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標題: (轉)回憶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經歷過的計量工作 [打印本頁]

作者: duomeiti    時間: 2008-4-22 09:49
標題: (轉)回憶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經歷過的計量工作
回憶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經歷過的計量工作
張成悌
(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
成都 610021)

        1. 踏上“計量”道路的征程
        一機部計量檢定所負責人鐘林1952年他是重工業部副部長時曾到我們學校(北京重工業學校院系調整后為北京機械制造學校)作過報告。1954年初我校工人班同學孫金香、屈金全、周中、李秀亭、徐孝恩等五人分配到計量所工作。1954年7月工人班同學孟昭仟也分配到計量所工作;我們學生班有14人也分配到計量所工作。報到后鐘林所長和我們親切談話。他講了當前機械工業生產和軍工生產中計量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我們以高度責任感認真細致地做好檢定工作,勉勵大家熱愛計量工作,堅定一輩子奉獻國家計量事業的信念。我們聽了心里熱呼呼的,熱切地盼望早日走上新的工作崗位,一顯身手。工人班的同學向我們介紹了計量所的情況。但是我們要與隨即從長春機器制造學校和南京機器制造學校分配來的共八十位同學一起參加一個計量培訓班,這個培訓班的目的是支援部屬第一批開展計量工作的工廠,為第二批開展計量工作的工廠準備技術干部,也為一機部計量所充實技術干部。這個培訓班就在我們學校辦。要我們協助做好準備工作和接待工作。培訓班的班主任是賈循,老師有劉榮恩、楊頤桂和盛文三位老工程師。劉榮恩老師教“技術測量”,楊頤桂老師教“公差配合”,盛文老師教“計量管理”。經過四十多天培訓全體學員分配到第一批開展計量工作的工廠進行實習,并協助所工作組工作。實習三個月后46名學員分配到第一批和第二批工廠工作,34名學員留計量所工作。分到西南昆明機床廠實習的有我和翟富華及長春機校的唐其林和劉俊德四人。當時通知我們實習后分配到重慶工作,所以唐、劉二人就先回常州老家停留幾天,再去昆明。1954年全國發大水,京漢路不通,只好繞道上海,經杭州、株洲、衡陽到廣西金城江(今河池市)。金城江是火車的終點站,行李只能托運到這里。我們在這里會合。再坐6天汽車經貴陽到云南的沾益縣,從沾益縣坐1天小火車到達昆明。再坐郊區汽車到達茨壩昆明機床廠。廠計量室主任沈鯤翱和站長蔡德壽接待了我們。我們參加了該廠的萬能量具的普檢普修,實習滾刀螺距的測量與計算方法,用標準度盤檢定分度頭,并根據測量結果計算度盤的偏心大小與方向。三個月實習結束后,唐其林分配到重慶機床廠,劉俊德分配到重慶空氣壓縮機廠,我和翟富華留部計量所工作,并到重慶參加部計量所工作組,協助上述兩廠開展計量工作。我們四人按原路線先到貴陽,再從貴陽坐三天汽車至重慶。機床廠計量室主任劉馥松和空壓機廠檢查科葉科長都參加過北京的共同學習班。他們回廠后已經做了一些準備工作。首先是制訂工作計劃,開展全廠萬能量具的普檢普修。工作組共3人由丁德榮負責,翟富華負責機床廠,我負責空壓機廠。經過一兩周我們就一起交流工作情況和檢查工作進度。工作組工作結束后于1955年一月春節前回計量所檢修組工作。
        2. 推進部屬機械廠全面開展計量工作
