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電能計量專家、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忠東
如今,江蘇已率先進入智能電表時代,準確計量的背后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電能表自動化檢定不是什么新鮮事,但技術攻關、科研創新經歷了一個艱辛的過程,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兼計量中心副主任王忠東和他的團隊歷時7年才獲得成功。
近日,中國計量學泰斗、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鐘華高度評價,江蘇電能計量器具室內檢定集約化技術已達到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水平。
創新動力源自檢定實際
2014年,江蘇全社會用電量突破5000億千瓦時,這些電量通過一塊塊電表計量后累加而得,電表的準確與否關系到電力公司的經營收益,更關系到千家萬戶的電費計量。如果出現偏差,責任就大了。
“表壞了,得派兩個檢定員去現場檢驗。如果表有問題,換下來后電量怎么補充、差價怎么補,是一個非常繁雜的系統工程。”在王忠東眼里,小小電表,關系到整個供電業務流程能否流暢運轉。
多年前,江蘇的居民電表檢定工作分散在13個省轄市供電公司,單電表檢定車間就要數百名工人。檢定工作包括計量器具的轉運、交接、接線、檢定、拆線、封印、再次轉運等流程,僅檢定一個流程就包含11類30多個項目。
單相表每塊有10個端子,三相表每塊有25個端子,而每個試驗臺一次可對20-40塊三相表或60-90塊單相表進行檢定,因此試驗前每張臺體的接線至少需要20分鐘,各個環節都可能出現工作偏差。
顯然,傳統的人工檢定存在著人為影響大、標準化程度低等問題。然而,更大的問題是,做試驗時檢定人員必須像紡織工一樣來來回回地跑,每人每班只能檢定180塊電表,效率低下。
作為身處一線的科研工作者,王忠東對勞動效率的感觸非常深刻,多年前陪同領導慰問一線職工時看到的一幕觸動了他。“檢定員的手掌因為接線和壓封印,都磨出了血泡和老繭。”王忠東回憶說。
“機器換人”效率提升30倍
“為什么不把人解放出來?”王忠東不止一次地陷入思考:“能不能自動壓接”,“能不能把過程優化”,“能不能采用機器人”……
2008年,重點科研項目“電能表自動化檢定系統”在省電力公司正式立項。當時,王忠東還領到了一道“軍令”:科研成果至少十年不落后。
為提高可靠性,必須反復研究各種方案,第一通過計算,第二進行小試。在王忠東看來,99%以下的可靠性都不能接受,因為排除1%的故障率都會占用大量的資源,直接影響科研成果的實用效果。
據介紹,自動化檢定系統的工作流程是:系統接受檢定指令后,由倉儲系統通過堆垛機將被檢器具從儲位提取出來,提升機運送至二樓的自動化檢定區接駁處。一體化調度平臺則根據“最近距離搬運與任務優先級調整”原則,調配自動導引小車(AGV)將電表從接駁區輸送到檢定臺體,由智能機器人完成取表、定位、掛表。檢定臺完成檢定任務后,AGV小車將電表送回接駁區,再行自動化封印。
流程看似簡單,實際上是一項大工程,研發中的硬件投入就達到2.3億元。
開弓沒有回頭箭!圍繞科研目標,其間延伸出多個子課題,涉及設備底層控制、壓接裝置、設備標準化、多維感知技術和研發生產調度系統并與運管平臺實現協同作業等。
王忠東和團隊花了7年心血終于成功,新系統投用后,每5人為一組,一個班下來能檢定3萬塊電表。算下來,效率提升了30倍。王忠東完成了領導下達的“軍令”,也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更為重要的是一步步將電表自動化檢定系統升級到了“國內一流、國際領先”。
堅韌執著贏得廣泛贊譽
從人工檢定到自動化系統檢定,小小的一塊電表成為電力行業發展和質量管控水平提升的縮影。它不僅開創了電表計量行業的新境界,更是中國電力計量史上的一項重大工程。
自動化系統投用后,全國各地前來參觀的同行絡繹不絕,對系統的協同作業稱贊不已,對王忠東的執著堅持、敢于創新的精神非常欽佩。
“電能表檢定自動化,王忠東七年白頭發。”一位同行編的這句順口溜一點也不為過。望著兩鬢全白的王忠東,仿佛能看見他在科研路上疾走。
2012年是項目的攻堅年,春節一過,王忠東就撂下老婆孩子,抱著換洗衣物住進值班宿舍,一住就是兩個多月。
省電科院劉建博士對團隊的“領頭雁”是這樣評價的:這樣帶頭干活的領導給我們做出了表率。
“他沒架子,有想法、有經驗,能夠提出創新的理念,大伙兒跟著他干活帶勁!”省電科院工作人員田漪說。
一位從事電表檢定工作多年的基層員工感慨地說: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電表人工檢定將作為一個獨立的工種延續下去,沒想到技術創新帶來的變化這么大、這么快。(新華日報)
歡迎光臨 計量論壇 (http://www.bkd208.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