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視野決定你的舞臺——與企業計量同仁共勉
98年大學畢業,無奈于當時的就業現狀,懷揣著高中畢業證/鉗工中級證/大學畢業證等三本證書開始闖蕩人世,夢想著有一個好的人生起步。
第一份工作落魄到沒借助任何證書,通過黑中介在廣東東莞一家黑工廠(類同于后來媒體曝光的血汗工作)做玩具噴漆工,骨感的現實把我折磨的很骨感后,工資行旅都沒要帶著三本證書逃到了浙江。99年第二份工作,在杭州蕭山用的是鉗工中級證進到一家電梯生產企業做裝配鉗工,后被選調到安裝隊做電梯安裝工作,尊重與發展機會有了,但承受不了不牽安全繩在二十幾層樓高電梯間井架中攀爬的恐懼而辭職。短暫的職業經驗提醒我:就職于一個正規的有安全保障的能“腳踏實地”的工作的單位是多么的重要。剛好有同學在寧波某汽車公司新基地上班,聽了介紹,覺得比先前的工作好的太多,有大學畢業證,就很開心的進去了,一直做到現在(證書只是敲門磚,需要敲的門是好門,那些自動門大多是異類)。
那個時候,大學生自主擇業才剛剛開始(個人感覺是被政策拋棄,惡果起于城鎮化為目標的大學擴招,書讀完了,工作沒得,返鄉做農民的資格都沒得。。。),民營企業里大學畢業生不是很多。當企業缺失人才時,通常會將生產線上經過磨煉的大學生根據專業往上調,于是我機緣巧合到了公司計量室工作,那一年是2000年。這當中有過幾次跳槽的沖動,有過幾次獵頭的相邀,但基于初涉職場的慘痛經歷教訓,同時對自己的專業修養還不認可,公司對我的培養也十分盡心,就沒有動,一直做到現在(呵呵,現在某些人,有些跳槽是為了錢,有些跳槽是因為氣,結果為了錢的沒見得工資升了多少,為了氣的到那里都還是氣不順,頻繁的跳,技術上沒了沉淀,越跳越不保值,最后就成了嘴把式,也只能遵循著這個模式生存下去了。所以說,為了錢為了氣而盲目跳槽,是不可取的)。
去年底公司給十年以上工齡的老員工每人發了一枚大的銀質獎牌感謝員工的忠誠與堅守,感覺很開心,感覺自己配得上公司給的這個榮譽與獎勵,思緒不由得漂向這些年走過的那些艱辛快樂的計量征途。。。
2000年剛進公司計量室時,做的是三大類量具的檢定工作。師傅教了檢定技術及三大類量具修理必備的研磨技術,打好了基礎。師傅帶了半年離休后,其它的東東全靠自己摸索, 方式有很多,網上找資料問同行,甚至各類交流會展銷會等場合,更多的是結合量具基本理論知識自己摸索的,比如,千分尺測砧工作面平行度快磨技術、千分尺示值誤差修理技術、三爪千分尺示值誤差修理技術、游標類量具示值誤差修理技術、指示表示值誤差修理等,其它的壓力表修理及扭矩類量具修理、簡單的電三表修理、數顯量具修理等,都是靠自學掌握的。這個階段大致持續到了09年。這段時間完全成了量修技術控(題外:領導電子稱壞了、同事小伙的托馬斯玩具或小電子琴壞了,我都修。。。甚至這段時間科技樓各辦公室的各類門鎖壞了或是更換,都由我來搞定),好多時候在研究如何用不同方法來修理同一種量具故障,趴圖板畫圖紙做各類檢定或是量修夾具(呵呵,CAD也是那個時候逼著學的,手工繪圖,實在不是個省事的法子),有時候也修計量論壇量友寄來的量具等,感覺很有自豪感與成就感:鍛煉了膽識,驗證了原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量修的合理方法:化有形為無形,重原理輕類別,修前作研究準備(對未修理過的量具)、修中多觀察、修后多總結。