        檢修組是當時所內唯一的技術機構。薛祉鎬任組長,劉榮恩、王江分任副組長。王江負責籌建實驗工廠。我分配在光潔度測量小組,組長是林瑞昌,成員還有王貴蘭。所里除了檢修組外還有秘書組、行政組、保衛組、技術監督組、基建組、編譯組和培訓組。1955年春所里成立技術監督科,由李慎安任科長,邵增豐任副科長,孔祥光任科技術秘書。我被調到技術監督科工作,一起調去的還有張樹馨、賈樹清、尹作臣、李世敏、王華均、林忠信、張純瑾、俞貞…。同時還成立了檢定科和研究科。檢定科由周中任科長,郭智勇任副科長;劉榮恩任研究科科長,屈金全任副科長。監督科當時的任務就是對一機部部屬工廠尚未開展計量工作的要全面開展計量工作,并對已開展計量工作的32個工廠進行監督管理。首先要到未開展計量工作的工廠確定計量室主任及檢定站站長人選,以便參加學習班。以及計量室和檢定站的選址。并舉辦主任站長培訓班,以便開展工作。1955年4月25日我即去長春、哈爾濱和齊齊哈爾各廠落實人選和選址,并在沈陽與張樹馨會合。回所后,正值沈陽第二機床廠因產品質量問題停產整頓,一機部決定派蘇聯專家組對該廠進行全面技術改造。所里的蘇聯專家謝里捷也夫(莫斯科磨床廠計量室主任)為配合廠里的技術改造于6月至11月也三次到廠具體幫助該廠開展計量檢定工作。向該廠提出38項建議,作為該廠計量器具檢查及監督的組織技術措施計劃。我作為蘇聯專家助手隨同專家前往該廠協助專家工作,并在專家不在時,留在廠里與一機部技術司錢工程師協助計劃完成。同時還要對沈陽市各廠開展計量工作的情況進行檢查和了解。計劃完成后,工廠的計量工作得到基本解決,如計量檢定系統、量具流轉制度、車間檢定站、首次檢定工作、量具編號和登記及周期檢定日程表以及量規返還檢定的浸蠟制度等。浸蠟制度是量規返還時必須經過檢定合格后才能浸蠟上架,量規浸蠟不僅起到防銹作用,而且還是合格的標記。經過這次技術改造,沈陽第二機床廠(后來叫中捷友誼廠)的面貌一新,成為我國產品質量優良的有名的機床廠之一。為了總結經驗并指導其他工廠的計量工作,我和俞貞一起寫了一篇題為《怎樣建立計量檢定工作》的文章。后來又隨蘇聯專家去哈爾濱第一工具廠和長沙機床廠以及北京市的一些工廠作短期考察活動。所里派出的其它地區的工作組對推動工廠開展計量檢定工作也有很大進展。
        1955年在我國第一個恒溫實驗室(北京東單頂銀胡同20號)由檢定科完成了一等量塊的檢定工作,檢定科對部屬工廠進行2等以下各等級量塊的量值傳遞。檢定所的測力、硬度和溫度等計量工作,也全面開展;所實驗工廠在小黃莊1號宿舍樓開始了加工與生產,特別是呂魁清師傅掌握了高等級量塊的修理技術,對長度量傳工作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至1955年底全國一機部的112個工廠全面開展了計量工作。1956年初,一機部將計量所擴建為工具科學研究院。是一機部的三大研究院之一(機械院、工具院和電器院)。鐘林任院長,薛祉鎬、何伯靖、嚴韞任副院長。在工具院從事計量工作的設有互換性處及熱力處,從事刀具方面的設有切削處和工藝處。這時工具院約有人數四、五百人。至1957年底人數達千余人。工具院發展非常迅速,基建方面在小黃莊先后蓋了單身宿舍樓,實驗工廠,恒溫樓。當時互換性處下設處辦公室、研究科、檢定科、監督科和恒溫組。賀師章任處長,李慎安任處工程師,孔祥光任處技術秘書;因李慎安去處里工作,監督科由孟昭仟任科長,邵增豐任監督科副科長。互換性處人數最多時達到120多人。1955年根據檢定所蘇聯顧問馬爾丁諾夫的建議,由技術監督科李慎安負責起草一機部計量檢定監督管理的四個規程:《計量器具集中監督規程》、《計量所及區域計量室規程》、《檢查和檢定工作規程》、《工廠計量機構規程》,1956年初由一機部批準頒布。在一機部范圍內成立10個區域計量室:分別設立在哈爾濱、沈陽、大連、北京、濟南、上海、長沙、重慶及蘭州的大型機械廠內,對口本地區的其它機械廠。互換性處技術監督科下設東北、華北、關內三個小組負責監督管理東北;京津、河北、山西和內蒙;山東、上海、中南、西南和西北的區域計量室及該地區一機部的122個工廠。我和張樹馨負責東北組。為了貫徹執行“四大規程”,1956年春在上海機床廠由蘇聯專家謝里捷也夫培訓一類部檢定員,參加人員有各區域計量室監督組成員及技術監督科有關人員。對工廠計量工作進行檢查檢定是由部檢定員進行,部檢定員分三類:一類部檢定員是監督人員,要求業務知識全面;二類部檢定員負責萬能量具檢定;三類部檢定員負責光學儀器檢定。部檢定員下廠工作必須帶部檢定員證。1956年要求各區域計量室監督所轄工廠將計量工作走上正軌;相互間進行評比。1957年春節前東北組與四個區域計量室的代表對各區域計量室推薦的工廠進行了檢查,檢查量具的周期檢定率,使用中量具抽查的合格率。當年在東北地區沈陽低壓開關廠成績最好。春節后召開了全國區域計量室會議。會議對評比優勝的工廠進行了表揚。至此一機部的計量工作開始走上了正軌。注: 當代中國的計量事業23頁和記新中國計量技術機構的創建一文說“四大規程”是1958年2月批準的,這個時間是錯誤的。1956年我們已經按“四大規程”進行執法了,1958年2月局院已經合并,工具院已經撤消這時批準毫無意義。
