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lgs2004 發表于 2016-5-4 08:16
我們沒統計周檢合格率,我們統計的是周檢完成率,要求周檢完成率是100%
hblgs2004 發表于 2016-5-5 11:11
我們是企業不考慮間隔問題,間隔都是確定的一年、半年
“周檢合格率”這一指標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也不知道是誰提出的作為目標考核的指標。國家層面好像沒有一部權威的法規性文件說要將其納入考核內容。定為90%的出處和依據是什么?首先,“周檢合格率”是用來干什么的?如果是作為周期調整的參考,或用于分析導致不合格的原因,則根本就不能將其作為考核指標,來對器具的使用部門進行處罰。就猶如規定某某單位生病的人不許超過多少一樣,毫無道理。其次,定義就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數學模型是怎么定義的?參與統計的變量又是如何定義的?是按部門統計,還是按時段統計?或是按不同周期的分類統計?不同的統計方法,得到的統計結果大不相同。這些都定不下來,統計還有何意義?自己都說不出,這個“周檢合格率”到底是指那些器具中合格器具所占的比例。按照字面的理解,就應該是相同周期的器具,經過一個周期的時段統計(如:6個月周期的所有器具,經過6個月的統計,所有器具都經歷過1此檢定),可以得出合格數占總是的多少。這只是統計了周期為6個月的器具周檢合格率。而對于周期為12個月的器具來說,就需要統計12個月,才能得到周檢合格率。這只是按周期分類統計的方法,不分部門。如果只是按時段統計,不分檢定周期,那么在統計“年周檢合格率”時,有的器具統計了1次(周期為12個月的),有的器具統計了4次(周期為3個月的),還有的可能連1次都沒有統計到(周期長于一年的)。我不知道這個“周檢合格率”還有何意義,對調整周期有參考作用嗎?合格率達不到指標的要求,需要調整那件器具的周期呀?
不合格的情形有多種。有外觀不合格的,有遇突發事件異常損毀的,還有一次性檢定/校準計量技術指標超差的。我們計量部門所關注的是最后一種情形,即對產品質量或試驗結果有影響的那部分器具,也就是“一次性檢定合格率”或者是“失準率”,這是要啟動追溯流程的。而前兩種情況,有可能得不到檢定/校準數據,無法判定送檢前是否超差,也就無法對以往的測量結果的有效性進行評估與追溯,只能認為是“不合格”器具,以“待修”、“禁用”或者“報廢”處置。“失準”器具與“不合格”器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只是后者的一部分。所以“一次性檢定合格率”或“失準率”一定是針對那些已檢的器具,并且是未經任何調修的檢定(調修后檢定的,無論合格與否,都不參與統計)。如果不區分是否失準,將其統統從分子中剔除,那這個指標就應該是“測量設備的完好率”,而不是“周檢合格率”。
moonkai 發表于 2016-5-3 12:37
周檢完成率=實際完成數/計劃數
周檢合格率=合格數量/實際周檢數
“實際完成數”大于、小于、等于“計劃數”的情況都是會有的,所以你的這個“完成率”大于、小于、等于100%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合格數量”應該是一次檢定合格數,修理后檢定合格的不算。
平凡123 發表于 2016-5-5 21:13
我覺得周檢合格率應該是一次檢定合格臺數/應檢定臺數
“應檢定臺數”應改為“已完成的一次性檢定臺數”(檢定不合格修理后再檢定的只能統計一次,“應檢定”而“未檢定”的也不算)。
路云 發表于 2016-5-7 01:14
“應檢定臺數”應改為“已完成的一次性檢定臺數”(檢定不合格修理后再檢定的只能統計一次,“應檢定”而 ...
x86438751 發表于 2016-5-9 13:02
能發下你單位在這方面的規定嗎?另外主要是想找到一些理論依據,好作為實際工作的指導,謝謝! ...
“合格率”的概念沒有統一的定義和統計模型,各單位都是根據自己的情況和需求來規定的。但都無法做到細致與精準,也沒看出哪家單位能夠說清楚用“合格率”來干什么的,是不是真的能夠對所要達到的目的起到作用。我所了解到的所謂“合格率”,基本上都是一些為應對檢查用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半虛半實的數字游戲。
路云 發表于 2016-5-7 01:14
“應檢定臺數”應改為“已完成的一次性檢定臺數”(檢定不合格修理后再檢定的只能統計一次,“應檢定”而 ...
吳下阿蒙 發表于 2017-2-20 14:50
測量設備周檢合格率,按照前面的解釋,這個要求難道不應該是100%嘛?測量設備在周期內出現超差,理論上是需 ...
歡迎光臨 計量論壇 (http://www.bkd208.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