2004年,公司(實際是一個分廠,當時計量室被踢皮球式的踢到分廠了)要求計量建標,于是又開始學習計量建標的相關流程要求,包括各類資料準備,如管理制度編制與完善、作業指導書編制、原始表單設計、穩定性及重復性驗證、申請表/履歷書/技術報告編制、個人資質培訓(積極參加各類計量培訓)等,同時也與政府計量系統的同仁打上了交道,知道了還存在一個企業計量水平評級的問題,也是經過努力評過了三級計量企業。后續的又經歷了幾次建標工作及企業計量水平評級工作。每經歷一次,感覺對計量工作的認識都不一樣,每一次都促使我學習了更多的知識。我想這也是我能在11年首批通過一級注冊計量師的關鍵原因。
續1:
2009年,公司搞16949體系認證7.6條款的編制職責落到了我身上,第一次有機會系統梳理量檢具現場管理的幾個主要流程。那一年,分廠領導對計量器具現場管理工作不滿意,要求我拿出解決措施。這個時候,我已經對企業計量管理有了一個比較扎實的理解,于是順勢推出了以下措施:對各生產車間的計量三率指標進行考核,每月定期到生產現場進行計量檢查并對不符合形為進行處罰,并制度化(那二年罰了不少人也得罪了不少人,高興的是這個措施一直保持到現在,好像是把高懸于那些亂用量具的人的頭上的一把劍。。。)。同時積極編制課件,對員工量具使用知識進行定期培訓(呵呵,這個又消除了一部分人的恨,這世界真奇妙,任何事都是相對的,有壞處,必有好處。。。)。
說到這個培訓,很有感觸,比如說,編制教材吧,太計量化了或是文字太多了,員工聽不懂,只能是圖片加上簡單的文字描述,再加上實際操作。再說講課吧,我是那種原來見領導就放不出一個屁的人,嘴笨膽小,上臺講話全身哆嗦。。。培訓初期有時候會被員工問到腦子空白,答不出來,然后下來思考,認識到從員工使用的角度來思考計量問題是多么的重要,拿明白再去培訓,幾次培訓下來,膽量練出來了,PPT制作技巧也熟練了。直到10年評為集團中級講師,講課也從義務到有報酬了。后來隨著公司人力發展的要求,先后多次參與提升檢驗人員能力的培訓/提升生產廠班組長一級基層領導員工測量知識與計量知識培訓/參加全國各類發動機技能大賽的公司選手進行量檢具使用與測量方法的培訓/MSA知識培訓(計量領域的分廠各級計量人員培訓更是職責內的事項了),包括組織或親自編制相關培訓教材、考題、監考改卷等工作。
計量人員參與培訓工作真的很重要,特別是企業計量人員更要重視。以我這些年來當講師的經驗,可以說是好處多多。
直接一點的好處是:鍛煉了自己的膽識,提煉了自己的知識,擴大了自己的基層人脈(現在很多時候我下分廠檢查時,好多人叫我王老師,我一看,記不得名字,很是不自在),人都礙于情面,當初參加了你的培訓學到了知識:規范了量檢具使用行為、提高了測量方法及知悉了公司計量管理流程與要求,他有問題時你提出來整改他是會很配合的,同時,如果有些測量或是計量方面的分歧,他們也會樂意讓我來做仲裁。。。所以說,培訓工作做的好,到頭來會促進企業計量管理工作的推行與進步。一句話總結,計量培訓工作會讓拉近你與所有與計量工作測量工作相關人員的距離,距離感沒了,什么事都好辦。
更深層次的好處是:古人講財不外露,阿友更改一下講法叫“有才要外露,千萬莫埋汰”。因為計量包括測量知識方面的培訓太多,并且每年都會有更深入的要求,通過參與培訓,我自己會系統鉆研某個模塊知識到公司或是集團內最優質水平,并通過講課體現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我的水平(包括職位較高的領導),增加了自己的業內權威。到11年時,我成了我們集團公司質量族群職業通道專家委員會成員(一個內部的技術等級評價體系,與員工工資等級掛鉤),負責編制計量人員及試驗人員的職業資格標準,同時每年作為技術評委參與對公司員工職業級別的認定。什么叫權威?這就是。通過職業級別認定影響員工的收入水平,來促進員工學習計量或是測量方面知識,這才是最好根本的解決方法或說是溝通手段。
