
劉彥剛 發表于 2020-1-9 04:15
規矩老師在51樓最后總結
總而言之,關于測量結果的末位數及不確定度的末位數應該保持在什么位置, ...
有鏈接嗎?根據上面的沒有找到,我去學習學習
作者: 237358527 時間: 2020-1-9 08: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心安遂于 時間: 2020-1-9 10:03
樓上大神太多了。。。我們小弟都是按不確定度的位數給的,兩個保持一致,
作者: 路云 時間: 2020-1-9 10:38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0-1-9 11:02 編輯
第一個意見肯定是對的,第二個意見將不確定度U=0.72保留一位有效數字修約到U=1肯定是錯的,也沒有任何道理,也找不到任何依據。
不確定度都是用實際的檢測數據,以及可獲得的信息進行合理的評估得到的。U=0.7,就說明它所關聯的最終測量結果的小數點后一位,是欠準的首位,0.7是定量表征該欠準位的不確定區間大小的半寬度。
作者: 路云 時間: 2020-1-9 10:55
包含因子k取2,不是包含概率為95%,而是約為95%,概念不能混淆。
作者: csln 時間: 2020-1-9 12:28
本帖最后由 csln 于 2020-1-9 12:30 編輯
如果干燥箱上的溫控儀表是模擬式的,而且示值是真能做到105攝氏度一直不變,那么被校準的該干燥箱上的溫控儀表,不會引入測量重復性不確定度分量。此時就只有量傳誤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以及標準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了。之所以,之前標準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可不予考慮,那是因為它小于小于被校準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
而現在這樣的校準標準儀器,都能顯示到0.01攝氏度。所以在該情況下,主要不確定度分量,僅剩量傳誤差引入不確定度:
量傳引入不確定度評定:
±(0.15+0.002?t?)℃=±(0.15+0.002?105?)℃=0.36℃,
按均勻分布考慮,該標準不確定度0.36℃//√3=0.21℃;
最小擴展不確定度:
U=0.5℃(k=2)。
測量不確定度僅剩量傳引起的分量,包含概率100%的不確定度是0.36度,你給出U=0.5℃(k=2)的測量不確定度你說包含概率是95%,為什么95%的比100%的還大那么多?你自己能說服你自己嗎?
作者: 八阿哥萬福 時間: 2020-1-9 13:12
都是大佬前輩,學習學習了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9 13:43
有!我早在72樓就給出了鏈接,因為有鏈接的回帖要審查。現在通過審查了,請見72樓。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9 13:49
措詞真的很精準哦!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9 14:04
起初我也不信,但JJF1059.1—2012雖然同意我們這樣做,何樂不為呢!這樣干著干著也就相信了。只所以JJF1059.1—2012會這樣同意,也是實踐出真知。在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的實踐中發現,通過通過繁瑣的計算得到有效自由度,并據要求95%時,包含因子均與2相差無幾。有老師還專門寫文章去論證了。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9 14:23
如果干燥箱上的溫控儀表是模擬式的,而且示值是真能做到105攝氏度一直不變,那么被校準的該干燥箱上的溫控儀表,不會引入測量重復性不確定度分量。此時就只有量傳誤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以及標準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了。之所以,之前標準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可不予考慮,那是因為它小于小于被校準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
而現在這樣的校準標準儀器,都能顯示到0.01攝氏度。所以在該情況下,主要不確定度分量,僅剩量傳誤差引入不確定度:
量傳引入不確定度評定:
±(0.15+0.002?t?)℃=±(0.15+0.002?105?)℃=0.36℃,
按均勻分布考慮,該標準不確定度0.36℃//√3=0.21℃;
最小擴展不確定度:
U=0.5℃(k=2)。
測量不確定度僅剩量傳引起的分量,包含概率100%的不確定度是0.36度,你給出U=0.5℃(k=2)的測量不確定度你說包含概率是95%,為什么95%的比100%的還大那么多?你自己能說服你自己嗎?
~~~~~~~~~~~~~~~~~~~~~~~~~~~~~~~~~~~~~~~~~~~~~~~~
從誤差限評標準不確定度,再換算到擴展不確定度,好像大家都是這樣做的。而你說的問題又的確是問題哦!容我仔細想來,也請規矩老師和路云老師指導!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9 14:24
csln 發表于 2020-1-9 12:28
如果干燥箱上的溫控儀表是模擬式的,而且示值是真能做到105攝氏度一直不變,那么被校準的該干燥箱上的溫控 ...