        4.制訂我國第一套長度量具和儀器檢定規程
        為了更好的開展技術監督工作,1957年初技術監督科成立了量儀組。量儀組的任務是:開展量儀的性能試驗,對量儀生產廠的質量進行監管;編制我國自己的量儀檢定規程;對各工廠多余計量設備進行調撥。科里把我從東北組調到量儀組任組長。由于性能試驗是一個全新的工作,我們決定先從百分表的壽命試驗做起。從北京人民機器廠調撥一臺報廢的車床作為百分表的壽命試驗的設備。開始了性能試驗工作的第一步。量儀組的二、三類部檢定員承擔起草量儀檢定規程的任務。我自己也負責起草了部分檢定規程。我們利用搞整風運動的空隙組織全科人員對檢定規程草稿進行討論,逐字逐句的推敲。把大家下廠碰到的規程問題提出來,一起研究和總結。雖然我們起草的檢定規程是以蘇聯檢定規程為藍本,但是我們要求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例如千分尺的測力,蘇聯規程是500~900g,而我們從其他國家進口的千分尺測力可達1000g,所以我們的規程改為500~1000g。其示值誤差由5、10、15、20、25、12.12、12.25、12.37及12.50九個點改為5.12、10.24、15.37、20.50、25.00五個點。在這期間我還給蘇聯“測量技術”雜志寫信,詢問一些技術問題,他們對一些問題做了答復。有的規程是我們獨自編寫的,沒有蘇聯規程可參考,例如刀口尺檢定規程和合像水平儀檢定規程。我們討論時為一個技術問題爭論得面紅耳赤,但會下相互間關系十分融洽。我們的共同目的就是要把檢定規程編寫好。在較短的時間內就把我國第一套萬能量具和光學儀器的檢定規程編寫出來。規程中一些檢具都要經過設計、加工和試驗。參加編寫檢定規程的有:張成悌、桑紹鑫、趙寶森、毛起廣、徐品文…等同志。最后由我審校并與情報科聯系印刷,校對清樣及插圖的制作等。至1958年檢定規程付印時,是以國家計量局名義出版的。因此這套長度檢定規程是國家計量行政部門首次頒行的法定性文件。至今已有50年了,雖然,其后經過多次修改。但是,當年所有參與這套長度檢定規程編寫、討論、出版和發行工作,為此而付出心血的同志們。每憶及此,感到無比欣慰。
        5.由度量衡轉向現代工業計量
        1958年1月10日,國務院批準將一機部工具院的計量部分并入國家計量局。刀具部分(約500人)在已籌建哈爾濱工具分所的基礎上成立工具研究所;部分下放湖北大沙湖勞動鍛煉(200余人),這部分后來多數留在湖北工作。為了讓地方更好的由度量衡向現代工業計量轉變,抽出一部分技術力量支援地方計量部門。支援的地方有:新疆、四川、山西、陜西、廣東、內蒙、天津;還有支援其他地方的。在整改前小黃莊已人滿為患,一間單身宿舍只能住4~5人,卻放了十幾個人的行李。整改后可以只住一兩人,小黃莊也清凈了。技術監督科也搬到小黃莊上班,檢定科因恒溫關系仍留頂銀胡同工作。在整改前夕,處里將研究科和檢定科的量儀組都放在監督科的量儀組中。這時量儀組人數多達四十多人。國家計量局由馬大人胡同遷至工具院原址小黃莊。國務院任命李承干為局長,鞠抗捷、嚴希純、鐘林、于壽康為副局長,薛祉鎬任總工程師。李承干去世后,國務院任命鞠抗捷為國家科委委員兼任計量局局長。局下設有:長度處、熱工處、力學處及電學處四個專業處,另有綜合技術處、器材處、監督管理處等職能處室,及實驗工廠。合并后全局只有400余人(原國家計量局有些人也下放到大沙湖)。長度處設有:端度實驗室、線紋實驗室、量儀實驗室、精密測量實驗室、性能實驗室及恒溫組。全處約80人左右。我分配在量儀實驗室,室主任是孟昭仟。當時量儀實驗室的任務是繼續完成量儀檢定規程的編寫與出版;研制百分表自動檢查儀(純機械的);自制游標卡尺和專用量塊等。大煉鋼鐵運動時,全局成立了4個為鋼鐵服務的工作組,以各處處長為組長,從各處抽調人員組成綜合組,奔赴各大區為鋼鐵服務,要為鋼鐵元帥帶上望遠鏡。當時幾乎傾巢而出,二十多人的量儀實驗室只留五六個人在家。溫度室留守人員努力研制簡易光學高溫計,以支援各工作組。