2011年底,我們集團動力系統重組成集團一級子公司——動力總成公司,新組建的動力公司質量部準備成立一個專職的計量管理科室,但是新科室是以計量管理為側重點(即不設立計量技術機構,僅設置計量管理崗)還是以計量技術服務(建立計量理化實驗室,同時兼顧計量管理)為側重點,領導沒有最終確定,需要規劃。我個人認為這是公司計量工作提升的一個重大機遇,于是全身心私下里幫助新科室的領導(我原來的同事,另一個分廠計量理化室的領導),從新科室職責規劃、架構設置、技術服務管理、管理方式、經營成本分析及遠期規劃等方面編制了詳細的方案,最終獲得公司質量副總肯定,成立以計量理化技術服務兼顧分廠計量管理的新計量理化科。12年初,對三個基地分廠的計量理化室進行收編及調整后(我原來所在分廠的領導認為我把計量理化室拐走了,到現在還對我有成見),新的科室正式成立,我成為我那位同事的副手,他正職我副職,他主管科室管理業務,我主管公司計量理化技術業務與計量管理工作。同年四月,根據新的職能職責及前期研討方案管理要求,在我前期編制的相關計量管理文件的基礎上,擴編了包含23個文件48份管理表單的公司計量管理手冊,這一版本計量管理手冊的核心內容是規定了分廠的考核項目(計量三率及計量體系檢查等),并納入到各廠每月質量分值評價體系之中,算是執了企業計量管理的牛耳,抓住了計量管理工作的主動權與發言權。
從12年起到現在,根據各類內外部審核及計量管理工作的需要,逐步對公司的計量體系進行可操作性修正,包括將計量檢查分為針對測量設備計量抽查(統計抽查合格率)和針對計量管理流程符合性的檢查、將計量實驗室適用的期間核查和測量設備運行記錄(點檢)推廣到分廠關鍵設備的性能核查和測量設備運行記錄(點檢)、測量應急預案推廣(一種關鍵測量設備損壞時有可替代的方法確保測量持續)、各類計量技術文件法定計量單位推廣運用、編制更有針對性的分廠計量工作考評標準與程序、新增加MSA及檢具管理要求、完善測量設備選型準則與驗收準則等等過程缺失的標準文件、與集團信息系統聯合開發了自己的計量管理網絡系統等等。。。可以說,目前的計量管理與技術工作的發展,已經完成掌握在了計量人自己手里。。。
13年起,協助領導做計量理化技術能力提升項目,搞技術方案規劃及技術任務書編制,參與測量設備供應商交流與選擇,參與項目招投標與項目驗收等。14年起負責起新基地計量理化室的籌建工作(從方案規劃到計量理化服務能力具備),慢慢的也知道做項目是個怎樣的流程與要求,如何能管控好項目了(指不定哪天轉行做項目去了也未為不可也)。同時也積極參與到對售后服務舊件失效分析工作上來。。。
在12年至13年間,應該說是個人能力提升最快的時間?;纠砬宄艘韵聠栴}:測量需求是根據什么得出的,測量設備配備與選型的基本原則、測量設備驗收的主要方式與方法、非標測量設備的驗收方法、測量設備日常使用中的一些監控方法、質量五大工具與計量的關系及五大工具在計量工作中應用的必要性等等重要經驗??偟囊痪湓挘髽I計量工作如果與生產過程控制(計劃)脫了鉤,會成為無源之水,越來越干枯。
計量的未來怎么樣怎么走?