如果干燥箱上的溫控儀表是模擬式的,而且示值是真能做到105攝氏度一直不變,那么被校準的該干燥箱上的溫控儀表,不會引入測量重復性不確定度分量。此時就只有量傳誤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以及標準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了。之所以,之前標準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可不予考慮,那是因為它小于小于被校準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
而現在這樣的校準標準儀器,都能顯示到0.01攝氏度。所以在該情況下,主要不確定度分量,僅剩量傳誤差引入不確定度:
量傳引入不確定度評定:
±(0.15+0.002?t?)℃=±(0.15+0.002?105?)℃=0.36℃,
按均勻分布考慮,該標準不確定度0.36℃//√3=0.21℃;
最小擴展不確定度:
U=0.5℃(k=2)。
測量不確定度僅剩量傳引起的分量,包含概率100%的不確定度是0.36度,你給出U=0.5℃(k=2)的測量不確定度你說包含概率是95%,為什么95%的比100%的還大那么多?你自己能說服你自己嗎?
~~~~~~~~~~~~~~~~~~~~~~~~~~~~~~~~~~~~~~~~~~~~~~~~
從誤差限評標準不確定度,再換算到擴展不確定度,好像大家都是這樣做的。而你說的問題又的確是問題哦!容我仔細想來,請路云老師指導!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9 14:25
csln 發表于 2020-1-9 12:28
如果干燥箱上的溫控儀表是模擬式的,而且示值是真能做到105攝氏度一直不變,那么被校準的該干燥箱上的溫控 ...
如果干燥箱上的溫控儀表是模擬式的,而且示值是真能做到105攝氏度一直不變,那么被校準的該干燥箱上的溫控儀表,不會引入測量重復性不確定度分量。此時就只有量傳誤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以及標準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了。之所以,之前標準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可不予考慮,那是因為它小于小于被校準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
而現在這樣的校準標準儀器,都能顯示到0.01攝氏度。所以在該情況下,主要不確定度分量,僅剩量傳誤差引入不確定度:
量傳引入不確定度評定:
±(0.15+0.002?t?)℃=±(0.15+0.002?105?)℃=0.36℃,
按均勻分布考慮,該標準不確定度0.36℃//√3=0.21℃;
最小擴展不確定度:
U=0.5℃(k=2)。
測量不確定度僅剩量傳引起的分量,包含概率100%的不確定度是0.36度,你給出U=0.5℃(k=2)的測量不確定度你說包含概率是95%,為什么95%的比100%的還大那么多?你自己能說服你自己嗎?
~~~~~~~~~~~~~~~~~~~~~~~~~~~~~~~~~~~~~~~~~~~~~~~~
從誤差限評標準不確定度,再換算到擴展不確定度,好像大家都是這樣做的。而你說的問題又的確是問題哦!容我仔細想來,也請規矩老師老師指導!
作者: csln 時間: 2020-1-9 15:09
無論是JJF 1059還是JJF 1059.1都沒有同意這樣做,只是你自己認為JJF 1059同意這樣罷 了,論壇里好象只有您同規矩灣是這樣做的
作者: 劉彥剛 時間: 2020-1-9 16:13
如果干燥箱上的溫控儀表是模擬式的,而且示值是真能做到105攝氏度一直不變,那么被校準的該干燥箱上的溫控儀表,不會引入測量重復性不確定度分量。此時就只有量傳誤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以及標準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了。之所以,之前標準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可不予考慮,那是因為它小于小于被校準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
而現在這樣的校準標準儀器,都能顯示到0.01攝氏度。所以在該情況下,主要不確定度分量,僅剩量傳誤差引入不確定度:
量傳引入不確定度評定:
±(0.15+0.002?t?)℃=±(0.15+0.002?105?)℃=0.36℃,
按均勻分布考慮,該標準不確定度0.36℃//√3=0.21℃;
最小擴展不確定度:
U=0.5℃(k=2)。
測量不確定度僅剩量傳引起的分量,包含概率100%的不確定度是0.36度,你給出U=0.5℃(k=2)的測量不確定度你說包含概率是95%,為什么95%的比100%的還大那么多?你自己能說服你自己嗎?