11月于常州召開了全國計量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在全國煉鋼最緊張的時候,留在局里的人員以實驗工廠為主也建起小轉爐進行煉鋼。雖然群眾運動式地開展計量工作不能很深入,但是也是對地方計量工作由度量衡向工業計量邁進一大步。量儀實驗室的百分表自動檢查儀因設計經驗不足及工藝問題,裝配后不能工作而失敗。為檢定合像水平儀用兩臺測微計及橋形平尺搭起的實驗裝置實驗結果達到預期效果。為后來設計小角度檢查儀打下了基礎。為檢定研磨平尺,而進行的光干涉及液面干涉實驗,發現等傾干涉現象等為后來用等傾干涉法檢定平面度及設計等傾干涉儀做了前期準備工作。1959年3月全國計量工作會議提出計量部門要為機械工業服務。局里又成立了幾個綜合組由各處長帶隊。我參加了由劉培英處長任組長的西南工作組,我和于渤分任副組長。工作組的任務是:以重慶水泵廠為試點,通過加強計量工作提高產品質量,改善零件的互換性,提高裝配效率。召開現場會議與展覽,推動全市的計量工作的開展。幫助重慶市計量所更新計量儀器設備,開發新的項目。我們還參加了成都市計量所召開的全市的計量工作會議;并到蘭州考察了甘肅省的計量工作。
        1959年年初量儀實驗室撤消后,我被調到精密測量實驗室工作。1959年8月參加北京市計量處組織的北京起重機器廠汽車吊蝸輪副的技術攻關工作,在該廠有限條件下解決了蝸輪滾刀的檢測技術,以及磨后檢測及定中心距加工保證齒側隙等,并于1960年初召開現場經驗交流會。
        6. 開展精密測試和研究工作建立國家計量基標準
        1961年在精測實驗室我和王德順負責平直度的測量,我們去北京第一機床廠為數十米龍門刨床床身安裝,而測量其直線度。我們還為第一套30萬噸合成氨設備的關鍵零件高壓汽缸孔的深孔直線度解決測量問題。在平面等傾干涉裝置的基礎上開展了研磨平尺及ф150平晶的檢定。1960年長度處撤消性能實驗室,增加了基線實驗室,并在處下曾設有一個四、五人的量儀組。負責檢定規程的第二版的修改,及一些新規程的編寫。平直度方面的規程由我負責修改和編寫,新編的規程有:寬面平尺和平板兩個規程。對于平板檢定規程當時雖然知道通過旋轉可以得到平面度最小值,但是旋轉的規律及其敘述沒有很好總結出來,所以規程就沒有采用平面度最小值作為評定標準,而是采用四角點平面度作為評定標準。規程給出的舉例可以通過旋轉得到平面度最小值,但規程只給出四角點平面度。四角點平面度有如下優點:1.計算簡單;2.有時也滿足平面度最小值;3.即使不滿足平面度最小值,超出值一般不會大于1/3,用它來補償測量誤差,可以使測量結果更安全可靠。
       1960年冬,中央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糾正經濟工作中的“左傾”錯誤。計量工作也做了調整,加快研究建立國家計量基標準,做好量值傳遞工作。貫徹《科研十四條》。1960年成立委托處,負責委托計量各項目的管理工作和組織人員培訓,籌建實驗室等。1960年相繼籌建光學計量實驗室、時間頻率室、聲學室和放射性室以及后來的無線電室。在基建方面又蓋了力學樓。精測室為了配合全局建立計量基標準,積極研究解決基標準制造過程的測試問題。楊自本利用接觸式干涉儀進行改造與標準具比較實現測量10mm多一點的基準活塞壓力計孔徑,測量精度達到0.1μm;我也對接觸式干涉儀進行了改造,利用鋼球、電眼接觸、階梯量塊等技術,在萬能測長儀實現測量5mm基準活塞壓力計孔徑,測量精度也達到0.1μm;我還在萬能工具顯微鏡上,用直徑150mm平晶,以干涉法測量10mm基準活塞壓力計活塞桿的母線直線度;趙寶森在萬能測長儀上用接觸式干涉儀和電眼將內尺寸測量變為外尺寸測量,實現環規的測量,測量精度達到0.5μm;楊自本和我還幫助硬度基準建立時測量機架、工作臺、梁等的變形。陳永昌為幫助磁通基準測量其線圈骨架的中徑和螺距,專門設計了兩臺專用設備。另外在科研方面:精測室的徐孝恩在絲杠螺旋線方面,唐啟昌在漸開線量值統一方面,高有仁在氣動量儀方面進行了研究,并取得良好的成果。端度室的郭智勇、秦南榮、陳耀煌改造柯氏干涉儀擴大測量范圍至1000mm,實現大尺寸基準量塊和1000mm石英桿尺的測量;線紋室的羅鎮偉、吳景文及實驗工廠的馮有為、宋瑜珊在用光電顯微鏡檢定線紋尺和刻劃線紋尺方面也取得成果;角度光潔度實驗室的胡國嶼為建立角度基準做了大量的實驗工作;該室的毛起廣和黃福蕓在單刻線樣板與多刻線樣板的測量上做了大量研究。