不知道,但前期的路走廣走順了,視野也會開闊些了,工作會更有針對性,成效也會越來越明顯。。??催^不少企業計量室通過了CNAS認證。我們的供應商體系里就有,但現場看后,大為失望,為什么一個過了如此嚴格體系的計量室,計量室本身管理起來不咋樣,企業現場計量管控起來也基本失控,還是在做最為簡單的量檢具周檢工作。交流得知,人力不行。花錢搞個證,管理要素與企業現實脫節,沒人來維護執行,這很關鍵。所以,在我將來的規劃中,沒有打算去過這么個華而不實的體系的想法的。。。
對我而言,在管理計量理化室的基礎上,如何提升生產現場的計量管理工作才是重中之重。比如說,原來搞的那套企業計量水平評價的很有用,能不能搞來演變成公司內部的針對各個生產廠的公司內部分廠計量水平評級標準呢?再比如說,那個只有大學讀計量專業時學習過的計量網絡圖,能不能用來固化生產現場的工藝計量器具呢?還有,那個大多數企業都學習過能源計量體系,能不能真正的建立起來并納入到分廠計量管理水平考評中呢?再有,是不是到時候了,該將測量管理體系引入到公司里,將生產過程的測量數據管控起來呢?更進一步,能不能通過網絡技術,對生產現場測量數據進行自動采集集中控制呢?
這就是我將來要在我司推行的計量管理新舉措。。。也算是一個小小企業計量人員的管理實踐。
能不能實現,不知道。制約因素永遠存在,但只要知識儲備用了,同時將領導層住這個方面引導,計量人員一起往這個方面努力,指不定哪一天機遇到了就能實現了呢?正所謂機遇永遠屬于那些有準備的人的。
論壇里好多企業里的量友說,老板對計量工作不重視。實際上不是這樣的,當產線上成批因測量不準導致的產品下來時,你也許在麻木,而老板心里是在流血。。。企業計量管理人員是做什么的?我們不是專業機構的,不能只管檢校只管標準而不管其它,我們要管的是如何讓量檢具的性能始終受控制,要側重于測量工作各個環節的管控。如果大家都這么做了,相信產品質量會提升,企業老板重視計量的時機會到來,我們的處境會得到改觀,最后企業計量工作的春天才會到來。。。
你的視野決定你的舞臺。實際上,還要補充一句成為:你的能力影響你的視野,你的視野決定你的舞臺。這才是完整的。這是我從事計量工作近十五年來的一點體會。
從當初只有理論的外行(我大學學的是計量專業,在學校實踐時,只操作過老款貴陽新天的測長儀光學計及萬工顯等設備),磨煉成現在的老計量人,在為計量工作奮斗的過程中,計量讓我學會了很多東西,比如說一個只與自己比不與他人比的心態、一個必事必遵守既定程序的思維、一個凡是我會的我都會積極與嘗試的態度。計量工作也給了我十分不錯的收入,除了基本工資,個人專業能力所帶來的額外收入如課酬/專利獎勵/技術革新獎勵/項目資金等,基本上從15年前的千級到了現在的十千級了,據我這所知,這個收入水平,在一些好的企業里是十分正常的待遇。
記得,當你抱怨連天得過且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技術上不鉆管理上不研,工作體現不出成效,哪里會有高工資等你?有機會也面試過幾位同行,號稱專業機構來的,或是大企業合資企業里做的,證書一大堆(那種我最看不上的勞動廳發的技能證,什么計量高級技工。。。),工資獅子大開口,實際上專業能力卻差的出奇,還不如我帶的一些只做了二年的人。
斷續碼了幾天的字,碼字很累,特別是在業余時間里。我只是回憶了一下一個普通企業計量人員的成長經歷。希望能對那些仍在抱怨計量得不到重視的企業計量同仁們有促進作用與思考借鑒的思路。
想與大家分享的太多,這次就此打住。
同時以此文章獻給我們計量人共同的家園——計量論壇:
您十歲了?。?!祝您生日快樂?。?!