~~~~~~~~~~~~~~~~~~~~~~~~~~~~~~~~~~~~~~~~~~~~~~~~~~~~~
謝謝你的陪伴,謝謝你的堅持!終于使我想明白了你上述問題。都是雙軌制造成的,再加上不確定度評定時太保守。實際上,如果測量不確定度僅剩量傳引起的分量,包含概率100%的不確定度是0.36攝氏度,那么此時按理應按k=3,本來我們誤差理論里就是三分之一原則。那么標準不確定度就是0.12攝氏度,取k=2,U=0.3℃。現在就能自圓其說了。
作者: 規矩灣錦苑 時間: 2020-1-10 03:15
問:如果干燥箱上的溫控儀表是模擬式的,而且示值是真能做到105攝氏度一直不變,那么被校準的該干燥箱上的溫控儀表,不會引入測量重復性不確定度分量。此時就只有量傳誤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以及標準儀器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了。
答:根據JJF1001-2011的“重復性”定義可知,“重復性”是屬于測量結果的,不屬于測量設備,因此“重復性”不屬于計量標準,也不屬于被校儀器。基于此,連JJF1033-2016也將“計量標準的重復性考核”取消,改稱“檢定或校準結果的重復性試驗”了,在其“引言”中突出講了這一重大修改。
作為“示值誤差”校準結果的測量模型,顯然必含有被校對象的讀數值和計量標準提供的值這兩個“輸入量”,是因為這兩個輸入量相減得出“示值誤差”測量結果。
測量模型有多少個“輸入量”就一定有多少個不確定度分量,一個不能多也一個不能少。不確定的評定方法有AB兩種,外國人沒有諸如個、匹、頭、種、只、……等“量詞”,翻譯人員給翻譯成了“類”。不確定度評估的A類(實際上應該翻譯成第一種)方法是重復性試驗,不確定度評估的B類方法是用真實信息加以估計。顯然B類方法比A類方法簡單得多,不得迫不得已誰也不愿意用A類方法。因此:
輸入量“計量標準提供的值”給輸出量“示值誤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可以通過計量標準的“檢定證書”或“檢定規程”給出的計量標準最大允差“信息”,用B類評定方法評估就可以了。非常簡單,沒有人不會,就不多說了。
輸入量“被校對象的讀數值”給輸出量“示值誤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因信息不足需要做重復性試驗用A類方法評定。常數引入的不確定度可認為是0,但“讀數值”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不能為0。假設重復性試驗結果總也不變,為0或者甚微,這就出現了不足以反映該輸入量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情況。
出現用測量結果重復性評估的不確定度分量不足以反映某個輸入量引入的不確定度情況,就不得不補充一個B類評定,兩者取大舍小作為該輸入量給輸出量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這個評定使用的“信息”,就是被校對象的分辨力。如果所用儀器是模擬式的,則肉眼對“分度值”的“估讀誤差”是這個B類評定使用的“信息”。若遇到像“游標卡尺”這種無法估讀的模擬式儀器,可使用其“分度值”的一半作為評估的信息。因為,“模擬式儀器的分辨力等于其分度值的一半”。
假設干燥箱配置的是模擬式溫度儀器,“分度值”是1℃,肉眼估讀的誤差一般可認為是其1/4、1/5或1/10(視標尺分度的寬窄確定),但肉眼的估讀能力最多可達1/10,因此不得用小于1/10。分度值1℃的溫度計一般可用0.1℃或0.2℃的估讀誤差對輸入量“被校對象讀數”引入的分量加以評估。
作者: csln 時間: 2020-1-10 11:51
謝謝你的陪伴,謝謝你的堅持!終于使我想明白了你上述問題。都是雙軌制造成的,再加上不確定度評定時太保守。實際上,如果測量不確定度僅剩量傳引起的分量,包含概率100%的不確定度是0.36攝氏度,那么此時按理應按k=3,本來我們誤差理論里就是三分之一原則。那么標準不確定度就是0.12攝氏度,取k=2,U=0.3℃。現在就能自圓其說了。
同雙軌制沒有關系,同“再加上不確定度評定時太保守”也沒有關系,同誤差理論里三分之一原則更沒有關系
有關系的是犯了一個最簡單的錯誤
評定標準不確定度時要考慮各分量的分布,由合成標準不確定度得出擴展不確定度也要考慮分布
作者: 路云 時間: 2020-1-10 22:55
其實csln量友已經幫你找到了出現問題的關鍵點,那就是你沒有考慮分布狀態。從你的評定過程看,基本上是拿來主義,別人怎么評,我也依葫蘆畫瓢怎么評,并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深究更深層次的東西。就如同“量傳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如果是進行修正測量的話,通常是不能簡單地用最大允差去套算出一個不確定度的極限值作為不確定度分量的,而應該引用上級出具的《檢定/校準證書》中給出的“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用最大允差套算出來的不確定度,僅僅是人為規定的,合格測量設備不確定度的極限值,全世界都一樣,并不是該測量設備的實際“復現量值的不確定度”。整個評定過程沒有用到任何檢測數據,所以說,這樣評出來的“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全國任何一家機構評出來的都是這個值,無需進行測量,都可以套算出來。對于測量結果而言,這種套算出來的不確定度,根本就沒有“計量溯源性”可言,即:測量結果與哪家機構,用哪臺測量設備檢測的,沒有任何關聯綁定的關系,誰測都一樣(類似于“檢定”,而不是“校準”)。
作者: kim776800 時間: 2020-2-17 15:20
各位大神,剛看了全篇的回復說下我個人的一點看法吧!