基線室的歐陽俊和莊一君對24m殷鋼基線尺的檢定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國內長春光機所的陳國勛等人用光電顯微鏡及Hg198光干涉技術測量線紋尺。大部分成果都發表在1963年的學會論文集中。1957年3月由工具院互換性處與天津大學共同發起召開了全國互換性與技術測量科學研究會議,并成立了全國互換性與技術測量科技協會,開展計量技術的科技協作。推動長度計量工作的發展。1962年中國計量技術與儀器制造學會籌委會成立,長度處承擔了機械量和幾何量專業委員會的秘書工作。前面的協會與學會的工作在長度處是由徐孝恩任秘書工作的。1963年5月在上海召開了中國計量技術與儀器制造學會籌委會機械量和幾何量專業委員會年會,并出版了年會論文集。論文集共收集36篇論文,國家計量局有19篇占52.8%(其中力學方面2篇,長度方面17篇占47.2%)。1962年國家科委將精密機械加工測試基地的組織工作委托給國家計量局長度處承擔。該基地由有關工業科研部門組成,目的是充分發揮各單位的設備和技術力量的作用,共同解決新產品、新材料和重大項目中的計量測試問題。并于1962年和1965年分別在北京和濟南召開了測試基地年會。這時科研工作以仿制、改造、組合設計為主,逐步向采用新技術,獨立創新自主設計方向發展。
       7. 加強人才培養勇攀科技高峰
       早在1956年在八大精神的鼓舞下,工具院人事處就組織中專生報名參加由一機部與清華大學合辦的清華大學夜校部(機械專業)學習。徐孝恩這年就考入清華夜大學習。當時我因為一直出差在外沒有機會報考。1957年我調量儀組工作,這年我也考入清華夜大學習。與實驗工廠的楊金相是同學,1960年我下放勞動停學一年后又與白景中同學。1963年清華夜大畢業。在大躍進后北京市與北京大學合辦了北京廣播電視大學,校長是吳含副市長。設有物理系和數學系兩個專業。因為方便所以局內參加學習的人很多。人事處為此開辟了電視教室。1962年我以同等學歷插班考入61級數學系,至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課而結束最后一學期課程。這個班同學有工廠的馮有為,及無線電處的幾位同學。電視大學的課程每天早上6點半開始到8點結束。從1957年開始到1966年結束學習止,我幾乎沒有看過一場電影,和休息過一個星期天。碰到出差回來還要補課。除此之外還有化工學院等其他大學辦的夜大學,以及各種預科班和文化夜校…。
        為了學習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必須要學會外語。1963年薛祉鎬總工程師不顧自己年老體弱,在全局范圍辦了德語班,每周兩次。早上7點至8點。我們通過該班學習后都能夠用字典閱讀德語文獻。
        當時在計量局內學習科學技術、學習外語、學習中文蔚然成風,每到夜晚,試驗室、辦公室燈火通明。在這樣的氛圍中人才輩出是很自然的。
        為了培養新生力量,許多高校設立了精密儀器或精密測量專業。這些學校是:清華大學、北京機械學院、天津大學、河北工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工學院、合肥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從1961年起天津大學就派研究生到精測室實習,另外還派本科畢業生作畢業設計。后來清華大學也派畢業生作畢業設計。從1962年開始我自己一邊學習一邊指導2位天津大學的畢業設計。1963年指導3位清華大學的畢業設計。北京機械學院和哈爾濱工業大學也派本科畢業生到精測室作畢業設計。長度處也來一些高學位人才,在德國獲博士學位的朱琪,蘇聯副博士的魯紹曾,在德國留學的袁承愚和趙克功。地方計量部門為了加快發展,將新分配來的大學生送到國家計量局學習和實習,例如云、貴、川。他們來學習的內容有:量塊、線紋、光學儀器調修、平面、精密測量…等。這些人后來都成為該地方計量部門的骨干。為了更好指導地方計量部門開展工作,長度處還組織我們編寫了《長度計量》(上、下冊)和翻譯了《計量學基礎》,由局情報科內部出版發行。