(完)
cxtraul 發表于 2015-4-9 11:20
學習一下,把你總結的“千分尺測砧工作面平行度快磨技術、千分尺示值誤差修理技術、三爪千分尺示值誤差修理 ...
吉利阿友 發表于 2015-4-9 10:40
續2:
計量的未來怎么樣怎么走?不知道,但前期的路走廣走順了,視野也會開闊些了,工作會更有針對性,成效 ...
langhuan 發表于 2015-4-10 14:42
抱怨。。。。前輩你們企業看重計量工作才有你的才能表現時間。像有的企業從來不培訓計量怎么使用的。有的 ...
moonkai 發表于 2015-4-10 13:34
老前輩向您致敬,貌似量院畢業的校友。
吉利阿友 發表于 2015-4-10 15:01
你說的情況,我早些年也碰到過。
關鍵一點,找抓住考核權,這是重中之重。想盡辦法去實現這一點。
我們企 ...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4-10 16:09
阿友的大作描寫的經歷和設想的確非常感人,很有啟發,也非常值得學習。
愛崗敬業、腳踏實地才能做 ...
langhuan 發表于 2015-4-10 19:01
我想大多單都有體系認證的。關鍵是不是落實到了實處,前輩有沒有好辦法讓領導聽聽計量人的聲音???我們現 ...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4-10 22:05
看得出老兄是個有理想,愛崗敬業的人,也是一個勤奮的人,非常令人敬佩。你所在的企業的確對計量工作 ...
langhuan 發表于 2015-4-11 13:58
我想辦法改變好久了??上庑蓄I導內行啊。而且友前輩說的考核權都不在我們這里在企管的?,F在單位經常出 ...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4-11 23:32
“外行領導內行”幾乎是個普遍現象,因為“內行”往往指的是技術工作,“外行”往往指的是管理工作, ...
langhuan 發表于 2015-4-12 18:50
大哥我們是國企。。。。。。
langhuan 發表于 2015-4-12 18:50
大哥我們是國企。。。。。。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4-12 23:03
是的,我也是在國企從事計量工作,我們同病相憐。
和阿友說的差不多,想當初我公司計量工作也是 ...
吉利阿友 發表于 2015-4-12 21:21
規版好像也是國企計量人員。
langhuan 發表于 2015-4-13 11:22
大哥。我們經歷一模一樣啊。希望我也有機會可以改變公司現狀。
langhuan 發表于 2015-4-13 11:22
大哥。我們經歷一模一樣啊。希望我也有機會可以改變公司現狀。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4-13 12:00
我相信經過你和你的伙伴共同艱辛努力,一定會像阿友那樣改變你們公司的計量工作現狀。阿友所談“腳踏 ...
吉利阿友 發表于 2015-4-13 12:00
努力,加油,你一定行的!?。?/blockquote>
風吹石 發表于 2015-4-13 15:56
阿友的文章題目就說的很明白,如果你自己不知道怎么做,指望別人永遠是被動的。阿友沒有直接要管理權,而是 ...
吉利阿友 發表于 2015-4-9 10:40
續2:
計量的未來怎么樣怎么走?不知道,但前期的路走廣走順了,視野也會開闊些了,工作會更有針對性,成效 ...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4-10 16:09
阿友的大作描寫的經歷和設想的確非常感人,很有啟發,也非常值得學習。
愛崗敬業、腳踏實地才能做 ...
zwr 發表于 2015-4-16 08:42
以前看規矩灣先生的帖子,可以充分了解規矩灣先生是一個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計量工作者,可是現實 ...
zwr 發表于 2015-4-16 08:42
以前看規矩灣先生的帖子,可以充分了解規矩灣先生是一個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計量工作者,可是現實 ...
歡迎光臨 計量論壇 (http://www.bkd208.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