我比較支持clsn量友的看法,樓主的目的是校準干燥箱,而不是校準顯示表,樓主給出的設備分辨力應該指的是就是顯示表的分辨力吧
所以說顯示表的分辨力在樓主的問題中應該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這題中決定小數位數的關鍵點我覺得是在105℃時,干燥箱允許的最大誤
差是多少,也就是干燥箱的計量性能。 假設 干燥箱 最大允許誤差為1℃,那么小數位數可以保留1位y=105.2℃ ,U=0.7℃(k=2),如果是最大允許誤差為10℃,那你保留整數也夠了y=105℃ ,U=0.7℃(k=2),如果干燥箱 最大允許誤差為0.1℃,可以保留小數兩位y=105.19℃ ,U=0.7℃(k=2),但從0.7不確定度來看,干燥箱最大允許誤差為0.1℃不大可能。
雖然是2個月之前的貼了,樓主是否已經得出結論?希望有大神看到的話,說說我這個看法的對錯!非常感謝!
作者: 路云 時間: 2020-2-17 17:38
您的問題在于最終的測量結果沒有修約到與不確定度的末位一致。當干燥箱的最大允差為±10℃或±0.1℃時,最終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也就不可能還是U=0.7℃,k=2。前者可能是U=7℃,后者可能是U=0.07℃。
作者: 百變大咖 時間: 2020-2-19 10:20
學習了。保留位數的問題好像沒有標準或規范進行成文的規定。以前只搞檢定時,不要求不確定度,一般按照比最大允差多一位保留。gb/t8170也只是規定了如何修,沒說修到什么位數。考慮不確定度的話,一是不確定度與保留位數有直接關系,二是受到2位有效數字的限制。這是我的一點體會,有不對的地方大家多包涵,指正。
作者: 路云 時間: 2020-2-19 15:38
最終“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的保留位數,在JJF1059.1-2012第5.3.8.1條就有規定:
a.png (26.04 KB, 下載次數: 636)
下載附件
2020-2-19 15:37 上傳
作者: susie 時間: 2020-2-19 16:15
多謝各位大神,學習了!
作者: worena222 時間: 2020-2-19 16:36
多謝,學習了!
歡迎光臨 計量論壇 (http://www.bkd208.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色内内在线播放|
日本妈妈xxxxx|
国语对白刺激做受xxxxx在线|
午夜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婷婷五月亚洲97号色|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你懂的|
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好男人日本社区www|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欧美|
国产美女91视频|
亚洲欧洲在线观看|
911色主站性欧美|
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乱理论片在线看|
亚洲精品欧洲精品|
99精品无人区乱码在线观看
|
h文站着从后面挺进孕妇|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
国产极品粉嫩泬免费观看|
亚洲人jizz日本人|
五月激情综合网|
最近中文字幕国语免费完整|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五月天婷婷丁香|
黄网站免费观看|
日韩乱码中文字幕视频|
八木梓纱老师三天两夜|
japanesehd奶水哺乳期|
欧欧美18videosex性哦欧美美|
国产99久久九九精品无码|
中国speakingathome宾馆学生|
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亲与子乱ay中文|
伊甸园在线观看国产|
91麻豆国产级在线|
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网址|
另类ts人妖一区二区三区|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