        8.改革機構加快科研步伐
        1962年初國家計量局制定了《1963-1972年計量事業發展規劃》,該規劃被列入國家科委《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并被作為重點項目之一。在基建方面1963年動工修建了熱電樓和放射性樓。
        1962年5月吳忠葵主任、張成悌和趙寶森參加一機部工作組到成都量具刃具廠,整頓該廠產品質量。當時國家計量局擬以成都和廣州為試點,實現省會城市與省級的計量機構合并,減少機構重疊。因此我們也帶有這個任務。當時四川省科委計量處只有7、8個人,在科委大樓辦公。而成都市計量所則實力雄厚,工作開展得較好。省市合并后對全省計量工作有更大的推動。直至文革后期成都市才重建計量機構。
        1963年6月國家科委通知,鞠抗捷局長離任后由高戈伍負責國家計量局的領導工作。1964年年底國家計量局開始四清運動,由李樂山為隊長的四清工作隊進駐國家計量局。經過四清后對國家計量局的機構進行了調整,正式成立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負責計量科研和量值傳遞工作。國家計量局負責全國計量行政監督管理和立法工作。兩個機構一套領導班子,局長即院長。由李樂山任局(院)長,高戈伍、鐘林、于壽康、羅軍為副局(院)長。 計量院撤消各專業處,全院成立12個實驗室:長度室、精密測量實驗室、中、高溫實驗室、低溫實驗室、一力實驗室、二力實驗室、電磁實驗室、光學實驗室、時間頻率實驗室、無線電實驗室、放射性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精密測量實驗室主任為魯紹增,副主任為袁承愚。1965年國家科委決定將全國科學技術協會模型儀器工廠劃歸國家計量局,改名為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計量儀器制造廠(計量院二廠)。計量院派了以孫金香廠長為首的一批科技干部支援該廠。后來局、院分開后,該廠直屬國家計量局,改名為北京計量儀器廠。為地方計量部門生產了大量的計量標準器。計量院的實驗工廠為計量院的基標準建立立下汗馬功勞。1965年9月由科委領導親自選點,確定成立計量院分院(即現今的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并確定了去分院的人選,長度處去分院的有:周中、秦南榮、張仁娟、金良元、白翔龍……等人。其中周中和白翔龍等人就參加了分院工程的建設工作。并把給分院的設備包裝裝箱,發運成都。訂購儀器設備。至文革后期1969年10月又重新公布了去分院名單,我也列入去分院的先遣名單之中。
       為了更好評價科研成果,1965年薛祉鎬總工程師及總工程師辦公室成立了學術小組,我有幸成為小組成員。
       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在長度計量方面:1963年完成了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計量基準的研究工作,建立了氪-86光波波長基準,復現“米”的擴展不確定度(K=3)、達到±1×10-8,達到當時的國際水平。1964年建成平面基準,量限為直徑150 mm,擴展不確定度(K=3)為±0.01μm。還開發了平面等厚干涉儀、平面等傾干涉儀、直徑150 mm平晶、200mm和310mm的長平晶。1965年建立了齒輪漸開線標準裝置,開展漸開線樣板的檢定。建立了表面粗糙度的單刻線樣板和多刻線樣板標準,建立了用0.2秒分光角度計和72面正多面棱體全組合法的角度工作基準,建立了線紋工作基準,建立了以1m石英桿尺為基準的直徑150 mm24m殷鋼基線尺檢定標準裝置,還開展了量塊線膨脹系數的檢定工作。趙克功及劉忠有等開始對激光新技術進行研究。其他各實驗室在基準標準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十三陵的磁學實驗室也已建立起來。至此計量院已經全面發展起來,并在世界范圍取得了相當的話語權。
        3.后記
        由于我長期在基層從事監督管理、檢定和科研工作,接觸面狹小,只有自己經歷過的事情才較為了解,因此有的事情表達不夠全面。又由于時間流逝長遠,許多人和事已記憶不清。在此拋磚引玉,希望大家都來回憶這段歷史,紀念那些為計量事業奉獻青春和畢生精力的人們。
作者: ll83    時間: 2008-4-23 15:42
很有成就感吧
作者: sslc    時間: 2008-4-26 14:17
感謝計量前輩們的辛勤勞動,祝計量事業后繼有人,蓬勃發展。
作者: fjiyu    時間: 2008-6-16 11:31
寫的太好了 能不能 轉載你的文章啊
作者: 心怡    時間: 2008-6-26 15:15
文章很精彩,文革后您的計量工作又是怎樣的?
您現在還在從事有關計量方面的工作嗎?發揮余熱嘛!!
作者: chenyg_cyg    時間: 2008-6-28 10:23
寫的很好,沒有想到的是60年代初期就能取得非常大的科研成果,作風嚴謹,實事求是,難得。
作者: sgzhy    時間: 2008-6-28 11: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freshhand    時間: 2008-9-15 15: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王大鵬    時間: 2013-2-5 16:33
向老一代計量工作者致敬!
作者: jhongbo    時間: 2013-2-16 13:27
寫的好,向老一代計量工作者致敬!
作者: bappqig    時間: 2013-2-17 15:55
牛人做牛事!
作者: wxhtbs    時間: 2013-2-17 20:13
感謝前輩們為計量事業做出的貢獻




歡迎光臨 計量論壇 (http://www.bkd20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a级精品国产片在线观看|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视频爱爱太爽了| 国产97在线观看| 处女的第一次电影| 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 夜月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 欧美精品黑人巨大在线播放| 又粗又硬又爽的三级视频| 国产97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一级毛片一级级毛片| 日韩黄色一级大片|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狼 | 日批视频在线看| 女人扒开双腿让男人桶|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 1000部又爽又黄的做黄禁片| 好紧好爽好深再快点av在线| 久久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丝袜| 91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少妇大战黑吊在线观看| 久久九色综合九色99伊人| 欧洲美女与动性zozozo| 亚洲第一黄色网| 看全色黄大色黄大片视| 国产xxxx做受视频| 麻豆一区区三三四区产品麻豆 | 99精品国产成人a∨免费看| 成年丰满熟妇午夜免费视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呲| 欧美三级在线观看不卡视频|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 田中瞳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午夜男女爽爽影院网站| 色黄网站成年女人色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